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评论
  • 7:广告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信达澳银曾国富:掘“金”成长股
  • George的中国路演:
    “中国市场太大了”
  • 博时基金:
    坚守改革和转型方向
  •  
    2015年11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15版:基金·专访 上一版  下一版
     
     
     
       | A15版:基金·专访
    信达澳银曾国富:掘“金”成长股
    George的中国路演:
    “中国市场太大了”
    博时基金:
    坚守改革和转型方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George的中国路演:
    “中国市场太大了”
    2015-11-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陈俊岭

      

      近日,有“生物科技产业小投行”之称的澳大利亚IQ集团,在京沪两地参与举办了澳大利亚生物科技产业峰会。会上,IQ集团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Dr. George J Syrmalis )乔治·赛玛里斯博士(下称“George”)面向国内企业和投资人做了两场“路演”。

      “中国的市场太大了,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它!”在会议间隙接受上证报专访时,George透露,他们此行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合作伙伴的需求,二是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反馈。

      George曾在投资界沉浸多年,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位拥有免疫学和放疗学双博士学位的科学家一手创办了IQ集团公司,为生物科技创业公司提供覆盖研发、专利、投行、法律等方面的全方位全链条服务,助力生物科技公司由早期走向成熟,并最终迈入资本市场。

      在采访中,George提及频率最高的就是要“熟悉”生物科技行业。在他看来,生物科技行业以专业深度和技术门槛著称,投资该领域最大的挑战在于投资方是否有专业技能,熟悉所投领域,否则其中风险就类似赌博。

      “很多投资机构依赖于会计师、律师等服务提供方,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科学技术,这就出现了投资的盲目性。在生物技术投资上,一定要熟悉所投行业才可以去做。”George如是阐述投资生物科技公司的要义。

      投资生物科技公司,也是一件双赢的事情。George认为,他们会提供的是贯穿其研发周期的结构型投资,并提供一系列的药品开发服务,然后运用所熟悉的资本市场操作,将其带到不同的资本市场,从而帮助生物技术公司实现价值,也为我们的投资者带去丰盛的回报。

      近年来,生命科技产业处于崛起态势,但中国投资者而言却相对陌生。谈及为何看好中国市场的原因,George称,中国正在进行结构调整,进行产业链升级,就生物技术行业本身来说,中国也正希望从制造端向上游研发方向开拓,这些都为其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天时和地利”。

      在George看来,中国存在很多有专利、希望寻求国际投资的项目。同时,中国生物技术行业处于产业升级阶段,正由原先的生产和销售阶段升级到技术研发阶段,其中有着很大的机遇,而他们不仅能带来资本,还提供资本市场运作服务和生物技术专业技能。

      谈及对中国投资者的印象,George称他曾接触过一些中国投资者,但遗憾的是,他们多数在操作理念上并不成熟,某些投资者有短期的、投机的想法,而他们所希望引入的投资者,是能够真正理解其所投资产并认同其投资理念的人。

      最近,George所在的IQ集团正在发行的一款专注于投资早期阶段的生物技术项目的基金,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在早期即投资于具有成长潜力的生物医药生命科技企业的基金,据悉目前不少公司已开始与IQ集团接洽并商谈合作,IQ集团方面则更希望对外合是在机构投资者和成熟的高净值投资者间展开。

      至于基金的退出渠道,George表示这有多种渠道,其中IPO上市将是早期投资人退出的主要方式,这既可以在澳大利亚上市,也可在澳大利亚与纳斯达克间交叉上市。

      据悉,IQ集团旗下的iQ3Corp,作为是全球首家向生命科学产业内上市及非上市公司提供企业金融和咨询服务的专业公司和iQ集团打造的“科学-资本-企业金融服务”产业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已于今年5月在ASX澳交所上市。IQ集团投资的另外一家公司,专门面向澳洲医药行业的战略性合同销售组织FarmaForce Ltd,也在近期在ASX澳交所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