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 基金周刊  查看版面PDF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016-05-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公私募基金的投资管理是高度专业的事,这一点已获得普遍认同。但投资公私募基金需要不需要专业化意见?这一点,似乎业内的意见还未统一。

近期,行业协会的一位高层在一次论坛上称,未来协会将致力于推动私募FOF的发展,“在两万多家机构当中培育出一百家左右比较大型的私募基金的FOF……用FOF机构的专业判断来挑选私募基金管理人。”

从上述措辞可以发现,有关方面对于推动专业力量为普通投资者服务,尤其是在“资产配置和基金选择”方面发挥作用的意图是很明显的。这个突破口,目前看,很有可能在私募基金的投资咨询服务上。

为什么私募基金领域会更加鼓励专业介入?这大概与这个行业的信息披露水平和产品复杂程度有关。

目前,内地阳光私募产品的信息披露翔实程度和标准化水平远不如公募产品,信息获得的便捷程度也不如公募产品。这一方面与私募产品自身的私募性质有关,不得向“非合格投资者”发布产品推介信息,是法规要求。另一方面,也与这个行当的产品设计高度分化的状况有关。

仅举一例,公募权益类产品对于股票投资,大致都遵循“10%”的比例要求。即单个股票不得超过产品净资产的10%。但这一点在私募产品中,并不做严格限制。不少阳光私募产品的单个个股持股上限为20%,甚至不排除一些产品的集中度会更高。这当然会改变部分私募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水平,进而令投资者的分析判断难度增加。

还有的情况是,与公募基金的资产配置比例和领域受到严格限制不同,私募基金产品的配置领域明显广泛得多。在公募产品中受到较严格限制的衍生品和商品投资,在私募产品合同中,普遍都预留了投资空间。这对于基金经理增加选择范围、提升产品收益是有利的,但也给普通投资者准确评价该类产品制造了难度。

第三个方面,则是私募基金的产品服务上,目前来看,多数私募公司在产品服务方面安排的人力还较少。这一点也可以通过鼓励第三方力量来弥补增强。

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公募产品的业绩评价和解读,也同样需要专业的意见来参与。基金的绩效评价和风险识别,终究是个专业的事情。让真正客观的专业力量,介入基金的选择和配置,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有明显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