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权重题材齐休整 沪指失守3200点
  • 部分险资从观望转向偏乐观
  • 抑制措施严厉 股指期货“入冬”
  • 上证50ETF期权每日行情
  • 银行间市场每日发布
    同业存单曲线和估值数据
  • 金交所:
    有价证券可充抵保证金
  • 机构调研依然聚焦新兴产业
  • 新兴产业股或获公募青睐
  •  
    2015年9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新闻·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新闻·市场
    权重题材齐休整 沪指失守3200点
    部分险资从观望转向偏乐观
    抑制措施严厉 股指期货“入冬”
    上证50ETF期权每日行情
    银行间市场每日发布
    同业存单曲线和估值数据
    金交所:
    有价证券可充抵保证金
    机构调研依然聚焦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股或获公募青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抑制措施严厉 股指期货“入冬”
    2015-09-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过半期货私募离场观望

      ⊙记者 董铮铮 ○编辑 枫林

      

      突如其来的政策,令股指期货市场陷入了“寒冬”。9月2日,中金所出台空前严厉的管控措施抑制过度投机。一些系列超强管控措施,让股指套利、高频,甚至股票对冲都变得极为艰难,大部分量化对冲产品面临重创。

      期货私募离场观望

      一般来说,量化对冲产品的策略有三种。市场阿尔法策略(市场中性策略)、套利策略和CTA策略。“套利策略和CTA策略偏中高频交易的占多数,这种情况下几乎没法交易”,深圳一家私募人士表示,“我们产品规模小,有套保的交易编码,目前阿尔法策略所受影响不大。”

      “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每天都在减仓,市场基本没有流动性,唯一的选择只有离场”,沪上一家知名量化对冲私募投研总监比较悲观,“在流动性缺失的情况下,即使有套保编码也难做。流动性匮乏,套保交易缺乏对手盘。同时,由于期指一直处于贴水状态,空单无法建仓。市场容量小几手空单就又重回贴水了。”

      多数私募无奈选择观望。据悉,不少新发行的产品已暂停募集或作退款处理,已发行的产品许多也处于停滞状态。根据期货资管网近期对50家期货私募的统计数据显示,65%的投顾选择短期内暂停交易,观望政策动向;近半数的私募认为2015年的投资机会主要是在股指期货上,股指期货新政对自己的投资策略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仅3%的私募完全不受股指政策的影响。

      统计还显示,11%的私募计划清算旗下的部分产品,将资金退还给投资者。“对于单账户类资金来源占比较高且以股指为主要交易品种的私募来说,将会面临管理资金的流失,在对政策持续时间以及未来动向无法有效估量的情况下,寻求新的投资机会显得尤为重要”,上述分析报告指出。

      量化对冲产品收益率正面临下行风险。“以1个亿规模的产品为例,目前大概只剩10%-20%的期指对冲仓位,收益率下降70%-80%左右”,前述私募人士表示,尤其是结构化产品的劣后级要承担较大风险。

      转战商品和外盘

      市场环境剧变,一些私募选择积极应对,寻求其他投资方向上的交易机会。有业内人士预言,股指期货挤出的资金将流入到商品、固收或者外盘上。“国内限制措施出台之后,我们公司来咨询新加坡A50期指的客户明显增多”,直达国际期货首席执行官艾元媛告诉记者。

      “最受私募关注的投资品种无疑是商品期货中的相对活跃的交易品种”,期货资管网的统计还显示,对于已有或计划寻求外部投资机会的私募来说,富时A50当之无愧是最受欢迎的外盘股指品种,95%以上的私募计划寻求A50上的投资机会;恒指、标普500、道指、纳斯达克指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62%的期货私募已有成熟的其他策略正在运行,可及时进行资金配置的调整,38%的私募认为新策略的探索、测试需要一定时间,来应对投资环境的变化。除了国内商品期货以外,11%的期货私募正管理着投资外盘的产品;1/3以上私募有外盘股指的交易经验。

      不过,转战商品和外盘等其他市场也并非易事。“今年以来商品期货上的投资机会不多,而商品期货市场的容量相对股指期货市场小,对于资金规模大的私募机构而言并不好做”,有市场人士坦言。

      艾元媛也直言,外盘交易涉及资金外汇管制等问题,客户从开户到入金以及交易有一个时间周期,实际开户数和交易量的增加目前还看不出来。“机构产品参与境外市场只有通过QDII的渠道,并且有额度限制,从申请到实际操作也有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