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基金三季度仓位明增暗减 持仓行业集中度下降
  • 私募谋局2016:看好明年慢牛行情
  • 信托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思考
  • 四季度行情可期
    基金聚焦经济结构转型
  •  
    2015年11月3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财富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财富
    基金三季度仓位明增暗减 持仓行业集中度下降
    私募谋局2016:看好明年慢牛行情
    信托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思考
    四季度行情可期
    基金聚焦经济结构转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路径思考
    2015-11-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陈峥 薛小峰 ○编辑 于勇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功能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金融业态。在市场内生力量驱动和政府积极引导下,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得以快速发展。互联网企业借助网络平台客户流量的先发优势,在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基金、P2P、网络众筹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传统中小型金融机构而言,如何突破互联网平台技术和综合实力两方面限制,走出一条互联网金融发展道路成为一道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传统中小金融机构迎来历史机遇

      美国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络保险、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互联网货币基金和互联网金融衍生品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从美国互联网金融20余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技术对于金融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类新的金融机构大量出现,客户群体数量增加;第二,基于标准化信息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第三,金融业发生“二次脱媒”,商业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余额持续减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直接融资模式的市场份额提升。但是,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未颠覆传统金融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通过全面信息化和网络化较快地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并通过并购和整合反而提高了行业集中度。而网络银行、P2P平台、众筹网站等新兴金融机构虽然交易规模有较大提高,但是其总体市场份额仍相对有限。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并不超前,且存在结构性差异。各类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还未完成,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发展程度不同——P2P、众筹、货币基金等业态发展速度较快,但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等业态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版图中,既有与美国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部分,也有仍处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发展阶段的部分,这种结构性差异将为发展速度较快的部分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并在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部分提供某种后发优势。

      除了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上,中国与美国也存在四个方面的区别。首先,在互联网技术普及之前,美国已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一次脱媒,而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次脱媒与互联网金融兴起时段相近。这将会加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得二次脱媒与一次脱媒同步完成。其次,中国拥有极为庞大的网络规模,仅2014年支付宝的用户人数就超过了美国总人口。这将带来难以估量的互联网金融流量和网络外部性效应。第三,互联网金融与混业经营趋势将相互加强,金融行业同时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竞争压力。第四,中国的金融监管环境与美国不同,监管制度与政策的变化将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来说,后发国家的监管制度与政策通过经验借鉴将更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总体而言,就美国的经验而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将以在竞争中融合的趋势为主,就中国的市场特征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但对金融行业的冲击更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紫金信托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

      在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过程中,传统中小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目标和对未来行业格局的判断来决定具体的实施策略。紫金信托已经把互联网金融列入了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中,致力于借助各类互联网平台扩大业务的种类和范围。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紫金信托提出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1+2+3”发展路径。

      “1”是打造一个合作共享平台。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行业内部、金融和非金融行业之间的壁垒都将被打破。信息沟通与处理的成本越来越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能够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赢。对于原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传统中小金融机构而言,通过合作建立一个互利共享的平台是做好“+互联网”的关键。传统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对象既可以是互联网平台或具有互联网特征的平台类机构,也可以是其他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对于长期发展而言,后一种合作方式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通过与其他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传统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获得更多的“+互联网”策略选项,甚至慢慢走向“互联网+”。这将意味着传统中小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真正具有内在生命力。

      “2”是实施两端“+互联网”。两端即:客户端、资产端。目前,无论是大型金融机构还是中小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仍旧处于把原本的线下业务转移到线上的阶段,这种所谓“O2O”的转移往往从销售业务的网络化开始。通过手机、PC、微信和在互联网平台上开设账户,一部分线下客户转移到了线上,并开拓了新的客户流量。这种从客户端发力的“+互联网”策略,具有门槛低、投入小、见效快、短期效益高的特点,并且争取到的流量越多,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就越扎实。但是,客户端的“+互联网”,本质上还是中介业务,在互联网时代,中介业务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这意味着中介费用的下降和维持客户黏性难度的上升。因此,客户端的“+互联网”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金融机构在资产端的专业能力。目前,如何通过资产端的“+互联网”来提升金融机构的专业化能力仍旧处于空白,较为流行的设想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更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未来,资产端的“+互联网”将呈现更丰富的实现路径。

      “3”是从三个方面确定发展路径。这三个方面分别是:“问题”(Problem)、“资源”(Resource)和“策略”(Strategy)。传统中小金融机构要迈入互联网金融的门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即判断自身有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对接互联网技术来解决的,以保证投入的有效性,也能够也最快的速度积累开展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在找到“问题”与对应的“互联网技术”之后,“资源”的种类和特征能够帮助传统中小金融机构选择切合实际情况的互联网技术,确定开展合作的对象和方式。最后,传统中小金融机构还必须制定高效且可行的“策略”,实现互联网技术并解决“问题”。通过PRS的顺序,传统中小金融机构既能够让“+互联网”发展落到实处,又能够维持合适的成本收益比率,推动互联网金融的长期、稳健发展。

      如果说互联网是人类社会的一次新革命,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行业的新革命。但是,互联网金融既未改变跨期价值交换和信用交换这一金融交易的本质,也非解决传统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问题的“万能钥匙”。传统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客观地评估互联网金融对行业和自身的影响,并根据内外约束条件选择合适的战略。我们相信,只要借好互联网金融的东风,传统中小金融机构将真正开辟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陈峥系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紫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薛小峰系紫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发展部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