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档货代名词
□张晓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性增长也说了不少年了,可市场占有率始终是很多企业的目标,可见还没有从歧途走出来。企业目标天经地义是为了利润,但为获得利润采取什么路径,却决定了企业不同的价值观,也就分出了强弱,分出了寿命的长短。
某友写某次活动总结,受教育人数达十万人,领导一语道破,一个操场才站两千人,你10万人不是瞎扯淡?你咋不写一千万啊?你直接检阅红卫兵不就得了?当时觉得领导真厉害,心里有数,眼里不揉沙子,但故事到此并没有完,领导在总结上加了一个“次”,“十万人次”! 不愧是领导,画龙点睛!只是那一周前3天下雨,几千人次怕都多说了。
最初数字是橡皮泥,后来变成了气球,只要你吹,就能变得很大。再后来发现,不光数字掺水,连劳动也掺水。很多劳动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中国人说话很有意思,“忙得一塌糊涂”, 忙不忙?忙!结果如何?“一塌糊涂”!
常有银行朋友打电话要我开卡,只要本人推托,对方就说,开了你再销!先帮我把任务完成了吧!这样的事儿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有时还搭配上送油送面送大米,目的只有一个:扩大所谓市场份额。
银行、储户大量时间精力都这么消耗掉了。这还仅仅是金融业,再看看地上的大片鬼城,天上的雾霾,银行的不良资产,真正是忙得一塌糊涂。
如果这些劳动中很多是“一塌糊涂”,是负数,甚至是伤天害理祸及子孙,怎么办?只能把这些“劳动”都剔除掉。
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固然是一方面,但还有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就是很多企业经营思想被扭曲,甚至根本就算不上是经济体。片面强调市场份额,核心指标就是市场占有率。这玩意儿相当不靠谱。企业是干什么的?股东们为什么要创建企业?一定是为了赚钱,对吧?绝不是为了市场占有率,更不是为了把别人都挤死,对吧?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不舒服,那是理性人的选择么?
不妨说,在相当程度上,市场占有率就是低档货的代名词。去古玩市场看看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就是地上摞得跟土产似的青花瓷,一堆堆的玉把件儿,满地都是的紫檀,但是,这地界儿真有元青花?子冈牌子?还是紫檀花梨?好玩意儿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皮制品里LV占多大份额?市场占有率最大的,还是批发市场上堆得小山似的皮革包了。劳斯莱斯呢?阿玛尼呢?市场占有率是多少?
中国制造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了,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邻国买马桶盖、感冒药、学生书包?可见,市场占有率是个很低级的概念,因为其有很强的动物性。动物,尤其哺乳动物,会通过撒尿等方式散发出气味,来确定自己的领地。
说句玩笑话,现在企业玩儿的都是咱小时候玩儿剩下的东西,那时候咱的市场占有率目标更伟大:解放全世界,拯救三分之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受苦人,尽管那时候面黄肌瘦,光脊梁穿个小棉袄,袖口上都是抹的鼻涕渍,但丝毫没有影响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可惜,那些目标只能让我们饿肚子,倒是小康社会,一个不怎么宏大高远的目标,让咱吃饱了,还去国外旅游了,那消费量,真正去解救那边的受苦人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性增长也说了不少年了,可市场占有率始终是很多企业的目标,可见还没有从歧途走出来。企业目标天经地义是为了利润,但是为获得利润采取什么路径,却决定了企业不同的价值观,也就分出了强弱,分出了寿命的长短。
上品如同仁堂,“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才打造出百年金字招牌,不追求利润,牌子做好了,银子就来了;中品则是瞄准利润,讲究个收益率、利润率、成本核算、过程管理;下品,则不着边际,追求市场占有率,总想把别人挤死,让自己活好,可惜,这想法不仅精神分裂,而且逻辑分裂:自己都活不好,何谈把别人挤死?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主流,不能不说,至今还落后一个时代。学了多年的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比比还是差远了,因为到现在还缺乏起码的经济理性和企业理性。
瞄准市场占有率的结果就是,追求短期效果,杀鸡取卵,开仓放粮,不利于长期的做久做大,企业兼并越来越大,大到恐龙一样,宏观气候一变,就轰然倒下。如果大到不能倒,那更麻烦,需要不断地输血以求苟延残喘,杠杆不能去掉,市场不能出清,该死的不死,能活的也就活不好,对经济的伤害更大,大到了伤害国民经济账户的程度。
如果把国民经济视为一个大账户,GDP就是一国的营业收入,那么利润是多少?鬼城、重复建设造成的资产减值是多少?坏账的核销是多少?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折旧是多少?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后,面临着经济思想、经营模式的再次转变,而这个才是转型的核心。
市场占有率的荒诞,本质还是旧思想的延续,只不过解放全球变成了独占市场,阶级斗争变成了非理性的市场竞争,没有学会竞和、共生、协同。国企自不必说,民营企业打价格战,赔本儿赚吆喝,也是闹剧频出,有民营企业,不等于就有了民营经济的思想,不等于有了经济理性。归根结底,是几十年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转变起来并不容易。
(作者系投资人,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