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打造资本市场良序压缩金融风险敞口
  • “零首付”骗局:车没见反欠银行十几万
  • 深度调整:
    乳企的重振之路
  • 国际金融市场何时能远离混乱回归常态
  • 熔断机制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  
    2015年9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打造资本市场良序压缩金融风险敞口
    “零首付”骗局:车没见反欠银行十几万
    深度调整:
    乳企的重振之路
    国际金融市场何时能远离混乱回归常态
    熔断机制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深度调整:
    乳企的重振之路
    2015-09-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 锐

      除伊利、燕塘和天润等少数乳制品企业拿出了勉强盈利的成绩单外,看半年报,其他乳企则整体划一跌落到营收及净利双双下滑的窘境。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乳品业已步入深度调整期和低谷期,这种态势可能会持续三四年。

      目前全国乳品加工企业657家左右,养殖奶牛达1400万头,牛奶产量在3500万至3800万吨的左右,位居世界第三。可我国人均乳品消费只有33公斤,不足发达国家四分之一,仅为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一面是乳品供给富余,一面未能产生相应的需求匹配,经济增速放缓进一步对消费构成瓶颈约束,乳品市场销售自然难言乐观。

      必须承认,“三聚氰胺事件”所形成的阴影至今还萦绕着我国乳业。虽然监管层之后提出了“最严标准、最严监管、最严处罚、最严问责”的“四严”要求,并全力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与安全召回体系等应急机制建设,农业部连续七年实施大幅高于国家药准的鲜乳质量监测计划,贝因美、现代牧业等企业的多款产品还在国际乳制品质量评比中捧得大奖,但所有这些还是未能打消消费者对国产乳品质量的疑虑,到境外抢购或代购与网购“洋奶粉”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这直接带来了乳品企业经营业绩的塌方式逆转,乳品业平均利润已降至5%以下。

      雪上加霜的是,不光消费者抛弃国内乳品,国内90%以上的乳品生产企业也开始弃用国产奶源,转而饥不择食地采购进口奶粉。仅去年我国就进口奶粉105万吨,再加上其他乳制品,当年进口乳制品折合生鲜乳达1200万吨,占中国奶类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相应的,国内一线城市国外乳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四分之三,国产婴幼儿奶粉的市场份额不足5%。国内乳品企业的“洋奶粉”存量超过了30万吨,去库存压力非常大,由此形成了今年以来国产奶源与进口奶粉价格的断崖式下跌。目前国内奶源价格已降至每公斤3元以下,进口奶粉8月到岸价折合成原料奶也只有每公斤2元。价格重压之下,受伤最重的是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悲剧频频上演。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我国乳品需求将持续扩张,据国际农场比较网络预计,到2024年,我国年度乳制品需求量将增加至6100万吨,与新西兰的年牛奶产量相当。为了抢占未来市场,也出于谋求更低比较成本和更高质量奶源的现实需要,也为了获得更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前沿研究成果等优势资源,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实力,国内很多大型乳品生产企业走上了海外投资与布局之路,如光明乳业全资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企业特鲁瓦,澳优分两次吃进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全部股权,贝因美与爱尔兰Kerry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伊利投资30亿元在新西兰新建奶牛养殖与加工项目,蒙牛在欧洲和美国寻求合作伙伴等。

      但奶源基地是奶业发展的基础,国际化发展稳步推进的基础,是企业在国内市场拥有并控制较为稳定的优质奶源供应,如果仅靠进口奶粉调制成乳制品,或将自身生产完全绑定在国外奶源上,乳品企业未来极有可能丧失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资源控制与定价权。经过近七年的努力,国内奶牛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已显著提高。目前全国有1.3万个奶牛专业合作社,100头以上奶牛规模达到了45%,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30万吨。在收购环节,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大大减少了奶源受污染的可能。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养殖企业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改良品种和发展高蛋白牧草等方式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形成与国外奶源可竞争的价格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还需构建起上游养殖与下游加工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合作模式,推动种植、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良性运行,进而培植出我国质优品端的乳业全生态。

      可以预料,随着我国乳品市场开放度的提高,特别伴着中新、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未来进口乳品对国内乳业冲击会更大,监管层面以行政手段控制进口和保护国内乳品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我们需要再甄选与再细分国内的乳资源与品类优势。如今占据各国乳制品金字塔顶端的是巴氏鲜奶,巴氏鲜奶须以优质生鲜牛乳为原料,牛奶从挤出到生产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产品保质期也只有5-7天,且须全程2-6℃保鲜配送。这些特点注定了巴氏鲜奶是国际贸易竞争的“盲点”。鉴于低温生产与保存的巴氏鲜奶最大限度保留了牛奶的活性生命物质和天然营养成分,容易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国际市场上液态奶中巴氏鲜奶占90%强,而我国只占20%,市场拓展空间值得期待。

      为使巴氏鲜奶成为我国乳业重新健身强体的核心支点,需塑造相对应的生产与消费环境,包括政策顶层设计应将巴氏鲜奶置于优先扶持目录,甚至政府可对乳品生产企业采购、使用和配兑巴氏鲜奶做出明确的比例要求,并采取相应的减免税收或返还等激励与举措。与此同时,通过税收杠杆有效抑制还原奶、常温奶,为巴氏鲜奶腾挪出伸展与辐射之地。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