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版 财经新闻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1月5日

查看其他日期

“双11”将至
场景化金融格局升级

2016-11-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高翔 ○编辑 黄蕾

淘宝下单,滴滴打车,购买游戏装备……任何一个发生在生活、工作中的场景,都可能催生出与此相关的金融产品。但关键是,能否有效嵌入场景,这是金融产品真正触达消费者的核心前提。

中国电商成功改写了“光棍节”的定义。今年的“双11”,少了以往金融机构在淘宝、聚划算单纯叫卖理财产品的热闹,却无形中促成了场景化金融这一新业态的更迭升级。

新场景催生新险种

今年的“双11”狂欢,可以说是保险业首次全方位、多环节、多模式参与电商盛宴。

一些闻所未闻的保险产品,将会出现在今年的“双11”活动上。有衣服褪色险、鞋子脱胶险、生鲜腐烂险等质量保证类险种;也有退货运费险、物流破损险等物流保障险;还有化妆品过敏险、尿不湿过敏险等售后环节催生的新型险种。

这些新奇险种,将在今年的“双11”活动上由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9家保险公司与蚂蚁金服保险平台联手推出。蚂蚁金服集团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告诉记者,从大类来划分,这些都是消费保险,一个全新的保险品种。

消费保险的诞生,依托于全民移动互联时代的崛起。由此延伸的场景不断拓宽,金融机构开始加速拥抱互联网。一家与蚂蚁金服有深度合作的保险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保险是被边缘化的,过度依赖银保渠道,火拼“谁给的佣金高”之外,并无附加值可言。但现在,通过互联网渠道,场景和保险产品可以实现有机融合。

至于如何实现融合,尹铭举例说,消费保险是基于消费和交易的场景而衍生出的保险,它不是战略规划出来的,而是基于用户的需求自然诞生的。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使得原来低频的保险变得高频和可触摸,大数据和云计算使得保费“几毛钱”的保险变成了现实。

在场景化、高频化、碎片化的趋势下,互联网保险驶入了快车道,触角越伸越远。数据显示,蚂蚁金服保险平台上的保民已经超过3亿人次,人数规模已经远远超过股民和基民。

消费金融刺激消费

消费场景所催生的新型金融产品,不止体现在保险领域。今年“双11”,淘宝天猫平台上已有240万商家开通了蚂蚁花呗服务,其中超过100万的商家开通了蚂蚁花呗分期。众多商家趋之若鹜的背后,主要是看中了消费金融对刺激消费的有力助推作用。

蚂蚁花呗是由蚂蚁金服旗下蚂蚁微贷提供给消费者的“这月买,下月还”的网购服务,类似银行的信用卡。蚂蚁微贷经过综合评估,会给予消费者在指定店铺先消费、后付款的额度。统计数据显示,天猫商户在开通蚂蚁花呗分期的首月,蚂蚁花呗用户在该店铺的交易额提升33%,次月继续提升26%。

据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网商银行行长俞胜法透露,目前蚂蚁花呗的用户已经破亿。而截至今年6月底,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流通户数为3328万户。而另一家纯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于去年5月推出了微粒贷产品,到今年5月时总授信用户超过3000万人。

此外,理财需求也能和消费有效结合起来。此前,一款名叫“乐买宝”的理财产品在聚划算平台上线,该产品1000元起购,期限6个月,能享受年化3.7%的收益率,其背后对接的正是中信信托的消费信托产品。在持有这款产品的半年内,如果通过聚划算平台在指定商家购物,还能享受商家的消费返还,基础收益加消费返还,最高能达到15%的预期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