•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信息披露
  • 8:评论
  • 9:研究·宏观
  • 10:研究·市场
  • 11:数据·图表
  • 12:上证观察家
  • 13:股市行情
  • 14:市场数据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P2P租车市场正当年 Cocar因何而死?
  • 如何才能造出量产的智能汽车?
  •  
    2015年7月9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汽车周刊
    P2P租车市场正当年 Cocar因何而死?
    如何才能造出量产的智能汽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如何才能造出量产的智能汽车?
    2015-07-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翔

      ⊙张翔

      

      特斯拉的CEO马斯克最早是在互联网行业获得第一桶金后,再投身汽车行业的,而且Model S电动汽车的产品和营销方面有很多互联网元素,给用户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因此这给很多有造车梦的创业者们打造了一个成功案例。

      在中国,有不少互联网大佬们开始相继宣布了宏伟的造车计划。当前中国互联网的巨头们,像博泰、乐视、阿里、小米、汽车之家、易车网公司等创始人开始投入到这场浩浩荡荡的“造车运动”中。

      其实造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特斯拉的前后,已经有无数先烈相继倒下。

      去年被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Fisker就是一个经典的失败案例。Karma从2011年上市到2012年暂停生产,共卖出1800辆。其间自燃、着火、召回噩耗不断,成本超过售价,卖一辆亏一辆。

      在中国也有很多曾经轰动一时的造车互联网公司,但是不到一年时间就杳无音信。

      例如,去年在中国T圈成立的开源汽车实验室OpenCarLab,计划打造一个开放式平台,让消费者首次参与汽车设计研发,汽车和互联网行业的知名人士杜江凌、应宜伦、夏一平都是核心发起人;还有一家位于安亭的公司地平线汽车,宣布用开源的方式造车,计划打造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和新型营销方式,笔者也参加了其在上海汽车博物馆的发布会。这些公司今年已经淡出业内人士的视野,被博泰和乐视取代。

      造车是风险性很高的投资项目,要造一辆卖得出去并且销量好的车是非常难的。国内观致汽车是一个典型案例。观致造出了一辆非常棒的车,2013年欧洲Euro NCAP的碰撞成绩是五星,2015年中国C-NCAP的碰撞结果是超5星。但是中国消费者不买账,2014年全年销量不到1万辆。

      并且,造车周期也是有严格要求的。泛亚的整车设计专家王庆凯介绍,现在合资品牌要全新开发一款车至少需要三年,在十年前新车开发周期是五年以上。国内自主品牌新车的开发,因为赶上市时间,会减少一些流程,缩短开发周期,但至少也是两年以上。目前一些参与造车的互联网公司,从宣布造车到新车上市只有一年时间,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造一辆能够量产的智能汽车究竟需要什么条件?以在汽车行业工作十余年,在四个车厂工作过的经历,笔者认为要造一辆可以量产的智能汽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其一,创新的商业模式。现在全球汽车产能过剩、品牌多余。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法去造一辆内燃机汽车,成功率几乎是零。只有从新能源汽车、电商营销和众筹等互联网元素入手,才有成功的机会。

      其二,要找到一个有钱的主,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据报道,观致汽车投资了150亿。这是在奇瑞入伙的条件下。如果没有一个车厂加盟,其造车成本还要高。当然新能源汽车比内燃机汽车结构简单,投资门槛会低一些。

      其三,一个核心领导人和紧密合作的团队。造车项目包括商业融资、造型设计、工程开发、零部件采购、工厂管理,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很多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团队。

      特斯拉运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其组织结构非常精简,员工数量也接近1万。

      其四,要掌握获得造车资质的途径。在中国,只有造新能源汽车才能获得政府新颁发的生产资质,新车必须上发改委的汽车公告才能上市销售。因此特斯拉一直十分重视政府公关工作。

      此外,产品定位很重要。特斯拉能走到今天,在于他找到了电动跑车这片蓝海。在内燃机市场,特斯拉的加速性能比奔驰宝马这些传统的豪车更好。在电动汽车领域,它比日产Leaf的续驶里程更长,空间更大。

      (作者系汽车业资深顾问,主要研究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