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7月26日

查看其他日期

跨越产业升级这道坎:日本的镜鉴

2016-07-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
  经验、教训与启示》
  张季风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2月出版

——读《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

⊙朱玉强

不能不承认,日本是个危机感十足的国家,有着强大的改革自新动力。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后,仔细研究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那段经济转型的历史,大有裨益。

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达到高峰,GDP排名世界第二、进入工业化后期并成为“世界工厂”,但随即面临经济结构转型的考验。这个阶段日本增长模式是粗放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严重,在遭遇外需减少、产能过剩,自然资源不足特别石油危机带来的能源短缺多重夹击后,陷入困境。此外,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严重。经过十余年经济结构转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先生的《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经验、教训与启示》,就是对日本上世纪70年代经济结构转型的总结。该书对日本当年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作了清晰的描述,读后读者会惊讶地发现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氛围与之非常类似。比如日本的产能过剩: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国内需求不足,加之世界经济减速、外需疲软,导致经济停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到了1975年制造业开工率只有67.1%。再比如环境污染:日本进入高速增长期以来,偏重重化学工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日本环境厅于1972年7月底发表的《全国河流、湖泊、海域水质污染检查结果》表明,按大肠菌群、BOD等生活环境基准要求,日本全国50%的湖泊、23%的河流和18%的海域超标,水质污染成为日本环境污染的重症。另外,由于工业开发规模扩大、过度使用地下水所引起的地表下陷,汽车的废气污染等公害在这一时期也非常突出。

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日本唯一能做的就是经济结构转型。据《日本经济结构转型》的分析,为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当时的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发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强力治理公害、消解过剩产能、企业积极推行技术创新、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以及执行合理有效的补贴制度等。

日本当时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使产业结构从过去的“重厚长大”转向“轻薄短小”,向节能型、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型结构转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节能减排,特别是要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源头上解决公害和环境问题。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行业或者减少其产能。其次,为了保持产业布局的完整性,对实在难以淘汰的支柱产业实行升级改造。再者,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产业向附加值高且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汽车、机械、电子加工等组装型产业转移。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日本还大力开发节能技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技术。为此,日本于1974年和1978年分别提出了“日光计划”和“月光计划”。前者是太阳能、煤能、地热和氢能等新能源开发计划。后者强化对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回收和利用尚未被利用的能源。1989年又提出“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1993年日本政府将上述三个计划合并成了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除了直接组织攻关项目外,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生产厂家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尽量降低家用电器耗电量。大力开发节能汽车,使日本汽车以节能环保优势很快占领了欧美市场,成了日本出口的主导产品。

在强力治理公害上,日本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质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治理公害、保护环境的法律;提高了治理环境污染费用比例;政府公共投资从生产设施优先型投资转向生活关联投资。与此同时,企业也被发动了起来,在政府强化治理公害的1970年以后,民间企业大幅增加了治理公害的相关投入。民间企业宁愿牺牲生产效益,也要履行社会责任的态势就是从这时期开始的。

在高速增长时期,日本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断扩大设备投资,导致产能过剩。石油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急速下滑,外需萎缩,企业生产因此急剧下降,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促企业“瘦身”,消解产能过剩,日本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鼓励企业缩小产能,而央行不断下调利息,为企业缩小产能创造条件。日本企业则通过出让资产、节省开支和削减红利等手段筹措资金,积极归还借款,以减轻利息负担;在不触动“终身雇佣制”的情况下,减少雇佣工人;这一时期企业投资很少用于量的外延扩大,主要用于企业内部技术改造和固定资本更新。

企业技术创新在日本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日本企业创新经历了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欧美模式最终走上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过程。由于缺乏美国式风险基金及创业土壤,日本企业创新形成了大企业主导型特征。而从国家层面的创新体制看,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即所谓“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特征。这些做法很有效。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期的海外直接投资,最初主要向国外转移纺织化纤、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工等夕阳产业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之后,为缓解电子机械和汽车产业的贸易摩擦,又逐步转移电子机械和汽车产业,实行当地生产。

日本政府也直接补贴企业,但以政策引导为主,补贴为辅,市场作用始终占主导地位,政府补贴只是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企业也深知开发节能技术和创新对自身的长远利益,所以即使没有政府补贴也会自觉开展行动。

上述经济结构转型措施,在日本取得了显著效果:经济结构趋于平衡、国际化程度提高;出口急剧扩大;经济全面恢复。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第一个从萧条中走出,在欧美各国陷入长期“滞胀”泥潭时,日本一枝独秀:1987年经济实现5%的中高速增长;80年代中后期,日本GDP总量接近美国的60%,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在产业结构中,无论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了60%。日本经济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达到了鼎盛期。当然,有些措施也造成了不小的负面作用,比如无节制的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导致了国内产业空心化,这在90年代以后表现得非常突出。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虽然很成功,但也留下不少教训。《日本经济结构转型》将其归纳为三大点:过度发展核电埋下了巨大隐患、无限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金融自由化引发了一系列弊病。作者由此总结出三条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殷鉴:一,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兼顾产业体系的完整和就业的稳定;二,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需强化创新能力;三,治理公害、节能环保要齐头并进。

1973年的时候,日本只有两座核电站,而到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前已达到56座,核电占发电总量的30%。以日本的地理环境和地震频发的地质条件,修建如此之多的核电站给经济发展、国民生命安全埋下了隐患。果然,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产生核泄漏。

自上世纪70年代经济转型期以来,除个别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一浪高过一浪,而日本市场很封闭,对接受外国企业投资国内市场并不积极。国内企业大量外流,而这些空缺又得不到填补,这就导致国内产业出现了严重空心化。国内产业空心化造成地方经济衰退、失业严重、地方财政难以维系。国内产业的空心化也成为影响当前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金融自由化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陷入泡沫经济的重要内因之一。始于1979年的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内容是利率自由化、放宽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废除央行对民间银行的“窗口指导”、放宽“有担保原则”交易规则等。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过程中,个人、企业、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国土计划部门等都没有认识到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各自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这些失误相叠加、积累,产生了巨大的相乘效应,滋生、吹大了经济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