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5:焦点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专栏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现在是我们做世界顶级品牌的最佳时机
  • 为什么市场似乎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 市场占有率其实是
    低档货代名词
  • 高铁设站选址与争夺中的政治经济学
  •  
    2015年11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专栏
    现在是我们做世界顶级品牌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市场似乎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市场占有率其实是
    低档货代名词
    高铁设站选址与争夺中的政治经济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什么市场似乎总是跟自己过不去
    2015-11-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股票投资心理学系列之四

      □郝旭光

      股市幻觉会放大人的弱点和偏差:懒得思考,过分贪婪,恐惧踏空,过分自信。过分乐观,以至于“理念与行动背离”,“追涨杀跌,高吸低抛”,“盲目分散风险”,“盲目做T+0”,“频繁操作而两边挨抽”。

      相信中小投资者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两只备选股票A、B,犹豫不决。一旦下决心买了A,结果A跌、B涨;准备卖出手里的两只股票C、D,却又琢磨不定,卖了C,结果C接着涨,D却在跌。在为今天还是明天买一只股票大费周章时,下决心今天买,结果第二天它跌了;而决定明天买时,明天它又涨了。另外,当投资者卖掉手中持有的大家公认的弱势股而换成大家公认的强势股时,卖出的股票开始涨,而买进的股票开始跌。似乎市场总跟自己过不去。

      刚开始投资时遭遇这种窘境,很正常。可要是几年下来还总是这样,那就不正常了。这说明没有进步。为什么?最大的原因是懒,懒得思考和提高。具体表现为“理念与行动背离”,“追涨杀跌,高吸低抛”,“盲目分散风险”,“盲目做T+0”,“照本宣科,教条主义”,“交易随意性”,“频繁操作而两边挨抽”,“盲目开盘集合竞价时挂单”,“不能空仓,天天操作”等几个方面。

      有些人嘴里说做长线,但偏要按短期技术指标来操作。嘴里说按基本面选股,可天天研究压力位、支撑位。有些还有一个特点,不该较真时较真,该较真时又不较真了。

      有些投资者在行情到达高点后开始下跌时,盲目相信“千金难买牛回头”,不考虑行情性质,自以为是抢反弹。如果继续下跌继续抢,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越抢越跌,越跌越抢。就像当年“5·30”后行情连续下跌,最后跌得市场弥漫一片恐惧情绪,“割肉吧”。结果“割肉”后,大盘立马开始反弹。

      6月15日至7月3日,上证指数下跌近29%,总市值蒸发了近25万亿。即使在监管层宣布救市后,7月6日尽管大盘上涨,却是一根大阴线。7月7日,千只股票跌停。7月8日沪指继续大跌,两市只有7只股票上涨,另有1400多只股票停牌,上千只股票从开盘涨停到收盘跌停。许多中小投资者在此期间一厢情愿地认为反弹随时可能发生,一直在抢反弹。结果,抢一次,套一次。许多人实在熬不住了,开始割肉止损。而7月9日10点前大盘开始企稳反弹,许多股票显巨量买单,从跌停到涨停,沪指出现了久违的大阳线。这些没能熬到时候的人又倒在行情恢复之前。

      许多中小投资者不仅在底部割肉,还经常在山顶站岗。例如,2007年10月16日6124点,许多人在这个点位入场了。2000年春节前后网络股行情中,有许多在124元的高价买的清华紫光,至今也无法解套。

      有些中小投资者喜欢满地撒网,美其名曰“风险分散”。10万资金,竟然有10只股票。表面上看是在分散风险,实际上是心里没底;不知道该买什么好。到时候,跑都来不及。这明显是不自信和不努力的结果。

      有些中小投资者操作的习惯特点是:浅套就跑,浅赢也跑,深套卧倒。一旦解套,马上就跑。不同投资者各有各的问题。例如,新股民喜欢追高,往往套在山顶;老股民喜欢抄底,往往抄在半山腰;高手喜欢加杠杆,结果常常被爆仓;价值投资者喜欢满仓死扛,扛到扛不动时开始止损,又割在地板上。

      如果一只股票已被套,是该补仓还是割肉止损,或卧倒不动,取决于它能否上涨。如果能上涨,为什么要T+0(今天卖掉)?为什么不卧倒或补仓?如果下跌趋势很明显,为什么要卧倒不动?为什么不止损出局?即使在牛市中,也要寻找其他的比被套的这只股票上涨可能性更大的股票而不是只盯着被套的股票。可有些投资者买进某只股票后一旦被套,就死死盯着,不分情形,天天做T+0试图摊低成本。

      不少中小投资者读了一些投资类的书,书上说要学会止损,要敢于追高,便在实际操作时机械执行。殊不知,止损是有条件的:已形成了明显下降通道,而且在下降趋势中。追高也是有条件的:已开始启动,上升通道清晰显。有些中小投资者,今天抢反弹,第二天发现错了,果断止损。卖出后发现又跌了很多,比卖出价低了很多。再抢反弹,买进后发现还在下跌,接着卖出。还有的是相反操作,卖出了盈利的股票,卖出后发现接着涨,遂忍不住又在高价位买回。稍有盈利又卖出,卖出后股价还在上涨,又忍不住在更高价位买回。来回折腾,增加了持仓成本,扰乱了自己的心态。有些中小投资者因频繁操作而两边挨抽,买进一只股票后发现开始跌,卖出后发现还在涨,买回后又开始下跌。

      为了买进某只心仪的股票,有些中小投资者喜欢天天在开盘集合竞价时按比前天收盘价低1%的价格挂单,要卖某只持有的股票,则高挂2%。结果往往因为低1、2分钱没有买到大牛股,往往高1、2分钱没有卖出该卖出的股票。

      鉴于沪深股市“牛短熊长”的特殊性,有很长时段是没有操作价值的。可不少中小投资者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能空仓,天天操作。这就在股市幻觉的影响下,放大了自身的弱点和偏差:懒得思考;过分贪婪,恐惧踏空,过分自信。过分乐观。

      (作者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