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6版 基金·研究  查看版面PDF

国内公募量化基金纵览

2016-08-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 林飞

2015年是国内基金快速增长的一年,也是量化产品集中爆发的一年。我们看到,2015年发行的量化基金数量是2014年发行量的2倍有余。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主动量化基金超越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连续第二年成为新发量化基金的主力产品。

在基金产品布局上,越来越多的基金类型中出现了使用量化方法管理的基金。虽然量化基金的整体规模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仍然微小,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在量化基金管理上较为出色的基金公司,而针对量化基金的细分领域,各个公司的拓展方向也有所不同。

从最近一年期的业绩表现来看,偏股型主动量化基金的表现优于平均水平。股票型主动量化基金表现最佳,多数主动量化基金排名同类前列;激进配置型和灵活配置型的主动量化基金排名分别在第二分位区间和第三分位区间。

本篇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公募量化基金的发展历程,纵观其产品线的类型布局,进而统计基金公司量化产品线的市场份额及投资团队构成,希望为投资者提供该细分领域的信息和筛选量化基金的初步视角。

一、量化基金历年发行回顾

实际上,在当今信息时代,量化分析已不同程度地参与投研流程,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最终的投资决策。严格意义上的量化投资往往涉及组合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选股择时、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投资组合优化及再平衡,数据和模型驱动在中间起到关键作用,一般情况下人工参与的比例较非量化投资显著偏低。

首先来看看公募量化基金的历年发行情况。自2002年第一只公募量化基金成立以来已有十二年之久,早期量化基金以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为主,且形单影只受到冷落,2006年开始的两年间无一发行。随着2009年反弹行情的启动,量化投资有所复苏,同年除发行3只指数增强型基金外,还发行了4只主动量化基金,引领出一波量化投资浪潮。之后数年,量化基金的发行从未间断,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11年成立的基金数目突破10只。2013年至2015年间,市场中性策略类基金大规模发行,以应对该时段内的震荡行情。2015年,量化基金的发行数量达到有史以来的高峰,共发行32只量化基金,主动量化基金代替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成为主力新发基金。

二、量化基金产品线布局

怎样的基金产品能被市场所接受?笔者认为,能够发现并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产品最终能够胜出。在新产品大量涌现的时代,投资者或许可以有更多的期待。

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先结合晨星分类,一览国内公募量化基金产品线的现状。

目前公募市场上共有126只量化基金,属股票型基金的量化产品共有55只,激进配置型和灵活配置型量化产品数量分别为29只和16只,此三类偏股型基金占到量化基金的半数以上。近年来,利用股指期货对冲的市场中性策略基金数量已达16只,成为量化产品线的生力军。此外,可转债和激进债券型基金,以及QDII基金等类型中都涌现出量化基金的影子,使用数量化工具为主要管理方法的基金在越来越多的产品线上得到应用。

在规模方面,公募量化基金体量依然不大,截至2016年3月31日,量化基金整体规模仅为756亿元,占非货币公募产品总规模的1.6%,潜在的扩展空间还非常巨大。其中,偏股型基金规模占比达80%。市场中性策略基金虽然规模较小,但主要是以数量化工具进行管理的,占公募量化基金整体规模的18%。

另外,从主动与被动管理角度,将量化产品线分为主动量化基金和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其中,主动量化基金共81只、规模为527亿元,保持量化产品线中的领先位置。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则自2002年首发以来,历年持续发行并在2013年达到发行的高峰,目前共47只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管理规模229亿元,量化增强技术结合工具性产品向投资者展现出独特的风景。

三、基金公司量化产品的市场份额

截至2014年末,排除纯被动指数基金后的量化基金仅占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的比例不足1%,与海外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相差甚远。但国内量化产品经过十来年的发展,部分基金公司已逐步建立品牌及规模优势,旗下拥有多只量化基金且在去年行情中受到追捧。

目前国内共有61家基金公司发行了量化产品,占基金公司总家数的七成以上,量化投资热已在公募行业中悄然蔓延。纵观管理量化产品的基金公司,部分大型公司位列其中,更不乏一些起步较早的中小型公司。整体来看,各家公司在公募量化产品的发行上差异仍不算大。

发行最多的嘉实基金旗下现有7只量化基金,嘉实基金量化产品起步较早,早在2009年就发行了嘉实量化阿尔法混合,最近3年陆续发行了股票型、市场中性策略和QDII基金的量化产品。华泰柏瑞在量化产品方面的扩张速度非常迅速,2015年共发行了3只量化基金,目前旗下有7只量化基金在售,主要覆盖基金配置型、灵活配置型和市场中性策略。

截至2016年3月31日,基金公司层面量化基金平均管理规模约12.4亿元,共有13家基金公司旗下量化基金规模超过20亿元,前三名分别是易方达、摩根士丹利华鑫和华商,管理规模均超过60亿元,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具体品种来看,易方达旗下量化产品主要集中在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上,2004年成立的易方达上证50指数增强型基金的规模达到78亿,是目前量化产品中规模最大的基金;规模排名第二的摩根士丹利华鑫的量化产品则主要集中在偏股型主动量化型产品上,大摩多因子精选策略混合和大摩量化配置混合均为目前主动量化产品中规模排名前十的基金。华商旗下的量化产品也主要集中在偏股型主动量化基金中,而工银瑞信的量化产品则主要由市场中性策略构成,旗下工银绝对收益策略混合是目前市场中性策略类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产品。

四、主动量化基金的业绩表现

由于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存在跟踪误差的限制,业绩更多是由其所跟踪的标的指数贡献的,而超额收益部分相对较小。与主动量化基金不同,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的主要任务还在于跟踪指数的基础上创造阿尔法收益,所以我们不应将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与主动量化基金混在一起进行业绩比较。在此我们只考察主动量化基金的业绩表现。

由于大部分主动量化基金的成立时间都在2013年以后,在长期业绩表现方面我们很难将主动量化基金与其他同类基金进行比较,但是受益于最近3年量化基金的大规模发行,在短期业绩表现上我们已经有足够的量化基金收益率样本来进行比较。由于主动量化基金的风险头寸不同,我们在这次比较中仍然根据晨星基金分类,对比股票型、基金配置型和灵活配置型这三个类型中的主动量化基金和其他基金最近一年的业绩表现。

统计结果显示,主动量化基金在股票型基金中的表现十分优秀,最近一年平均收益率达到6.68%,排名在股票型基金的上游水平。对于激进配置型和灵活配置型,主动量化基金最近一年的表现可圈可点,在激进配置型基金中,主动量化基金最近一年取得了-0.02%的收益率,排名在组内中上游水平;而在灵活配置型中,主动量化基金最近一年收益为-2.72%,排名组内中下游水平。

综合来说,与同样有大范围风险暴露的股票型基金相比,主动量化基金的业绩非常优秀;但是与风险暴露幅度较为灵活的激进配置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相比,主动量化基金的优势则没有那么明显。如何灵活地调整组合的风险暴露,并在此基础上发挥量化工具的优势,可能是未来主动量化基金的拓展方向之一。

五、量化投资团队人员配置

即使在号称模型掌控局面的量化投资界,人也是第一生产要素。功底深厚的量化团队带头人,扎实的团队分工及建设,数据精准、易于实施的量化投研系统,最终将促成一个优质产品的诞生,使普通投资者得以受惠。

从国内投资团队数据来看,目前担任公募量化基金的基金经理共有89人,平均证券从业年限为10.35年,平均公募管理经验3.39年。可以看到,公募量化基金的经理人都有较长的研究经验,但由于量化投资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所以经理人的公募管理经验较短。

统计显示,旗下量化基金经理人数在2个及以上的基金公司共有23家,其中嘉实基金和银华基金分别有5位和4位量化基金经理,是拥有量化基金经理最多的两家基金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公募量化基金中基金经理“一拖多”的现象较为普遍,使得不少量化基金经理人的人均管理资产达到较高水平,如华泰柏瑞的量化基金经理田汉卿,共管理6只量化基金,管理规模达47.21亿,易方达旗下量化基金主要由张胜记管理,摩根士丹利华鑫旗下量化基金主要由杨雨龙管理。

与主动管理基金不同的是,量化基金中的“一拖多”现象对基金经理的负面影响并不大。由于量化基金多依靠量化模型进行运作,基金经理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并不像在普通主动基金中那么大;同时,量化基金是对团队力量依赖程度较高的产品,模型的维护和更新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量化团队支撑,投研结合得非常紧密,基金经理则是团队研究带头人或某个研究方向的领头羊。所以我们在查看量化基金经理的人均管理规模时,更应该着重于基金所属量化团队的人力资源配备,量化策略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以及量化团队的人员流动性。一个量化基金需要拥有稳定而强大的量化投研团队支持,才能够延续过往的优秀业绩,并持续不断地发现和捕捉市场上的新机会,给投资人带来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现如今,海外常用的衍生工具在国内还算不上丰富,公募量化投资虽历经十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量化投资抱以期待的同时,也有必要进行一些冷思考,如何运用好量化技术优势为投资者提供深度服务及良好业绩,是每位投身量化事业的从业者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