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平和看待顺周期下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

2016-05-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蔡 浩

因经济增速下行,实体经济信用风险频发,上市银行为满足150%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拨备计提大幅增加,从而大幅影响了净利润的增速。然而,从宏观经济周期、国际比较和行业成长的角度来分析,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是正常现象,不宜过度解读,更不宜过分悲观。我国银行业占金融资产比例在90%左右,在金融体系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顺周期的特征便更加突出。我国去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67,虽较上年提高42个bp,但绝对值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沪深两市16家商业银行2015年净利润平均增速不足6%,5家大型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仅为0.79%,而2014年这两个数字还分别是12%和6.6%。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至2010年,16家上市银行此前五年的净利润平均增速在26%以上。而2015年只有南京银行的增速接近这个数值,为24.9%。16家上市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典型代表,其2015年年报所折射出的问题,正反映了当下我国银行业整体面临的挑战。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上市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业的净利润大幅下滑?市场又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种现象?从净利润增速贡献因素分解看,导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有两大原因:利率市场化深化叠加央行5次降息使银行业“息差收窄”,不良贷款率上升导致拨备计提大增。

出于稳增长、调结构的需要,央行去年一连5次下调基准利率,这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端收益产生较大冲击。由于上市银行的贷款客户多以大企业为主,银行的议价能力相对较低,而经济下行和风险频发,又进一步收紧了银行业对议价能力更高的小微企业的信贷政策。在负债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众理财意识正不断加强,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各种理财产品、结构化存款去留住客户,这无疑会提高负债成本的刚性。

所以,虽然2015年的5次降息是对称的(即存贷款基准利率降幅一致),但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却显著下滑,净利差同比下降6个基点,净息差同比下滑8个基点。其中净利差和净息差下降幅度最大的均是民生银行,降幅达30基点以上,原因系民生银行因战略转型,收缩了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拉低了生息资产的收益率。据年报信息测算,利率因素对16家银行净利润增速下降的贡献因素大概为-9%。

近两年,因经济增速下行,实体经济信用风险频发,上市银行为满足150%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拨备计提大幅增加(资产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均超过50%),从而大幅影响了净利润的增速。

2015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9942亿,同比增幅近50%,占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78%。其中,大型银行达7455亿元,同比增幅47%,占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的58.5%。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4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基点,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34个基点。农行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幅和不良率均位列16家上市银行第一,其中不良率破“2”达到2.39%。原因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三农企业和涉农小微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较一般企业更弱,大幅拉低了农行的风险资产质量。招行和平安不良贷款增幅排名仅次于农行,均为近70%。招行和浦发的不良率上升幅度排在前列,分别上升57和50个bp。不过,招行不良率上升幅度最大,但其关注类+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率为4.29%,比全国平均数据5.46%低了117个基点,在13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三。不良率攀升,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风险的充分暴露。

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成为不良贷款“重灾区”,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比最高、不良贷款增量最高、不良率最高的行业大多集中于这两个行业。其中,农行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额较去年增长97.3%。从区域来看,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东部地区及珠三角地区仍是不良贷款的高发区域,而西部地区的不良率上升最快,贷款质量恶化的区域有所扩大。由此,16家上市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均大幅增加,资产减值损失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上升到21.61%,较2014年增加6个百分点以上,此前5年均值为10.83%。资产减值损失对营业利润的比例攀升至53.4%,较2014年增加20个百分点(可近似理解为对净利润增速的贡献率),此前5年均值为22.8%。虽然2015年上市银行普遍降低了成本收入比近6个百分点,但这一指标的削减具有一定刚性,无法对冲不良攀升导致的拨备计提大增,这是造成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最重要因素。

然而,从宏观经济周期、国际比较和行业成长的角度来分析,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其实是正常现象,不宜过度解读,更不宜过分悲观。

从宏观经济周期角度来观察,自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结构面临转型和升级,经济增速呈现波动下行趋势,不良贷款率在此期间快速上升,与经济增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从各国历史来看,金融业是典型的顺周期行业。我国银行业占金融资产比例在90%左右,在金融体系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顺周期的特征边更加突出。这实际也符合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前期盲目扩张的领域和行业(过剩产能)经营环境恶化,风险将会不断暴露,对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而言,就会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关于不良贷款率的警戒线是10%,而国际正常水平在5%以下。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高收入国家在3.5%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4.3左右,中低收入国家在4.6%左右。而据银监会数据,我国去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67,虽较上年提高42个bp,但绝对值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有意思的是,世界银行公布的高收入国家和OECD成员国(两者有交集)的不良贷款率均值,也分别大幅上涨了65和59bp,至3.96%和3.74%的近年高位。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和不断完善的行业体系中,企业经历高速发展期后,面临逐渐饱和的客户资源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增速会呈现出不断下滑态势,最终稳定在较低的增长率上,这也是股利贴现模型(DDM)之多段增长模型所揭示的客观现象。以美国的银行业做比较,去年美国四大商业银行营收增速仅-0.7%,而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营收增速虽呈下滑态势,仍录得5.62%的增速。

(作者系恒丰银行研究院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