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宁
毫无疑问,沪深证券市场从上月中旬开始的这场“十年不遇”的巨幅震荡行情,不仅深刻影响了我国经济转型的步伐,也将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痕。这是因为今日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已经比肩GDP总量,而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离不开强大的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最终要靠市场来实现;这更是因为资本市场已融合了技术革命,建设创新型国家完成技术革命,也需要活跃的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所以,尽管资本市场这次“飞来横祸”,对毫无防范的投资者伤害不小,好在市场自身的弹性发挥了作用,固然投资资金缩水、严重“伤筋”,但市场的精神内核得以有效保护,资本市场所幸没有“动骨”,这就为资本恢复往日的“元气”提供了可能。
当然,要促使资本市场回到稳健运行的常态轨道,继续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现在尤须痛定思痛,重新认识资本市场逻辑,重新定位市场二度重构的发力点。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首先要建立风险防范的多层次机制,提高应对风险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遭遇紧急状况,就一定要在“黄金救援时间”“快、准、狠”出手,以防险情进一步快速蔓延。
客观地说,这次“非常时期”管理层的救市行动比较及时,相应遏制了市场非理性的交易行为,有效地防止了恐慌性情绪的蔓延,初步达到了恢复市场秩序的初级目标,进而维护了国家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为投资者财富保护划定了底线。
这次联手行动的成功之处,笔者归纳为四点:第一,央行率先看到市场酝酿危机的征兆,“双降”措施延缓了市场下跌的速度,为协调各方祭出救市“重典”争取了时间。第二,证监会发现市场危机爆发的迹象,组建券商出资“平准”基金有的放矢,为增强市场多头力量树立了一面旗帜;第三,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全方位立体化扩大救市效应,为全社会抵御风险设置了一道屏障;第四,适当放松和放宽了资金条件,减少了强制平仓的市场冲击,较好地保证了流动性,平复了投资者情绪。
现在,考虑到市场信心恢复较快,但市场功能恢复较慢,整个市场步入常态轨道,还需要坚持提振士气,保持定力毫不松懈。
比如,治市政策应是市场整体的管控追求,这就需要个强大的顶层协调机构。树立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全局观念,以资本市场为核心重构监管框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格局下,为防范“黑天鹅”事件,疏导、化解、甚至干预危机,调整市场保障机制,建立资本市场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各大交易所设立大数据监测分析团队,及时发现异常交易数据和信息。
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和发展,依赖于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保护投资者的资产安全是市场治理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还需建立公平合理的投资利益分享机制,构建市场整体性的风险抵御基石。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