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 要闻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月30日

查看其他日期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
2016年上海将出哪几张牌?

2016-01-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宋薇萍 ○编辑 邱江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上海市市长杨雄近日在上海“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态,2016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上海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那么,在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上海在哪些领域可能最先取得突破?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从杨雄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功能性平台、集聚区等将是今年上海最有看点的几张牌。

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杨雄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态,2016年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重发挥“三区联动”优势,狠抓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其中一大举措是,上海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争海底长期观测网、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学设施和光子科技国家实验室落户,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领域承担更多国家重大专项任务。

根据上海市201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2016年上海市计划开展建设的100项重大项目中,与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有关的三大项目被列为产业类项目之首,分别为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集成电路研发中心12英寸先导线项目、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通信卫星研发基地。这三大项目均为2016年新开工项目,项目总投资为460500万元。

一知情人士对上证报记者表示,上述项目正是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组成部分。可见,打造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将是2016年最可能取得突破的一张牌。

推动上交所设立战略新兴板

此前发布的上海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22条意见已明确,上海将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并列出了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加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探索建立现代科技投资银行等一系列举措。

2016年上海“两会”期间,杨雄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表态,2016年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将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探索银行、保险等领域新型投融资模式。

可见,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将是助力上海进军全球科创中心一张重要的牌。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战略新兴板筹备,已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战略新兴板,支持创新创业企业融资。2016年1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的由全所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党委(扩大)会议上,上交所党委提出的2016年工作安排中,“精心筹备战略新兴板,做好规则、技术、市场等各方面工作”已列入其中。

建设一批创新功能性平台

除了上述两方面可能率先取得突破外,在业内看来,围绕创新功能性平台、集聚区的建设在2016年也将颇具看点。

根据上海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22条意见,上海将建设若干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建设若干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同时,上海还将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包括加快建设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焦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打造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杨雄在上海“两会”上谈到构筑功能性、开放式创新平台时,将范围锁定为“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他表示,上海将推动科技创新集聚区特色发展,布局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就是这样一家平台。该研究院以中国科学院为基础,由上海新微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运营,联合中国及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而建立的集研发、产业化、工程、资讯、投资于一体的产业化平台和创新加速体系,致力于微技术器件及新一代信息系统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据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总裁杨潇介绍,研究院通过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公益性平台服务模式,建立集研发、工程、孵化、基金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有力促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未来研究院将扎根于新兴和最大的半导体设计生产基地中国,充分利用中国成熟半导体的基础、广泛的市场等优势,打造“超越摩尔”产业群,加速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将“中国制造”演变为“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