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版 研究·宏观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1月15日

查看其他日期

全球化面临新趋势新考验新挑战

2016-11-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G20杭州峰会就结构性改革达成基本共识的背景下,2016年10月29-30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改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主办了以“结构性改革释放增长新动力——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主题的第8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暨2016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来自中国相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德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南非、韩国等国家和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者对全球化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发表了不同看法。

□胡玉杰

全球化呈现出新趋势与特点

1.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逆全球化

司嘉丽(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20与“一带一路”特别顾问):全球化出现了逆转。在贸易方面,比如投资、人流都出现了逆转的情况。在全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包括德国、欧洲,开始出现反对对外开放,反对全球化的浪潮。欧洲议会最近公布了一项研究,题目是“G20国家的保护主义”。已经连续6年,全球一些监测机构对欧洲保护主义进行监测,发现这些国家没有在进行贸易自由化,而是在实施保护主义。

彭森(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有可能改变全球贸易和投资一体化进程,劳动力流动和移民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使全球的结构性问题解决更为困难。此外,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大,金融市场敏感震荡,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恐怖袭击频发等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今年以来,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据WTO的报告,到今年5月,20国成员集团实施了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20项。

弗洛雷斯(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教授):从技术层面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全球面临着不同的战略、策略选择。从社会政治环境来看,从外交到战争、到身份认同,地缘危机依然没有结束,国家边界纷争仍然存在。现阶段还没有很好的方式来解决跨边界的宗教身份认同问题。

亓玫(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当前全球经贸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的因素在增多。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同时,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也交织在一起。

朗哈默尔(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现在不少发达国家认为全球化不是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了,担忧自己成为最糟糕的,这就产生了防御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多哈谈判已经过了15年,没有任何进展,没有任何结果。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双边贸易协定,就像TTIP、TPP都没有最终得出结论。

郑京平(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贸易保护主义危害极大,因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往往是损人不利己的双输或多输政策。就全球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比,损害了全球的总福利。就一个国家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也降低了自身的投入产出比,减少了自身的福利。

孙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项目联席主任):全球治理面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从去年以来G20成员国采取了14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与贸易自由化背道而驰。

2.服务贸易成为全球自由贸易新引擎

迟福林(中改院院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尽管货物矛盾的增速明显下降,但在经济信息化、服务化趋势推动下,全球服务业贸易快速增长。服务贸易开始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引擎。

夏锋(中改院副院长):服务贸易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点和焦点,服务贸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的焦点,成为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焦点。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有决定性的影响。

3.区域化与全球化并行

张蕴岭(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全球化大趋势不变,但会经历调整,既有反的因素,也有退的因素,重要的是需要厘清,需要反思。开放是全球化的内在助力,对一国来说,对世界来说,开放是好的,是必需的。但仅仅开放并不能解决经济发展的所有问题。发展需要综合与平衡的经济与社会政策,特别是需要实施有效的和有力的区域发展政策。

区域化是和全球化并行的一个重要趋势,区域化和全球化都要顺势发展,因为区域化可以做很多全球化不能做的事,区域化比较灵活,也比较多样,起着不同的作用。面对新的世界发展,对于区域化也有不同的考虑。例如,美国通过领衔TPP创造所谓新世纪的、高水平的开放,深入到边界内的各种政策标准问题。但是,这样一种高度的开放架构显然不适合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更没法替代WTO的多边进程。

迟福林:推进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求。市场开放是经济转型与全球化的大趋势,是全球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全球治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传统治理机制存在结构性缺陷

孙哲:全球治理面临三大危机:第一个危机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第二个危机是各国的国内政策有很多的偏见,比如说对外资企业不公平的待遇;第三个危机是反全球化浪潮、民主治理双重危机。

曹远征(中银国际董事长):现在全球的治理机制三个支柱:第一个是联合国体系;第二个是WTO的投资贸易自由安排;第三个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安排。现阶段的全球治理体系全部的基础是建立在发达不发达之上,就是南北不平衡的基础之上。随着发达国家的发展,这个基础开始出现了动摇。

2.全球治理需要包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张蕴岭:多哈回合的长期停滞或者是失败表明世界发展的矛盾。多哈回合是发展回合,发展回合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只关注推动更高水平市场开放,而发展中国家更关注综合的发展环境,事实上是开放模式的争论。前不久闭幕的G20杭州峰会非常明确地提出世界需要包容、联动性的发展,包容和联动包含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朗哈默尔:国际社会政治界应当结束已经停滞不前的贸易谈判,重新设定较低的目标,比如说降低关税的协议,搞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同时,自由贸易协议可能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也会带来衰退,所以要建立基金补偿衰退的损失。

世界包容性增长中的中国角色

1.“一带一路”推动世界包容性增长

姜起春(韩国济州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把亚、欧、非联系起来,在促进开发市场潜力,创造就业,提升投资,促进跨境文化、经贸往来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带一路”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还会给沿线国家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张蕴岭:中国不存在反全球化,也不会退出全球化,是以新的方式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本身将继续加大开放力度,同时,大力推动新型发展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激发世界发展的新潜力,为世界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一带一路”包括几十个国家,建设一个自贸区不是不可能。所以,我们要重点推动“一带一路”下的自贸区网络建设。

一是推动不同自贸区间的连接,在一些重要的领域推动相互承认;二是在“一带一路”下达成功能性的安排,比如交通便利化协议,签署促进投资协议。这些协议可以先部分国家谈判签署,向其他国家参与开放,也可以考虑实行“一带一路”下的商业旅行卡计划等。中国与欧盟的投资协议谈判应该加快,应该发挥先导作用。

2.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着全新的角色

弗洛雷斯(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教授):我们还没有完全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一些国家希望从内部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一个做法。但也可以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新的制度。比如说,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都是弥补性的机制。

孙哲: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中国作出了很多努力,包括改制或者是建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比如说G20强调,推动WTO份额和人事制度变革,推动提出提款权职能和结构改革,强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投行等。

曹远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包容性的。允许各国有各国的方式。未来世界经济中自贸区是一个包容性的自贸区,不是非白即黑的安排。

3.中国在推动亚欧一体化上的作用巨大

苏库马(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目前反全球化的趋势在西方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美国主要是反对跨太平洋的协议以及其他的自由贸易区,欧洲也有这样的表现,首先是英国脱欧。但是不要把反全球化的趋势和亚洲等同起来,在印度、在中国、在其他亚洲的国家和地区大家是赞成全球化的。亚洲投资银行以及“一带一路”,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所发起的。同时,区域国家非常支持,亚洲国家非常支持,包括印度、日本、韩国非常支持中国的重要倡议。

亓玫:中欧之间可以加强发展战略的对接,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和欧洲的投资计划,现在对接得很好了。例如,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共同投资的基金,在这个基金的框架下,现在正在细化落实方案,我们已经有了7个方面的互联互通,每个方面各提7个互联互通的项目,现在已经达成了共识。

迟福林:“一带一路”在当前的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中应当有更特殊的作用。争取到2020年实现中欧自贸区的重大突破。这有利于中欧市场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中欧双方的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下,在欧洲一体化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中欧自贸区有相当大的破题需求和现实性。

(本文系出席第8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暨2016新兴经济体智库年会官员和专家学者观点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