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1月3日

查看其他日期

经济新旧动能切换还需更充足的量能

2016-11-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莫开伟

□莫开伟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指数可看出,经济趋暖回升态势已不容置疑。一方面,构成制造业的五个主要分类指数呈好转态势。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另一方面,构成非制造业的六个分类指标都位于临界点指数以上,并继续呈繁荣景象。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投入品价格指数、销售价格指数、业务活动预期指数都比上月有较大回升。按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的解读,制造业与非制造业这种企稳回升态势具有重要意义,它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回暖,企业预期继续向好,扩张有所加快。同时,预示着新动能在加速聚集,结构在持续优化;展示了供给侧改革的积极进展,部分传统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改善。10月官方与财新PMI双双创出两年多新高,或预示经济已探底成功。

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出现这种积极变化倾向固然令人高兴,然而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短期企稳,主要还是政策维稳的结果,虽然经济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和聚集,但还远未达到唱主角的地位,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程度上还是来源于传统力量,尤其是投资。这不是治本之策,也不是内生性根本动力。如果不在机制以及市场化配置资源上、激活民资动力上下壮士断腕之改革决心,那么工业生产有被投资与政策维稳效应递减的拖累风险。另外,投入价格指数和产出价格指数的更快上涨反映出通胀压力开始显现,货币政策应密切关注这一动向。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提振内外需求应出实招。看最新数据,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9.2%和49.9%,均在临界点之下。各级政府及相关经济职能部门应保持冷静头脑,正确把握经济形势,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激励进出口贸易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在国内实施启动更积极的消费计划提振国内消费需求,助推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尽快重回临界点以上,为拉动经济营造宽松环境。

再有,据国家统计局披露,资金紧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例仍逾四成,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有所加剧,企业全面脱困尚需硬招。显然,有利于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企业经济金融环境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表现为金融等要素资源仍未向实体经济倾斜;这也说明目前经济回暖可能由房地产拉动而来,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采取措施进一步引导社会资金“脱虚入实”,为经济企稳回升奠定基础。尤其,在经济L形底部调整过程中,需通过减税、依法保护产权、鼓励创新、破旧立新等政策呵护,让企业和居民微观主体休养生息。

统计局数据还揭示,尽管中、小型企业PMI明显回升,但仍在临界点之下。以企业规模而论,大型企业PMI为52.5%,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走势平稳;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和48.3%,虽收缩幅度明显收窄,但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以民营资本为代表的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仍未破局,一些行政性、体制性障碍依然是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尤其是金融部门的“门第”经营观念仍未改变,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资源依旧处于绝对劣势。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抱定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与旧体制、机制决裂,把支持中小微企业当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抓紧实施,营造公平经营竞争环境,尽最大努力让“双创”经济战略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

毫无疑问,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的企稳回暖,得益于今年经济工作确定的“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而当前却出现了一些逆势倾向,即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去产能、去库存进程中,因市场需求回暖而产生了摇摆,若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则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制造业与非制造业指数有下滑危险。对此,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紧紧抓住市场回暖、企业信心回升的有利契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将降成本放在突出位置,从根本上改善企业供给环境,促进企业整体效益和效率的持续改善。同时,全力摆脱传统产业投资刺激的老路,在新经济、新发展方向实施一些渐进式稳增长措施,为经济彻底走出粗放经营格局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