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财经新闻
  • 3:市场
  • 4:公司
  • 5:市场
  • 6:评论
  • 7:信息披露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特别报道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尽快引导股市回归常态 继续市场化改革
  • 美国银行高管成了歹徒“抢钱工具”
  • 突发事件强化了
    “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认识
  • 外论点击
  • 如何疏导千余公司复牌压力
  • 乌法“双峰会”
    开启新模式
  • 我们还需构建抵御市场整体性风险基石
  •  
    2015年7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评论
    尽快引导股市回归常态 继续市场化改革
    美国银行高管成了歹徒“抢钱工具”
    突发事件强化了
    “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认识
    外论点击
    如何疏导千余公司复牌压力
    乌法“双峰会”
    开启新模式
    我们还需构建抵御市场整体性风险基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突发事件强化了
    “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认识
    2015-07-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易宪容

      

      在政府果断强力护盘下,沪深股市终于走出了持续三周暴跌的阴影,上证综指在两天内上涨幅度达14.9%。政府强力介入市场,不仅让整个股市环境与生态巨变,也引发了外界对我国证券市场化改革面临走回头路的担忧。

      对此,李克强总理7月9日的讲话回应了外界的质疑。李克强总理认为,尽管中国前进中有各种挑战和风险,我们不掉以轻心,有能力有信心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从官员近期的讲话来看,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将6月15日以来连续三周的沪深股市行情暴跌定性为“股市异常波动”。二是政府有能力有信心应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三是政府在应对金融市场的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并不会改变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进程,反之,这还可能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动力。四是这次突发事件发生更是强化了政府对“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认识。

      从历史经验来看,当一国金融出现险情时,政府全面介入市场是很正常的事。金融市场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每个国家的政府都是金融市场信用的最后担保者。当金融市场面临危机时,政府有责任出来维护市场稳定、提振市场信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监管部门就以最为果断及迅速的方式把股市的巨大风险限定在最小范围内,有效阻止了风险扩散与传染,从而把金融市场稳定了下来。

      但是,政府的介入也有个程度的问题。这次,从向市场提供无限量资金直接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到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采取行动维护股价稳定、暂停新股上市等,中国政府出手的广度、深度及速度都是罕见的。这些政策的核心是人为改变股市供求关系,股价由暴跌转向暴涨也是自然。只是,这种人为改变的供求关系,短期内可稳定市场情绪,而能否长期重拾市场信心则有待时间来检验。因为,投资者无法从这种人为决定而不是真正市场决定的股市供求关系来评估股票的真实风险及回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进入或退出股市完全取决于对政策取向的猜测,这会增加市场不确定性及降低投资者参与的欲望。

      这次股市暴跌的主要原因是高杠杆融资发展过快及监管严重滞后,期货市场乱象丛生,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当前的一系列政策只能在让股市短期趋于稳定,却不能把股市带上长期健康发展之路。

      因此,现在政府继续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股市下跌的预期及重新提振股市信心之外,还需尽快制定那些强力的行政政策的退出措施及机制,同时全面反思沪深股市的发展战略、政策、市场规则及监管方式,加速中国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进程。

      无疑,政府如何妥善退出救市并加快市场化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了沪深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方向非但不会改变,反之会强化。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