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伊世顿暴利案背后的“幌骗交易”
  • 构建智能社会 中国的智慧与担当
  •  
    2015年11月24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伊世顿暴利案背后的“幌骗交易”
    构建智能社会 中国的智慧与担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伊世顿暴利案背后的“幌骗交易”
    2015-11-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董铮铮 ○编辑 枫林

      ⊙记者 董铮铮 ○编辑 枫林

      

      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高频交易正身处舆论漩涡。伊世顿贸易公司以约700万元人民币的初始资金,通过高频交易程序化交易软件自动批量下单、快速下单,获利20多亿元,引发市场哗然。

      不久前,芝加哥联邦法院陪审团判决,高频交易员米歇尔·科斯夏被判定在商品交易欺诈和幌骗罪名成立。这是美国首宗引用反幌骗交易法判定幌骗罪的刑事案件。

      高频交易神秘莫测,一时间令人生畏。高频交易到底为何物?如何通过高频交易快速获利?高频交易是否会影响价格、操纵市场?

      

      与速度赛跑

      高频交易锋芒过人,以惊人的速度捕捉市场转瞬即逝的价格误差。高频交易是一类特殊的算法交易,也是程序化交易的一种,其资金流动性很高,持仓时间极短,计算机不断地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出极快的反应。

      而程序化交易的定义更为宽泛,一般是指根据一定的交易模型生成买卖信号,并由计算机自动执行交易指令的过程,包括算法交易、量化交易、高频交易等多种交易形式。

      高频交易广泛应用于期货、期权上,股票融券日内交易也有一些高频交易的身影。高频交易的特点是账户不大,交易量巨大。它能够弥补人为操作在速度上的限制。

      “高频交易是通过分析高频数据,来找到市场微观结构里瞬时的套利空间”,沪上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方录(化名)表示,高频交易的逻辑比中低频模型相对直观,主要利用速度优势和价格偏差获利。

      “该公司账户组平均下单速度达每0.03秒一笔,一秒内最多下单31笔”,伊世顿的案件报道中如是写道。

      据了解,海外市场的高频交易竞争主要体现在速度上,且已达到极致。“海外的服务器一秒可以下单20万张。速度在10微秒以下,国内目前最先进、速度最快的海外软件大概在250微秒左右”,海外一家对冲基金投资经理陈理(化名)告诉记者,国内服务器速度普遍较慢,远没有达到速度竞争的地步,而国外高频已竞争到微秒、纳秒级别了。

      除速度竞争激烈外,海外高频交易策略已经离开模型,以及输入策略编码的阶段。“大型的公司速度占60%,技术占40%。程序模仿人类大脑,学会自己思考。机器人会学习高等数学、物理,根据书本中的逻辑,自行产生交易策略”,陈理说。

      “国内市场的高频交易显然还处在美国10年前的水平”,有市场人士直言不讳,高频交易原来属于小众群体,近两年随着量的不断增大,开始慢慢壮大。

      据了解,高频交易大致可概括出四种交易策略,分别是执行策略、做市商策略、投机策略和试探性策略。执行策略用来执行大单,寻找最优价格成交。做市商策略即通过赚取买卖价差来获取利润。投机策略和试探性策略在国内都有团队在运作。

      

      幌骗交易惹的祸?

      事实上,除开立31个账户自买自卖以及绕开期货公司柜台风控的行为涉嫌违规外,高频交易是否扰乱了市场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伊世顿的操作手法很接近幌骗交易。

      所谓“幌骗交易”(spoofing)是通过虚假报价再撤单,即先下单,随后再取消订单,借此影响股价。“幌骗者”(spoofer)通过假装有意在特定价格买进或卖出,制造需求假象,企图引诱其他交易者进行交易来影响市场。通过这种“幌骗”行为,“幌骗者”可以在新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从而获利。

      “幌骗交易”的最著名案例是美股2010年5月6日发生的“闪电崩盘”事件,导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瞬间暴泻近千点,美股市值蒸发近万亿美元。美国司法部于5年后控告36岁的英国高频交易员萨劳,指他涉嫌以“幌骗交易”,即利用自动化程序,设下大量指数期货沽盘,推低价格后取消交易,让自己能够以低价购买图利。

      据陈理介绍,严格意义上,幌骗交易不能算作交易策略,但可以被视为试探性策略的一种。试探性策略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捕捉其他的程序化策略或者投机策略。二是探测市场上有多少程序化交易在运行。

      下转封三·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