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去年多地养老金收不抵支
  • 从供给侧发力提升我国资本形成效率
  • 化解地方债务难题的根本之道在哪里
  • 农村电子支付的
    环境保障
  • 让创新发展理念
    贯穿新股发行全过程
  •  
    2015年11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去年多地养老金收不抵支
    从供给侧发力提升我国资本形成效率
    化解地方债务难题的根本之道在哪里
    农村电子支付的
    环境保障
    让创新发展理念
    贯穿新股发行全过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农村电子支付的
    环境保障
    2015-11-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 涛

      □杨 涛

      随着新技术突飞猛进,支付工具的演变令人瞩目。通常,支付工具可分为现金和非现金两大类。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票据、汇兑等被认为是传统非电子支付工具,银行卡则属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而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类业务等建立在网基之上的支付手段,则以其突出的便捷性和效率性,被认为是新兴电子支付的代表,也可粗略地称之为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支付。农村金融一直既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短板”,也是政策层重点推动的改革领域。

      过去人们对农村金融创新更重视融资方面,但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支付工具,实际上也在服务“三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此,需要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有更多完善与突破。

      首先,推动农村新兴电子支付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顶层设计与综合性的政策支持。近年来,央行在推动相关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如2009年出台了《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去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初又发布《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提出以移动金融技术来填补农村及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但考虑到在农村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整合、支付工具创新的路径选择与标准化、安全与效率平衡等众多方面,还要解决大量的协调与平衡问题,因此仍需要较大的政策着力。其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的重点,一是协调好发展重点与次序,如在农村移动支付的布局中,处理好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的关系;二是协调好各方主体的利益与矛盾,使农村电子支付发展中形成合力;三是为市场主体通过电子支付满足农村普惠金融的行为,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政策支持;四是改善监管机制,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并且针对农村电子支付市场特点尝试建立分类监管模式。

      其次,促进硬件设施的完善与加强应用场景建设。农村新兴电子支付的发展,同样需要硬件设施层面的深入支撑。例如,除了提高电脑和手机的渗透率之外,农村的网络宽带速度、手机通信和上网服务质量等,都是影响电子支付效率的必要基础条件。再如,通过在农村大量发展承载移动支付的载体,也能有效推动电子支付的普及,包括无线POS、二维码等新兴移动支付的机具等。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尽可能拓展农村电子支付的应用,使更多群体能接触、熟悉、习惯于运用新兴电子支付工具。具体来看,还需在三方面拓展场景应用:一是依托于电商场景,大力发展电子支付在农村电商、交易、物流等方面的应用;二是社交与生活商务场景,在农村的社区管理、社区交往、生活缴费、社群交易等各方面,充分引入电子支付的服务与保障作用;三是积极发展涉农领域的行业供应链服务场景,着力构建各类信用支付平台,推动电子支付的应用。

      还有,以引导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为主,政府职责在于推动技术与设施的标准化。在农村新兴电子支付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但却要减少政府直接投资和行政干预,更多以调动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原则。在此过程中,实现普惠金融与商业金融、机构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与共赢。在发展早期,可能会出现多种模式“百花齐放”的局面,长远则需有效引导,逐渐聚集于可持续的主流商业模式,使各方都在其中有效定位。政府需要着重维护市场竞争与运行秩序,提升行业效率。例如,央行在移动金融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减少重复建设”,实际上就是指POS机、ATM机等各类机具设施的标准化和包容性发展。在此,关键不在于各类机构重复布局机具的问题,而是提升现有机具如何兼容,如同一机具对各类银行卡的支持,以及对金融IC卡和NFC支付的支持等。再如,无论在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还是二维码等新型工具创新,虽然现在更加重视技术标准化,也有了一些国家层面的规则,但整体上还需进一步整合和完善,真正通过促进规范化和标准化来实现支付产品的效率与安全平衡,为行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再者,还需在农村积极培育新兴电子支付的需求,加强支付服务消费者保护。目前,农村消费者对互联网和手机的熟练运用程度在不断提升,但在电子支付领域仍需进一步培育成熟的支付文化,促使农村电子支付获得更健康的客户土壤。例如,新兴电子支付更注重便捷的用户体验,相对来说对安全性重视有所不足,这就可能对资金和交易安全产生影响。为此,除了政府和行业的职责之外,更需要客户培养现代化的支付安全意识、良好的支付消费行为,形成有利于农村金融创新的电子支付文化。同时,当前农村电子支付市场面对的客户群体,多数仍是普惠金融应覆盖的“长尾人群”,风险承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需要监管者大力加强支付消费者保护,完善行业信息披露、竞争营销秩序、个人信息与资金保护、风险管理与保障等,从而防止消费者的利益受损,真正打造能保障各方共赢的电子支付良性发展生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