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评论
  • 9:研究·宏观
  • 10:研究·市场
  • 11:数据·图表
  • 12:上证观察家
  • 13:股市行情
  • 14:市场数据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小国金融之“格”难撑大国经济之“势”
  • 国际大鳄们在中国的曲线攻略
  • “三高”与“三低”
  • 取淡马锡模式真经,核心就看董事会
  • 对经济“滞涨”需有新的观察视角
  •  
    2015年8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评论
    小国金融之“格”难撑大国经济之“势”
    国际大鳄们在中国的曲线攻略
    “三高”与“三低”
    取淡马锡模式真经,核心就看董事会
    对经济“滞涨”需有新的观察视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取淡马锡模式真经,核心就看董事会
    2015-08-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回溯起来,从李荣融主政国资委的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学淡马锡模式了,到今天还在试点,且还不见一个真正的成功案例,可见,到底该怎样学,不是看形式,而是看实质性内容,难度有多大。光是国资委究竟怎么放权,就够我们斟酌再斟酌了。

      ⊙谭浩俊

      

      据报道,一项雄心勃勃且被期待已久的改革方案或已获批:借鉴类似新加坡的淡马锡等的模式改革我国的国企并使其盈利,以寻求目前急需的新增长点。国企将获得更大的业务决策权,其董事会也将能招聘和解聘经理人。新的体制将旨在拉大政府和国企日常业务之间的距离,以使国资委不再直接干涉大多数国企经营活动。据国资委董事会试点工作办公室近日印发的通知,航天科技等16家企业被纳入规范董事会建设范围。至此,国资委监管的112家央业,已有74家开始董事会试点。

      淡马锡模式的核心就是董事会制度,它实现了政企分开和决策层同经理层的分开。淡马锡控股公司不受政府决策干扰,拥有淡马锡100%所有权的新加坡财政部在公司内部的作用很小,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公司特殊的董事会架构,这是一种分层递进的控制方式和有效的约束机制。而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就是以客户为导向,以雄厚的国家财政实力做后盾,批量处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申请、审批、放贷及风险控制,即建立“信贷工厂”,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据《淡马锡年度报告2015》,截至今年3月31日,淡马锡拥有的投资组合价值高达2660亿新元(约合1978亿美元),按新元计算的一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19.20%,10年期和20年期股东总回报率分别为9%和7%。自1974年成立以来的股东总回报率为16%。

      今天,虽然我国的国企在数量上一直在做减法,但在国民经济中国企仍居于核心和战略地位,这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无法企及的。这也决定了国企经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尤其在当前经济面临严重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国企的表现更直接决定经济能否尽快步入复苏轨道。很遗憾,看近几个月以来的国企表现,似乎并没有在使经济步入快速复苏,相反,一定程度上还在拖经济稳定和复苏的后腿。一方面,经济效益持续下滑,未见好转迹象。按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至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441.8亿,同比下降0.7%,降幅比1至5月收窄0.1个百分点,但同期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却同比下降21.2%,且不说与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无法相比,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期实现利润分别增长4.2%和6.3%。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另一方面,今年前7个月,国有企业进出口2.33万亿,下降13.2%。其中出口8480.2亿,下降4.4%,;进口1.49万亿,下降17.6%。而同样面临出口受阻压力的民营企业,情况却明显要好于国企:进出口4.93万亿,下降1.7%,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46万亿,增长4.6%;进口1.47万亿,下降13.8%。

      国企与民企差距拉得如此之大,显然不能只用外部因素来解释,更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国企落后的管理体制和僵化的运行机制,在于国企适应市场的能力太弱。否则,在资源分配方面享尽特别待遇的国企,再怎么也不该竞争不过民企,更不该在稳增长方面非但无法发挥影响力反而还拖后腿。

      应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以后,各地在推进国企改革方面确实加大了力度、加快了步伐,多数地方也相继出台了国企改革的意见和办法。但是,真正有实质性启动的改革,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地方,大多数地方似乎干打雷、不下雨,都在等待顶层设计方案出台。而从顶层设计来看,相关改革方案出台时间一推再推。就此而言,此次以淡马锡模式改革国企的方案一旦正式对外发布,意味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式启动。

      与过去相比,此轮改革的重点将转向大型国有企业。即便是地方,重点也将是那些上轮国企改革保留下来的相对较大的国有企业。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改革,将成为此轮国企改革最为重要的挑战。而此前谈论最多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毫无疑问是国企、特别是央企改革最主要的学习参考模式之一。现在的问题在于,学习淡马锡模式简单,要想真正获取真经,难度可就相当大了。其中一个很难突破的要害问题,就是能不能有效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学习淡马锡模式,先要让国资委“退居二线”,让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等在“一线”作为。那么,国资委能将手中的权力移交给国有资本公司吗?显然,这是对国资委的一次巨大考验。要知道,国资委原本对国企的控制力就不强,往往不是越位就是缺位,再让他们放权,阻力可想而知。特别薪酬分配和干部任免,或许是国资委最难以放弃的两项权力,而这,也恰恰是国企董事会能否发挥作用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

      再者,国企董事会能否具有选聘和任命经营层的权力?这直接关系董事会在企业的地位,关系董事会与经营层如何相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到底处于什么格局。现实是,按照不同类型的国企,其经营层都是政府和国资委一竿子到底,董事会根本就没有对经营层的选聘权。如果不能突破,那董事会就只能继续当摆设。

      还有,外部董事如何聘用,也直接关系董事会的地位和影响力,关系董事会是否能真正成为企业的决策机构。因为,现行的外部董事,都不是专职人员,多数是退休高管、专家、学者,是一种“福利”,而非工作需要。如何建立一支专职外部董事队伍,并严格按照外部董事聘用的规定实施,非常重要。

      回溯起来,从李荣融主政国资委的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学淡马锡模式了,到今天还在试点,且还不见一个真正的成功案例,可见,要学实质性内容,难度有多大。光是国资委怎么放权,就够我们斟酌再斟酌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