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下打新悠着点
⊙弘文
网下新股配售,在上周成为行业聚焦的热点。根据此前媒体的报道,有个别基金和基金专户在过去几个月的网下新股配售中,申购规模可能存在超越自身总资产的情况。这样的申购行为并不符合早前发布的相关法规的具体要求。
参与新股的询价以及网下配售,是基金作为询价机构的重要责任,客观上也带来了很不错的经济效益。业内机构参与热情高涨,是可以预见的。
但部分基金在实际操作中,悄然超越法规规定,抬高自身申购规模,期望获得更多的新股配售,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
一方面,这种行为违背了法规的要求,也损害了新股网下配售股份分配的公平性;另一方面,超量的配售,也暴露了相关机构在风控上的意识淡漠,给自身业务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从新股网下配售的流程看,申购信息由人工递交,且主承销商并没有精力和充分信息来核对每个参与申购的基金的总资产规模。因此,给部分基金和专户提交超标的申购请求创造了技术条件。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对基金公司和其投资、风控岗位的自律水平,进行一场测试。最终的结果是,绝大部分基金和专户都通过了考验,但亦有个别基金或专户没有通过这个测试。
从动机上分析,部分基金利用网下新股配售程序上的空间,谋取更多的新股网下配售和回报,或许只是这种行为的一种解释。另一种可能是,个别基金在网下新股的申购操作上,存在疏忽,导致了偶发的申购失误。从目前市场挖掘中的案例看,这两种行为都有可能。
另外,尽管大部分基金公司在遵规守纪方面都相当严谨,但也不可否认,在业内个别机构的身上,还是存在一种强烈的冒险投机的思维。只要法规有空子可钻,就要在这个领域里大干猛干一番,斩获非同寻常的回报。
这样的思维,反映在股票投资上就是有违基金契约精神的集中投资,反映在新股建仓上就是充分利用6个月的建仓期做波段操作,反映在新股申购上则是在各种规定中寻找可能有利于自身操作的解释,进而放大自身的申购规模。
这样的操作也枉顾了以下的事实,即A股市场的历史中,出现过不止一次案例,由于采取不恰当的申购策略,导致基金投资组合出现流动性困难的状况。究其原因,就是风险意识淡漠。
《礼记·大学》里有句名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意思是任何行为,总是在大众的监督之下。这句话值得业内反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