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财富管理
  • 5:特别报道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专版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规范发展与市场洗牌随行 互联网金融再迎战略机遇期
  • 伍旭川:互联网金融将告别“无监管”时代
  • 杨涛:互联网金融“去中心”难以实现
  • 王永利:互联网+大数据
    赋予金融新生命
  • 互联网金融遭遇“资本寒冬” 风控已成生存之本
  •  
    2015年11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特别报道
    规范发展与市场洗牌随行 互联网金融再迎战略机遇期
    伍旭川:互联网金融将告别“无监管”时代
    杨涛:互联网金融“去中心”难以实现
    王永利:互联网+大数据
    赋予金融新生命
    互联网金融遭遇“资本寒冬” 风控已成生存之本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王永利:互联网+大数据
    赋予金融新生命
    2015-1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温婷 ○编辑 颜剑

      

      12日,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王永利在出席由上海证券报社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时表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而要使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所突破,必须从支付、平台、资管三大方面加以把握。其中,实现网上开立存款账户、以及打造超级互联网金融平台最有可能成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升级发展的突破点。

      2015年,国家提出要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这并不等同于“互联网化”。特别是对于金融,王永利强调,纳入“互联网+”计划,金融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新模式;亟需业者透过互联网表象探索更多互联网金融本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升级发展的两个突破点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金融的本质是什么?金融的本质首先是把社会闲置的资源转移到需要的地方去,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就是金融的活力。”王永利提出。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支付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大资管是目标,”王永利总结说,如果可以在这三方面有重大突破,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真正踏上新征程。

      他表示,互联网金融升级发展最有可能的突破点有两个。一是实现网上开立存款账户,打造真正的网上银行,打破网上金融(特别是收付清算)对线下金融的过度依赖,形成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体系(这需要解决客户网上开户的身份验证,如eID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满足存款实名制、资金可追溯以及反洗钱、反恐融资等要求。

      二是打破现有的金融分割,打造超级互联网金融平台(金融“天猫”或“淘宝”),使各个金融机构和客户、各种金融业务或产品都可以在平台上开展交易,并促进平台化财富管理(大资管)的发展。

      对于传统机构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王永利特别强调了大数据的应用。他指出,数据的未来是用来分析客户的,如果仅仅是从一个维度积累了极大的数据,那只叫数据大,不叫大数据,真正的“大数据”需要从五个维度,十个维度对于客户更多的了解。

      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的要义是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面的服务,实现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等的“多流合一”,金融融入场景,形成多纬度全面反映客户行为习性的“大数据”。只从事单一金融业务,只有单一资金流,缺乏有效“大数据”的金融机构是没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

      那么,如何有效完善和利用大数据?王永利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应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包括产业链龙头企业、互联网平台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等,打造经济和金融紧密相连的平台生态体系,形成有效共享的“大数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

      “未来真正有价值的可能不再是我们看到的实物财富,因为这些东西是有生命周期的。真正时间越长越有价值的是大数据,”他说,这也是包括阿里在内的平台积极积累大数据的原因。

      

      专业仍是传统金融机构的“王牌”

      而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并不意味着因为互联网平台的崛起而丧失发展空间,反而会促进其主动转型升级。合作、专业、改革——或是一条可循之路。

      他提出,互联网平台企业不要祈望取代持牌金融机构,很多金融产品仍需要由有资质的金融机构研发和管理(控制风险)。相对应的,即使互联网的发展将极大改变金融运行方式或模式,也难以改变金融的本质(资源有条件转移、有存续期、存在风险、需要监管),互联网企业不可能完全取代专业金融机构。“平台建设者应注重服务而非自营,”王永利呼吁,“互联网平台与资管应该建立隔离墙。”

      而在开放和融合的过程中,专业仍是传统金融机构手中的一张“王牌”。王永利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是去中介化的,传统的金融中介机构将受到很大冲击;金融产品也将更多的是标准化、可交易的证券化产品,产品设计的专业化要求更高;未来的金融机构将是小而专而精的,现有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划分将大大弱化。因此,金融机构的发展必须突出专业化。

      “未来的金融机构,包括所有的经济组织可能会两极分化。一类是平台化的,围绕着这个平台不断地衍生成巨大的企业集团。还有一类是小而精,甚至是家庭化作业、个性化操作的,”王永利坦言,这是他所预见的互联网金融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