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野蛮人”的鲶鱼效应
⊙姜韧 ○编辑 杨晓坤
A股市场借鉴海外成熟市场经验,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根本目的何在?就在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平滑市场波动风险。因此,当诸多机构资本频繁举牌上市公司,并且积极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之际,其本质是A股市场走向成熟,对于A股市场发展可谓利大于弊。
首先,目前A股市场频繁举牌的机构资本,与海外市场“野蛮人”资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海外市场“野蛮人”资本是指某些投资者利用大量借贷资金杠杆,收购一家现金流覆盖超过其收购资金总额的企业,进而利用被收购企业的现金流或资源去偿还自己的借贷资金,其本质类似于A股市场曾出现的借壳机构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
与海外市场“野蛮人”资本相比较,目前A股市场机构举牌资本,充其量仅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领域的准“野蛮人”,而并非海外市场或者A股市场曾经存在的掏空上市公司类型的“野蛮人”。因此,监管层和投资者应该对于A股市场潜在的“野蛮人”趋势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同时准“野蛮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利好效应也值得研究。
作为传统市场经济领头羊的美股市场,人们习惯思维一定会将美股蓝筹股的大股东和管理层视作一体,但仔细分析组成道指成份股的股权结构,你会发现根本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控股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机构资本也是类似A股市场目前频频举牌的准“野蛮人”资本,公司董事长很多是打工的职业经理人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老板。正是这一套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混合制公司治理结构,才是美国大型企业不断蜕变、基业长青的根本。
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股市场同样也是家族控股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当家族企业传承步入第二代之后,大型企业往往会面临技术和资本的转型压力,选择家族成员还是职业经理人成为难题,但事实证明,选择职业经理人继承的企业通过道指成份股证明了转型的成功,而选择二代继承的如“王安电脑”等却凋零了。
美股市场同样存在职业经理人道德风险的考验,准“野蛮人”资本基于估值对于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考核,事实上起到了防范职业经理人道德风险的作用。例如,经常问鼎全球市值和业绩桂冠的美股第一蓝筹股埃克森美孚公司,其超过5000万美元的资本支出都需要管理班子集体讨论通过,且公司核心战略目标几十年始终不变:一是降低开采成本,二是提高现金回报。
相较于大股东各种理由的减持行为,机构投资者频繁举牌上市公司绝对是有助于市场稳定的积极力量。只要守住严禁“野蛮人”侵占上市公司这条市场底线,准“野蛮人”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鲶鱼效应,恰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