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5:焦点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专栏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现在是我们做世界顶级品牌的最佳时机
  • 为什么市场似乎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 市场占有率其实是
    低档货代名词
  • 高铁设站选址与争夺中的政治经济学
  •  
    2015年11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专栏
    现在是我们做世界顶级品牌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市场似乎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市场占有率其实是
    低档货代名词
    高铁设站选址与争夺中的政治经济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市场占有率其实是
    低档货代名词
    2015-1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晓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性增长也说了不少年了,可市场占有率始终是很多企业的目标,可见还没有从歧途走出来。企业目标天经地义是为了利润,但为获得利润采取什么路径,却决定了企业不同的价值观,也就分出了强弱,分出了寿命的长短。

      某友写某次活动总结,受教育人数达十万人,领导一语道破,一个操场才站两千人,你10万人不是瞎扯淡?你咋不写一千万啊?你直接检阅红卫兵不就得了?当时觉得领导真厉害,心里有数,眼里不揉沙子,但故事到此并没有完,领导在总结上加了一个“次”,“十万人次”! 不愧是领导,画龙点睛!只是那一周前3天下雨,几千人次怕都多说了。

      最初数字是橡皮泥,后来变成了气球,只要你吹,就能变得很大。再后来发现,不光数字掺水,连劳动也掺水。很多劳动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中国人说话很有意思,“忙得一塌糊涂”, 忙不忙?忙!结果如何?“一塌糊涂”!

      常有银行朋友打电话要我开卡,只要本人推托,对方就说,开了你再销!先帮我把任务完成了吧!这样的事儿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有时还搭配上送油送面送大米,目的只有一个:扩大所谓市场份额。

      银行、储户大量时间精力都这么消耗掉了。这还仅仅是金融业,再看看地上的大片鬼城,天上的雾霾,银行的不良资产,真正是忙得一塌糊涂。

      如果这些劳动中很多是“一塌糊涂”,是负数,甚至是伤天害理祸及子孙,怎么办?只能把这些“劳动”都剔除掉。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固然是一方面,但还有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就是很多企业经营思想被扭曲,甚至根本就算不上是经济体。片面强调市场份额,核心指标就是市场占有率。这玩意儿相当不靠谱。企业是干什么的?股东们为什么要创建企业?一定是为了赚钱,对吧?绝不是为了市场占有率,更不是为了把别人都挤死,对吧?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不舒服,那是理性人的选择么?

      不妨说,在相当程度上,市场占有率就是低档货的代名词。去古玩市场看看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就是地上摞得跟土产似的青花瓷,一堆堆的玉把件儿,满地都是的紫檀,但是,这地界儿真有元青花?子冈牌子?还是紫檀花梨?好玩意儿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皮制品里LV占多大份额?市场占有率最大的,还是批发市场上堆得小山似的皮革包了。劳斯莱斯呢?阿玛尼呢?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中国制造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了,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邻国买马桶盖、感冒药、学生书包?可见,市场占有率是个很低级的概念,因为其有很强的动物性。动物,尤其哺乳动物,会通过撒尿等方式散发出气味,来确定自己的领地。

      说句玩笑话,现在企业玩儿的都是咱小时候玩儿剩下的东西,那时候咱的市场占有率目标更伟大:解放全世界,拯救三分之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受苦人,尽管那时候面黄肌瘦,光脊梁穿个小棉袄,袖口上都是抹的鼻涕渍,但丝毫没有影响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可惜,那些目标只能让我们饿肚子,倒是小康社会,一个不怎么宏大高远的目标,让咱吃饱了,还去国外旅游了,那消费量,真正去解救那边的受苦人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性增长也说了不少年了,可市场占有率始终是很多企业的目标,可见还没有从歧途走出来。企业目标天经地义是为了利润,但是为获得利润采取什么路径,却决定了企业不同的价值观,也就分出了强弱,分出了寿命的长短。

      上品如同仁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才打造出百年金字招牌,不追求利润,牌子做好了,银子就来了;中品则是瞄准利润,讲究个收益率、利润率、成本核算、过程管理;下品,则不着边际,追求市场占有率,总想把别人挤死,让自己活好,可惜,这想法不仅精神分裂,而且逻辑分裂:自己都活不好,何谈把别人挤死?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主流,不能不说,至今还落后一个时代。学了多年的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比比还是差远了,因为到现在还缺乏起码的经济理性和企业理性。

      瞄准市场占有率的结果就是,追求短期效果,杀鸡取卵,开仓放粮,不利于长期的做久做大,企业兼并越来越大,大到恐龙一样,宏观气候一变,就轰然倒下。如果大到不能倒,那更麻烦,需要不断地输血以求苟延残喘,杠杆不能去掉,市场不能出清,该死的不死,能活的也就活不好,对经济的伤害更大,大到了伤害国民经济账户的程度。

      如果把国民经济视为一个大账户,GDP就是一国的营业收入,那么利润是多少?鬼城、重复建设造成的资产减值是多少?坏账的核销是多少?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折旧是多少?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面临着经济思想、经营模式的再次转变,而这个才是转型的核心。

      市场占有率的荒诞,本质还是旧思想的延续,只不过解放全球变成了独占市场,阶级斗争变成了非理性的市场竞争,没有学会竞和、共生、协同。国企自不必说,民营企业打价格战,赔本儿赚吆喝,也是闹剧频出,有民营企业,不等于就有了民营经济的思想,不等于有了经济理性。归根结底,是几十年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转变起来并不容易。

      (作者系投资人,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