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9月2日

查看其他日期

再造对美投资新机能

2016-09-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 锐

我国企业对美国投资上半年取得了远超去年同期三倍有余的成绩。最新数据显示,1至7月中企对美投资增幅达210%,不仅超过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投资增长水平,而且大幅跑赢中企在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增速。照此趋势,今年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打破历史纪录已铁定无疑。中企对美投资的快速增加,是在对外投资放量增长的背景下实现的,当然有着特殊的生成机理。

中国经济已进入L型状态,未来也不排除继续下行的压力;在强势美元的作用下,人民币未来还存在贬值可能。由此,更多国内企业尤其私营企业在制定业务多样化发展战略时,加大了对海外资产的配置比重,特别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资产。随着“去产能”的力度加强,更多企业还希望通过海外收购转移过剩产能以达到更优的对接与配置。同时,处在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已不再靠扩大生产规模来谋求越来越薄的边际利润,而追求更高的单位利润,这些利润分布在上游的设计、下游的分销以及零售和品牌管理环节,而美国正是全球产业链高端环节利润的主要集中地。

另一方面,据世贸组织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遭遇连续第五年国际贸易增长低于趋势线(3%),这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糟糕”的时期。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化,上半年美国不仅对中国出口钢铁开征巨额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而且首次发起“337调查”,将中国第13次状告到世贸组织,且不排除这种贸易制裁措施未来还会升级。为了绕开这些日益抬高的贸易壁垒与摩擦,许多中国企业于是明智地选择去美国投资设厂。

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中观察,虽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呈激增和快进之势,但无论相对于中国的对外投资存量还是相对于美国吸纳的直接投资存量,中资企业对美直接投资还是微不足道的。目前中国在美国非金融类投资仅为全部对外投资的八分之一,不到美国吸收外资的2%。照华盛顿知名智库企业研究所(AEI)的说法,中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着“问题交易”所带来的障碍,即所谓合同以外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今后将长期存在并可能强化。

必须正视,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加之长期贸易逆差导致的持续贸易摩擦,中美双方的信任度不仅不够稳定,还经常受到破坏。彼此间的猜疑与隔阂构成了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巨大隐性阻力。美国政府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严密审查形成了中资企业入美的一堵高墙。在美国,尽管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符合国际惯例,且透明度较高,但其除了对传统制造业的审查态度略显宽松外,在其他领域尤其高科技领域一直对中国企业保持着高压态势,以致中国在过去三年中成了CFIUS审核申请最多的国家。特别在《外商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通过之后,CFIUS对国家安全风险的应用已从国防工业扩展到基础设施等众多领域,中国企业所受到的拦截面逐步扩大。

事实上,中国企业对美投资是个互惠共赢的策略与战略安排。目前,中资企业在美投资遍及全美42个州,在美的中资关联公司接近2000家,按去年的相关数据推断,如果今年中资企业在美完成300亿美元投资,至少可为美创造1.4万个就业岗位,这样,中国企业在美投资为美国带来的就业岗位便可突破10万。不仅如此,截至7月底,中国对美顺差增至8779.1亿,创出历史新高。但如果中国企业能扩大在美投资,完全可以形成美国对外出口增量。正是如此,中美双方当力促中资企业在美投资保持趋势性增长。

进一步放大中国对美投资的空间与份额,首先必须最大限度消除两国的政治隔阂。投资不能是单行道,美方须纠正对待中资对外直接投资审查过程中的“泛政治化”倾向,正确看待和评价中国企业投资的商业与经济动机,放宽中资企业的投资限制。在此基础上,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应更多历练投资艺术,并尽可能避开电信、石油天然气、港口及电力等CFIUS非常敏感的行业,尽可能选择绿地投资方式。除了与政府、国会议员沟通之外,中国企业还得与社区领袖、媒体和竞争对手耐心而宽泛地交流,以提高企业投资透明度,取得公众的支持。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中美还应尽可能加快已历时8年的投资协定(BIT)谈判进程。BIT一旦落地,两国资本双向流动的绊脚石就被搬开了,而在BIT的基础上,两国还有望形成中美贸易投资协定(CHUSTIA)。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CHUSTIA将会使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41%,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达109%,每年对华新增出口收入将达4000亿美元。在双方经常项目逐渐走向平衡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资本项目上的预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富有保障,其赴美投资的脚步将更为稳健与踏实。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