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艺术资产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月30日

查看其他日期

创新的浪潮

2016-01-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尤霏霏 制图
  艺库
  在行—— 付费制一对一经验交谈平台

2015年第11期的《经济学人》杂志曾将艺术品、烟草、药品以及汽车形容为未受互联网影响的四大行业。然而,相对于另三个行业,中国的艺术圈加入互联网浪潮其实并不晚。早在2000年,中国最早一批艺术电商就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同步推出,时间甚至早于淘宝。但十几年过去,尤其是近两年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艺术圈内的互联网创新除了一堆乏善可陈的论坛和稀稀落落的众筹项目,并没有实质上改变业态。可以说,互联网带给艺术圈并非颠覆,而是希望。

纵观2015年,互联网方面的创新热点并不如前两年那么多,活跃程度也有所减弱,中国的在线艺术市场已经从几年前一哄而上到现在大部分偃旗息鼓,只有极个别符合互联网规律的产品运作良好。另一方面,以艺术之名在互联网上吸金的艺术金融产品却越来越多,尤其是互联网P2P产品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又不得不让人捏一把汗。

本报继上周连续推出《困难的局面》、《市场的抉择》后,于今日推出《创新的浪潮》,向您讲述艺术圈中的创新故事,以飨读者。

⊙记者 李虎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互联网+艺术:噱头很多实用产品很少

互联网工具有三个重要作用:消费、分享与创造。近几年艺术圈只是在利用互联网工具的“消费”功能,纷纷兴起的各种“艺术电商”旨在如何“开发市场”。但是就算是开发新市场,艺术电商也始终没有办法扩大消费群,也没有办法突破交易量的瓶颈,所谓的“网络拍卖”只是现实交易的小小补充,更像一个新奇的游戏,对传统商业秩序的冲击。

上证报记者曾经在国内多个互联网投资论坛上见到天使投资人向业界抱怨:很多艺术行业的创新商业计划书让人根本看不懂,不仅让人看不出基于互联网在其中的不可替代性,甚至看不明白他的创业构想。

其实纵观这两年所谓的互联网创新,不是借互联网之名做众筹,就是搞艺术品保价回购,要么就是请来一些老画家的子女出席,做所谓的保真直销。实现的方式,要么是网上直接下单,要么是参与网络拍卖。总而言之,这些所谓的互联网创新,多为噱头,完全无法和传统艺术品交易形式分庭抗礼。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都明白互联网的核心,在于产品。但迄今为止艺术圈仍然没有出现一个很好的互联网产品。艺术圈把它当成一个服务来使用,而不是一个生产工具,很多从业者也并不理解互联网精神。别的行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了B2C、C2C、O2O,但是艺术圈用互联网更多的只是将信息和内容放在网页上。因此,用户体验不佳、社交机制落后比比皆是,按需定制更是无从谈起。

互联网对于目前的艺术界来说用途分为两种:一类是使用互联网卖作品,比如说拍卖公司、画廊、经纪人;另外一类就是收广告费的人,也就是媒体。被业内公认的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大都没有将互联网作为一种生产工具。

互联网的信息爆炸与社交平台也未能撼动艺术圈的秩序和权威。从来都是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的艺术圈,在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潮流当中,仿佛死水微澜。

在中国互联网已经从微博到微信再到全面生态化的3.0时代,如果有些行业还处于 Web 1.0 时代,这对创业者而言就是机会,而一直处在迷茫中的艺术圈,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业界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掌握着中国艺术作品交易数据库的艺术门户网站雅昌艺术网,还是像HIHEY.COM这样的艺术作品拍卖电商,都还只是信息搬运的工作,这个行业里最主要的两部分人:生产者——艺术家们,以及消费者——艺术品买家并没有组成一个互联网上的社区。而这却给了真正想通过互联网改变艺术业界生态的人以希望和机会。

以艺术为卖点的两个创新案例

互联网的信息与社交功能让大众有机会分享以往被专业权威垄断的话语权。譬如豆瓣网的影评让专业影评家失去权威,草根的博客冲击着专业媒体。但信息爆炸与社交平台并没有影响到艺术圈的旧秩序,有了论坛和博客,可是在上面发言的还是以前掌控纸媒的那一批旧权威。有了微信与微博,但那只是展览的广告橱窗,或者让毫无野性的年轻人围聚着给大咖大佬们点赞。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圈内涛声依旧,还是传统的权威在掌控着话语权,早熟而温和的年轻人并没有打算拿起新媒体的工具,发出自己的声音。

互联网的精神,其实就是放大每个人自身的光芒和能量。从微博的衰落与微信的兴起中不难看出,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无可争辩的是:微博依然是大V和名人的世界,人们在满足了最初对于名人的好奇之后,发现自己在微博平台上根本没有发言权,普通人无法在微博上满足被更多人认同的心理。而微信则不一样,在同事、朋友间,旅行照、吃饭照,乃至转发的小道消息,都能满足大众炫耀的心理。在你浏览的过程中,所谓的大咖和你的邻居阿姨出现的频率是相同的,某种意义上说,大家始终是平等的。

因此,站在互联网风口做艺术行业的创新,创业者就必须找到无可替代的技术以及相对集中的用户粘度,最重要的,创业者不能将自己框定在艺术圈这个小圈子,而是让所有人都加入到以“艺术”为卖点的创新大潮中。过往一年,“魔漫相机”和“在行”是这方面做得较为突出的创新项目。

2015年,“魔漫相机”APP累计下载量突破1亿人次,大量使用“魔漫相机”制作的漫画占领微博和微信以及各类社交平台的页面。许多人用“魔漫相机”做出了自己的头像。而且,相对于其他互联网产品一旦打出名气便被疯狂抄袭的情况,“魔漫相机”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用户粘度和热度。

“魔漫相机”创始人任晓倩认为,“魔漫相机”以及“魔漫”可以看作是“互联网+艺术”属性的一个项目,但又不单纯是“互联网+”这么简单。魔漫的技术里有大量的算法,并且,还需要把算法进行转换,把照片转换成艺术的形式,再传播到互联网上去,这个门槛非常高。这是他们从2008年开始研究的成果。

魔漫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延展,形成了通过“技术搭台,艺术唱戏”的模式,受到艺术爱好者与普通大众的一致欢迎。而如果其中的艺术爱好者想通过互联网平台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艺术私人课程,又不想为此而付出太高昂的费用,“在行”以及“艺库”可能是最适合的互联网应用。

“在行”就是一款开拓认知盈余价值的APP。“在行”网罗了各行各业的行家,学员只要付出一定的费用,就能与心仪的行家进行一对一的约见、对谈。知识并不都是来自书本与校园教育,还有许多失败的经验、个人的感受难以描述,需要书本之外的教育渠道来传授。“在行”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个领域的行家可以在上面出售自己的自由时间,让学员们有机会汲取行家的经验与智慧。

但是“在行”并不是纯粹针对艺术,“艺术”只是其数十个选项之一。“在行”不会费心费力在艺术领域进行深耕,要发掘艺术圈达人的认知盈余,要给爱好者私人定制,要把自由时间运用得当,还得依靠艺术圈内部的“专业平台”。于是,“艺库”在2015年下半年横空出世,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项空缺。

“艺库”是一款艺术专业的APP,它与“在行”一样可以让达人出售时间,与学员一对一地约见,同时还有讲座、看展和话题讨论。区别在于,艺库是专业的文化艺术APP,而“在行”则包罗万象。作为艺术专业的APP,艺库不仅提供艺术大咖与学员约见的平台,它还试图通过社交让知识转化为价值,重新定义艺术品的价格,推动非标准化的艺术品的销售。

通过艺库,你可以跟心仪的美院教授、知名插画师一起看展,听听他们怎么说,看看他们都在想什么,甚至可以去他的画室,看看他怎么创作的。这种亲身体验的媒介,更有利于艺术走近公众,培养艺术品市场的新生代消费力量。

“魔漫”、“艺库”等创业项目获得市场认可和许多微拍、在线电商项目的昙花一现形成了鲜明对比。综合来看,中国的艺术圈错失了信息爆炸与社交平台两次互联网的红利,如果这次能借“认知盈余”的东风,把达人的“自由时间”与爱好者的“私人定制”结合起来,或许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品金融:为传统市场输血

其实纵观2015年各方面的创新,艺术金融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板块。2015年是艺术品金融在中国内地发展的第十个年头,也被认为是艺术品信托和艺术品基金兑付最为艰难的一年。实际上,自2013年起艺术品基金兑付就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与同期的艺术品市场下滑情况相吻合。近些年,依赖拍卖退出的艺术品信托、基金的变现兑付普遍遭遇极大困难,这也是2015年市场上极少见到新艺术品基金、信托发行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在传统艺术品一二级市场不振的行情之下,单纯依赖拍卖变现兑付的艺术品基金、信托难以走出自身模式和市场行情的双重困境,那么,广义上的艺术品金融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传统的一二级市场内部,通过多种形式为艺术品市场输血。

可标准化的和田玉,在2015年已在新疆等地实现质押贷款。由于书画、古董等艺术品尚未具有国家制定的行业规范标准,在鉴定、估值方面尚存一定困难。因此,相比和田玉这种具有相对成熟的质检标准和行业规范来说,多数情况下,书画艺术品还难以开展金融抵押、借贷业务。这方面,目前仅有山东潍坊银行等地方银行开展相关业务。

然而,目前在诸如艺术品真伪、权属、定价、交易数据问题、信息不对称和不全面、流通性、规范性等等方面,艺术市场均缺乏妥善解决的途径。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建议,通过公开交易数据积累来解决艺术品价值评估的问题,从而为艺术品金融化提供信用保证,以此解决艺术品在抵押、质押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如何确保在金融借贷双方之间资金不会存在损耗和风险,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无论怎样,在市场持续低迷、资金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不少人希望艺术品抵押融资能够解决艺术品流动性差、长期占用资金的问题。例如,拍卖行向买卖双方提供融资、抵押贷款等,实际上是为藏家提供盘活资金服务,海外的金融机构与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公司之间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此类业务体系。

2015年,通过与拍卖公司的预付款业务、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合作,国内的艺术品金融机构也开始探索以更为成熟的方式进入市场。

例如,去年,保利拍卖在国内高调扩张业务版图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品金融方面的业务开展。据保利文化艺术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暂定名)负责人郭建巍介绍,保利在开展艺术品金融业务方面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方式,借助保利的自有优势:专家团队、客户资源、运作经验等,建立起较为成熟的风控担保体系。“保利作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其背后的上市平台和母公司在金融服务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支持。我们可以同时对接国内外上市资金的通道,在资金成本上有很大的优势。”

艺术品理财:野蛮生长下的高风险

2015年各类创新模式中,在艺术品金融理财方面应该说是最丰富的,也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2015年,以金融模式为基础、借助艺术品标的开发的互联网金融P2P平台、邮币卡电子盘交易等等也在各地积极发展起来。

P2P金融理财在近些年已经不再新鲜,但对于艺术品行业来说,由于艺术品价格的非标准性、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高收益、高回报的预期,让尚属新型理财模式的艺术品金融P2P平台极具诱惑性。

尽管,在一些艺术行业理财P2P平台上,为规避经营风险,管理者提出了较为安全的赔付机制,如“质押品保真、超值质押担保”以及“拍卖、典当、洽购、展销、电销”等产业链式的担保机制。但是,如其他的P2P平台一样,艺术行业P2P的风控同样存在问题。如某平台承诺的艺术品抵押物,在真伪、估价等因素的制约下,很难形成相应的信用保险;一旦资金链断裂,能否以抵押物进行快速变现赔付还是个问题。此外,相对于国内一些成熟、大型P2P平台来说,艺术行业的P2P平台尚处于萌芽期,并未形成规模和长期信用。

实际上,原本就存在诸多监管漏洞的P2P平台在引入艺术品行业之后,无论是行业准入门槛,还是政府层面的监管法规,都没有建立标准,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让人更加担心其未来的发展。如今,仅仅凭借几万元的资金,经过工商注册审批并筹办网站,即可开办的P2P业务仍然处于行业自律阶段。以高额回报率诱惑投资者的融资模式如何以“艺术的理由”生存下去还是问题。目前,此类艺术品金融理财的模式创新并没有解决好行业基础问题,因此多数存在较大风险。

2015年,是全社会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一年,而对于2015年的艺术行业来说,这股浪潮也因为资金的推动而变得比前些年炒概念更加实际。2016年伊始,由中央美院启动的创业园论坛与中国美院推动的“中国智造设计大奖”都以丰厚的创业资金以及奖金鼓励社会与校园推出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

与此同时,艺术金融“创新”中呈现出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新情况让我们不得不在期待之余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