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版 信息披露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2月14日

查看其他日期

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公开发行2016年可续期公司债券(第一期)募集说明书摘要

2016-12-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29版)

2016年8月30日,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市协注〔2015〕SCP23号文件接受注册,发行人发行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度第五期超短期融资券(16锡产业SCP005),发行规模6亿元,票面利率为2.84%,期限为0.74年。截至本募集说明书摘要出具日,16锡产业SCP005尚未到达兑付日。

(五)本次债券发行后的累计公司债券余额及其占发行人最近一期净资产的比例

截至2016年6月末,发行人的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为17.20亿元,发行人2016年6月30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合计数为188.45亿元,累计公司债券余额占净资产的比例为9.13%,如发行人本次申请的不超过20亿元可续期公司债券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并全部发行完毕,发行人的累计最高公司债券余额亦未超过发行人净资产的40%。

(六)最近三年及一期主要财务指标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主要财务指标

注:上述财务指标计算方法: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总计

贷款偿还率=实际贷款偿还额/应偿还贷款额

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资本化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利息支出)

利息偿付率=实际支付利息/应付利息

第三节 发行人基本情况

一、发行人概况

公司名称: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蒋国雄

设立日期:1995年10月5日

企业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202001360026543

注册资本:368,867.095343万元人民币

实缴资本:368,867.095343万元人民币

注册地址:无锡市县前西街168号

邮编:214031

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陆洁华

联系电话:0510-82704242

所属行业:综合类

经营范围: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营运、重点项目投资管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入和开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受托企业的管理、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企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国内贸易(不含国家限制及禁止类项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二、发行人设立、实际控制人变化及重大资产重组情况

(一)发行人设立

发行人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无锡交通发展有限公司。2007年3月,根据《关于整合组建无锡产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方案》(锡委办发〔2007〕6号文)、《关于变更设立市产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批复》(锡政发〔2007〕53号文、锡证字〔2007〕0215号文)及《关于将对原轻工等4家资产经营公司相关债权划转市产业经营公司并转增资本的通知》(锡国资权〔2007〕38号文),无锡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和无锡市贸易、轻工、电仪、纺织等资产经营公司重组成立无锡产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2008年经无锡市市委、市人民政府2008年1月24日发布的《市属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方案》(锡委办发〔2008〕10号文)和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8年3月5日《关于组建产业发展集团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锡政办发〔2008〕51号文)批准,由无锡产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合并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无锡市科技局下属事业单位所持有的无锡市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国有股权后成立产业集团,合并后更为现名。发行人成立初始注册资本为117,840万元,下设四个控股子公司,分别为:无锡市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宏源纺机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二)历次增资情况

1、第一次增资

2008年9月30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企〔2008〕41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发行人增资24,164.64万元,全部为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142,004.72万元。

2、第二次增资

2008年12月26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权〔2008〕61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发行人增资96,210.22万元,全部为无锡市人民政府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形式出资,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238,214.94万元。

3、第三次增资

2009年11月10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并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的批复》(锡国资企〔2009〕46号)、《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权〔2009〕71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吸收合并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合并基准日为2009年5月31日;将原无锡威孚集团有限公司的实收资本13,483万元、资本公积10,891万元、未分配利润570万元转增公司注册资本。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263,159.43万元。

4、第四次增资

2009年12月9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权〔2009〕76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发行人增资37,797.88万元,全部为无锡市人民政府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形式出资。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00,957.32万元。

5、第五次增资

2010年3月12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权〔2010〕22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发行人增资19,990.88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20,948.19万元。

6、第六次增资

2010年12月8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权〔2010〕75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发行人增资2,972.00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23,920.19万元。

7、第七次增资

2011年7月18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的批复》(锡国资权〔2011〕53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发行人增资1,800.00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25,720.19万元。

8、第八次增资

2012年3月26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权〔2012〕18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发行人增资13,147.13万元,其中以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出资11,720.15万元、以实物形式出资1,426.98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38,867.32万元。

9、第九次增资

2012年8月2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权〔2012〕42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发行人增资4,400.00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43,267.32万元。

10、第十次增资

2013年7月26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及修改公司章程的批复》(锡国资权〔2013〕53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发行人增资5,400.00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48,667.32万元。

11、第十一次增资

2013年12月24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增加注册资本的批复》(锡国资权〔2013〕87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发行人增资10,270.60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58,937.92万元。

12、第十二次增资

2014年8月25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增加注册资本的批复》(锡国资权〔2014〕42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无锡市人民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发行人增资6,000.00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64,937.92万元。

13、第十三次增资

2014年11月17日根据无锡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同意无锡产业发展集团吸收合并无锡市轻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批复》(锡国资企〔2014〕61号)及公司《章程修正案》,公司吸收合并无锡市轻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无锡市轻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929万元,实收资本3,929万元,本次合并完成后,发行人增加注册资本3,929.17万元。此次变更完成后,发行人的注册资本为368,867.10万元。

(三)发行人实际控制人变化情况

最近三年及一期,公司实际控制人均为无锡市人民政府,未发生过变化。

(四)发行人重大资产重组情况

最近三年及一期,公司没有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情况。

2014年12月31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发行人签署《产权交易合同》,将其持有的十一科技35%的股权转让给发行人,股权对价为87,000.00万元,2015年1月4日,本次股权转让的有关文件在成都市工商局备案;2015年5月30日,发行人、无锡金投与十一科技除赵振元以外的35名自然人股东签署《关于转让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37.74%股份的合同书》,协议约定发行人、无锡市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收购除赵振元以外的35名自然人股东持有的十一科技37.74%的股权。其中,无锡产业集团收购十一科技25.39%的股份,股权对价为61,702.13万元;无锡市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收购十一科技12.35%的股份,股权对价为30,000.00万元,2015年6月2日,本次股权转让的有关文件在成都市工商局备案。上述两次股权转让交易完成后,发行人合计持有十一科技60.39%的股权,对其形成控制,并纳入发行人2015年的合并范围,发行人收购上述股权支付的股权收购对价总计148,702.13万元,总成本为148,726.88万元。

截至2014年末,十一科技总资产为496,099.55万元,按照60.39%的持股比例计算,发行人对应被投资单位份额的资产总额为299,594.52万元,占发行人2014年末合并财务报表总资产的比重为9.26%;

2014年度,十一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93,893.27万元,按照60.39%的持股比例计算,发行人对应被投资单位份额的营业收入为298,262.15万元,占发行人2014年度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5.37%;

截至2014年末,十一科技净资产为91,149.52万元,按照60.39%的持股比例计算,发行人对应被投资单位份额的净资产额为55,045.20万元,本次股权收购成交金额为148,726.88万元,占发行人2014年末合并财务报表净资产的比重为8.82%。

综上,2015年发行人收购十一科技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十四条关于的重大资产重组情形的规定,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三、发行人股东情况

截至2016年6月末,无锡市国资委持有发行人100%的股份,是发行人的唯一出资人。

具体股权结构如下图所示:

公司股权结构图

四、发行人对其他企业的重要权益投资情况

(一)主要控股子公司情况

截至2016年6月末,发行人纳入合并范围内的一级子公司共22家,其中主要一级子公司14家,具体情况如下:

截至2016年6月30日发行人主要一级子公司情况

注1:发行人上述主要一级子公司中持股比例小于50%但纳入合并范围的企业共4家,分别为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无锡芯奥微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和海翼飞机(江苏)有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的原因是以上4家公司第一大股东为发行人,所有管理人员均由发行人任命,为实质性管理,有权任免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多数成员(超过半数以上),对以上4家公司均具有实质控制权。

发行人主要一级子公司截至2015年末的总资产、总负债及净资产,以及2015年度实现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情况如下:

发行人主要控股子公司最近一年的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万元

(二)主要的合营、联营企业

公司合营、联营企业较多,其中主要的合营、联营企业2个,具体情况如下:

截至2016年6月末发行人有重要影响的参股公司

公司上述主要的合营、联营企业截至2015年末的总资产、总负债及净资产,以及2015年度实现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情况如下:

发行人有重要影响的参股公司最近一年的主要财务数据

单位:万元

五、发行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基本情况

(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

无锡市国资委持有发行人100%股份,为发行人控股股东。无锡市人民政府为发行人实际控制人。

(二)所持发行人股份质押情况

截至2016年6月末,无锡市国资委所持发行人股份不存在质押或其他争议情形。

六、发行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二)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简历

1、蒋国雄先生,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1964年10月出生,男,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曾任无锡市轻工局副局长,无锡市轻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正处级)、无锡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现任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

2、刘玉海先生,董事、总裁。1965年12月出生,男,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无锡市宏利减震器总厂副厂长,无锡市交通产业集团公司党委员、总经理,无锡产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现任产业集团董事、总裁。

3、刘涛先生,职工董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1968年6月出生,男,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共党员。曾任江苏锡钢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无锡市委组织部组织处处长,无锡市国资委党群工作处处长。现任产业集团职工董事、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4、陈学军先生,董事。1967年5月出生,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产业集团董事、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5、万冠清先生,董事。1954年4月出生,男,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无锡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党委委员,无锡万迪动力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党委委员,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委员、总裁。现任产业集团董事。

6、朱剑民先生,董事。1956年9月出生,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机械工业部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工程师、工会主席,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中试厂厂长,中日合资无锡泽根弹簧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所长兼任党委书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所长。现任产业集团董事。

7、朱焕培先生,董事。1948年1月出生,男,本科学历。曾任国营721厂总经理、董事长,海鹰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现任产业集团董事。

8、朱昱安女士,监事会代主席。1971年3月出生,女,大学学历。曾任无锡山禾集团国药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部长、总会计师,无锡市董事监事管理中心副主任,无锡市市政公用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监事,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监事,无锡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监事,现为无锡市国资委下属无锡市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管理中心副主任,任产业集团监事会代主席。

9、王慧倩女士,监事。1979年6月出生,女,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无锡华东资产置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无锡塞诺资产管理中心投资开发部副部长、资产管理部副部长,现为无锡市国资委下属无锡市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管理中心科员,任产业集团监事。

10、蔡俊锋先生,监事。1980年1月出生,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无锡市无线电元件六厂财务部副部长,无锡科尔华电子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现为无锡市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管理中心科员,任产业集团监事。

11、时兴元先生,职工监事。1962年7月出生,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现任产业集团职工监事、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12、黄士强先生,职工监事。1962年4月出生,男,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无锡市丝绸印染总厂团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厂长;无锡市飞宏纺织品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无锡市春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产业集团资产管理部副部长、审计监察部副部长。现任产业集团职工监事、纪委副书记、审计监察部部长、无锡芯奥微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

13、罗进先生,副总裁。1972年7月出生,1990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工学硕士学位。曾任北塘区政府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主任;北塘区北大街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北塘区山北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无锡金山北科技产业园党工委书记;北塘区副区长、党组成员,山北街道党工委书记,无锡光电新材料科技园党工委书记,市科技创业中心党工委书记。现任产业集团副总裁。

14、华海岭女士,副总裁。1972年6月出生,女,本科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中共党员。曾任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现任产业集团副总裁。

15、张晓耕先生,副总裁。1963年3月出生,男,大专学历。曾任无锡市体改委企业改革处副处长,无锡市体改委企业改革处副处长(正科级),无锡市体改办综合体制处处长,市国资委发展规划处(政策法规处)处长。现任产业集团副总裁。

16、田俊文先生,纪委书记。1963年10月出生,1981年10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曾任无锡市纪委党风室主任科员、副主任;市纪委效能监察室主任;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现任产业集团纪委书记。

(三)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外兼职情况

(四)持有发行人股票及债券情况

截至2016年6月末,发行人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均不存在持有公司股份及债券的情形。

(五)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合法合规性

公司董事会主席、其他非职工董事及非职工监事均由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国资委下发文件任命;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均由公司工会选举产生;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聘任。此外,公司在政府部门存在兼职情况的监事会成员均未在发行人处领取薪酬。发行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七、发行人主要业务

(一)经营范围

发行人经营范围包括: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营运、重点项目投资管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投入和开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受托企业的管理、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企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国内贸易(不含国家限制及禁止类项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二)经营概况

发行人是无锡市人民政府出资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以及经批准的其他业务,实际从事的业务涉及汽车零部件、纺织、创投及园区建设和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截至2016年6月末,发行人下属一级子公司22家,其中上市公司2家,分别为: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简称:威孚高科,A股股票代码:000581;B股股票代码:200581)、无锡市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简称:太极实业,A股股票代码:600667)。

发行人以资本为纽带,以实业为依托,以创业风险投资和产业整合为抓手,重点围绕“打造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增强产业引领功能、增强科技产业服务功能、增强产业资本运营功能”的目标,着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科技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产业资本运营功能建设、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建设。发行人目标是成长为对无锡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在关键领域具有控制力的综合性国有投资控股集团公司。

截至2015年末,发行人资产总额4,293,718.57万元,负债总额2,452,192.07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841,526.50万元,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1,274.36万元,净利润165,406.26万元。截至2016年6月末,发行人资产总额4,583,774.66万元,负债总额2,699,283.98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1,884,490.68万元,2016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7,487.41万元,净利润103,272.50万元。

(三)主营业务总体情况

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汽车零部件、半导体、纺织、工程技术服务及创投园区等业务板块,其中,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系公司2015年收购十一科技后新增。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和毛利润构成情况如下:

发行人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万元、%

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00.48亿元、111.67亿元、156.12亿元和76.51亿元。近三年,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长,其中2015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较2014年增加44.44亿元,增幅为39.80%,主要系公司于2015年收购十一科技,导致增加工程技术服务板块所致。报告期内,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分别实现收入51.57亿元、59.12亿元、54.20亿元和31.7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51.33%、52.94%、34.72%和41.52%,发行人汽车零部件业务经营主体为子公司威孚高科,收入规模在报告期内保持稳定;半导体业务分别实现收入34.16亿元、37.41亿元、39.26亿元和16.9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34.00%、33.50%、25.15%和22.19%,主要为半导体封装业务,经营主体为孙公司海太半导体,收入规模在报告期内保持稳定;纺织业务分别实现收入13.03亿元、12.19亿元、10.66亿元和5.25亿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分别为12.97%、10.92%、6.83%和6.86%,发行人纺织业务经营主体为子公司太极实业及宏源机电,受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纺织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导致公司纺织业务收入规模在报告期内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系2015年新增,经营主体为子公司十一科技,2015年及2016年1-6月,该板块实现收入49.61亿元和21.14亿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分别为31.78%和27.63%,占比较大。

发行人报告期主营业务成本情况

单位:万元、%

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80.15亿元、89.61亿元、127.67亿元和62.16亿元,各主营业务板块成本占比与收入占比基本匹配。

发行人报告期主营业务板块毛利润情况

单位:万元、%

从主营业务利润分析,汽车零部件业务板块为公司最主要的毛利来源,2013-2014年在各主营业务板块毛利润中占比接近70%,2015年公司新增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板块后,汽车零部件业务的毛利润占比仍接近50%;2015年,公司收购十一科技,使得工程技术服务成为公司第二大利润来源业务,2015年及2016年1-6月,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的毛利润占比为30.19%和26.04%;半导体业务为发行人的第三大业务板块,报告期内毛利润占比小幅波动,基本在15%-20%之间;纺织业务、创投园区及其他业务在毛利润中占比较小,与收入占比情况匹配。整体而言,公司各业务板块毛利润占比与收入占比基本一致。

发行人报告期主营业务板块毛利率情况

单位:%

从毛利率情况来看,近年来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整体经济环境周期性下行的影响,公司在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逐年降低,但幅度较小,盈利能力仍然保持较高水平。分板块分析,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较高,虽报告期内有所下滑,但仍保持在20%以上,主要系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技术优势较强,主要产品可替代性较小;半导体业务由于主要销售对象固定,且采用固定收益模式,即根据投资额的10%确认主营业务利润,毛利率保持稳定;纺织业务受近年来行业下行、竞争加剧的影响,毛利率呈现震荡下降态势;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毛利率较高,2015年及2016年1-6月分别为17.31%和17.67%。

(四)主营业务具体情况

1、汽车零部件业务板块

(1)总体经营情况

发行人汽车零部件的经营主体威孚高科是国内较早上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分别于1995年、1998年在深圳交易所B股和A股上市(证券代码000581,B股代码200581)。威孚高科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威孚高科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等科研基础,技术优势明显,拥有24项发明专利、14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1项外观设计专利。目前威孚高科主要产品为汽车内燃机进气系统、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及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

威孚高科拥有国内规格品种齐全的柴油燃油喷射系统产品,是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油泵油嘴的龙头企业,产品广泛运用于各档功率的柴油机,为各类载货车、客车、工程机械、船用、发电机组等配套,其中,威孚高科与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联营的博世汽柴为国内电控柴油喷射系统的领导者,拥有柴油燃油喷射系统领域的项目匹配、标定、系统开发能力以及重要部件共轨高压泵的技术开发能力,具备独立完成针对国IV排放标准及以上的项目;尾气后处理系统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参股子公司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掌握尾气后处理系统核心催化剂技术,生产的净化器、消声器、催化剂等多个系列后处理产品均达到国IV及以上排放标准,并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威孚高科在产品产量、产品品种、名优产品产值率、综合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已连续30年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企业五百强”、“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全国机械行业百强企业”以及“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十佳企业”等荣誉称号。

在技术创新方面,威孚高科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柴油喷射系统、进气系统和尾气后处理系统研发和测试中心,满足威孚高科三大系统的匹配检测需求,具备重型发动机和轻型整车国Ⅳ以上排放法规的标定检测能力,达到与国家排放认证检测中心相认可的综合检测水平,全面提高了国内发动机核心零部件行业的研发制造水平。

(2)原材料采购

发行人汽车零部件板块中各系统细分产品较多,涉及原材料种类也众多,主要原材料为贵金属、钢材、铝锭、不锈钢,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上述四类原材料合计在板块成本中占比分别为29.30%、27.64%、31.80%和26.92%。

发行人汽车零部件业务原材料的采购方式主要由相关子公司直接采购,其中贵金属(铂、钯、铹)直接从供应商处采购,并委托外部单位加工,贵金属采购和加工款项均以现金方式进行结算,货到付款;钢材采用从钢厂直接订货的模式采购入库,结算方式为现金;铝锭和不锈钢等辅助用材为先支付部分订金,按约定期限按比例支付货款,支付方式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发行人与各主要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供货较为稳定。除上述由发行人统一采购的大宗物资原材料外,其余主要是外协毛坯件采购、油品消耗、各类工具、备品备件等消耗。此类辅料合计占成本的比重超过70%,但由于种类繁多,单品占比均较低。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原材料构成表

单位:万元、%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原材料价格情况表

单位:铂、钯、铑为万元/公斤,其余为万元/吨

贵金属、钢、铝等主要原材料近几年价格均有所波动,发行人通过竞价采购以及签订长期合作方式,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近几年由于大宗商品整体处于下行通道,上述原材料价格呈现下跌态势,发行人采购成本得到较好控制。

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汽车零部件业务板块从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占比分别为29.09%、30.52%、32.80%和38.05%,供应商较分散、不存在对单一供应商依赖程度较高的情形。报告期各期发行人汽车零部件业务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情况如下: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汽车零部件业务前五大供应商情况

单位:万元、%

(3)生产情况

威孚高科为目前国内柴油燃油喷射系统行业龙头企业,截至2016年6月末,在柴油燃油喷射系统方面,威孚高科具备年产230万台燃油泵、700万套喷油器的生产能力。为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并不断加强持续发展能力,威孚高科近年来增加了对“WAPS系统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产品产业化”等项目的投资。其中,WAPS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重型WAPS系统20万套、共轨系统零部件1,180万件;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方面,截至2016年6月末,威孚高科具备年生产100万件净化器及60万件消声器的生产能力,产能规模处于内资企业前列。随着投资项目的落成达产,威孚高科将新增198万件净化器的生产能力。目前在尾气后处理系统方面,威孚高科在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在生产计划方面,威孚高科主要依据市场情况、产品分布采用计划定产和以销定产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如针对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产品,主要采取以销定产方式,确保无库存风险;对于净化器、增压器等产品,主要根据上年同期的销售情况进行计划生产并通过最新的销售情况进行实时调整。

在生产技术方面,发行人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发制造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84年,威孚高科与德国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合作,引进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制造技术。经过多年的消化、吸收,发行人基本掌握了柴油机共轨系统的研发制造技术。为满足国内中低端柴油机用户需求,发行人基于共轨系统高压变量泵的研发技术,开发出经济型共轨系统产品,即WAPS系统。该系统集共轨高压泵、电控和分配泵技术于一体,能够满足国Ⅳ及以上排放标准的要求。该产品采用普通的喷油器代替电控喷油器,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与现有的共轨系统相比具备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尾气后处理系统方面,威孚高科在催化剂的研发与生产、系统集成与封装方面均处于业内领先水平。其生产的催化剂包括汽油机三元催化剂、柴油机的SCR、DOC、PDC催化剂等,覆盖了各类技术路径的需求。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汽车零部件业务产销情况表

单位:%

威孚高科三大产品板块产能在报告期内保持稳定,2013年,国内乘用车和商用车产销双增长,创全球产销最高记录,公司各主要汽车零部件产品达产率均保持较高水平;2014-2015年,随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汽车行业增速放缓,公司各主要汽车零部件产品达产率呈现下滑态势,仅内燃机进气系统产品达产率保持上升。

(4)销售情况

发行人汽车零部件业务板块的主要三大产品中,柴油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发制造技术在国内领先优势较大,在汽车零部件板块中收入占比最高,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占比分别为75.93%、70.30%、55.95%和59.50%,均保持在50%以上;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在报告期内收入增速较快,主要受益于国内汽车尾气排放环保要求的落实,产品销售额占比逐年提升,2015年在板块中收入占比达40.10%,为汽车零部件业务第二大收入来源。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按产品分布

单位:万元、%

从产品销售区域来看,发行人汽车零部件产品销售市场以国内为主,从前五位销售客户看,大部分位于华东地区,主要系国内各主要汽车生产厂商大部分位于华东沿海地区。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汽车零部件产品销往海外部分实现收入占比仅为4.93%、4.92%、5.57%和4.74%。在销售模式方面,主要采用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模式,销售款结算方式主要遵循市场惯例,根据各厂家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货款结算方式,且一般给予各厂家不同期限的付款宽限期。面对下游大型的发动机及整车厂商公司在业内的强势地位,公司在汽车零部件产品付款条件方面仍需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目前发行人对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业务客户的信用期为60至90天。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汽车零部件产品销售按区域分布情况

单位:万元、%

发行人汽车零部件业务主要客户为潍柴集团、玉柴集团等独立发动机制造商及隶属国内主要整车生产集团的发动机生产企业。近年随着公司汽车零部件产品结构的拓展,主要客户也逐渐拓展到国内部分乘用车整车生产企业。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前五大销售客户合计销售占比分别为39.13%、41.32%、44.72%和44.36%,报告期内发行人汽车零部件产品主要客户集中度有所提高,主要系国内汽车行业近年来整合加剧。从议价能力角度看,由于威孚高科在技术及市场地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故具有一定成本转嫁能力。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汽车零部件业务销售前五大客户情况

单位:万元、%

(5)质量控制和环保情况

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威孚高科贯彻“预防为主,创造卓越,国内首选,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于一身,主要技经指标连续30余年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威孚高科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实用、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从贯彻ISO9000到推行TS16949,威孚高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位于行业的前列。在产品设计和制造中,重过程、严细节、看绩效,威孚高科的质量管理体系由此具备了持续改进整体向上的能力,全面支持产品质量的稳升。

在环保情况方面,威孚高科严格贯彻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针对生产过程制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建立环境保护小组,并将环保考核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形成长效激励机制;针对废弃物排放,威孚高科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随着政府对汽车尾气排放要求的趋紧,威孚高科主导产品柴油燃油喷射系统已拥有高压共轨技术,可满足国Ⅳ及以上排放标准,为发行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2、半导体板块

(1)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

①整体经营情况

发行人半导体后道工序业务的主要经营主体为太极实业子公司海太半导体及太极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海太半导体由太极实业和全球第二大DRAM生产商韩国SK海力士株式会社于2009年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75亿美元,其中太极实业持股55%、韩国海力士持股45%,同时海太半导体投资4.00亿美元购买了韩国海力士原有的半导体封装测试设备。海太半导体主要从事探针及封装测试、模组服务,主要业务包括IC芯片探针测试、封装、封装测试、模组装配及测试等,目前已成为韩国海力士除韩国本部以外第二家后道工序服务供应商。

集成电路(IC)、半导体分立器件是半导体行业的两大分支,这两大分支包含的业务种类繁多且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消费类电子、通讯、精密电子、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集成电路产业链是半导体产业的典型代表,因为其技术的复杂性,产业结构向高度专业化转化,分化为IC设计业、芯片制造业及IC封装测试业三个子产业群,如下图所示:

集成电路(IC)制造过程中,晶圆光刻的工艺(即所谓流片),被称为前道工序;晶圆流片后,切割、封装、测试等工序被称为后道工序。海太半导体主要业务即为DRAM和NAND Flash等集成电路提供探针测试、封装、封装测试、模组装配和模组测试等后道工序服务。

目前,国际主流的半导体封装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IDM 模式,即由国际IDM公司(IDM公司是指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产品销售的垂直整合型公司)设立全资或控股的封装厂,将半导体封装业务作为公司的一个生产环节;另一类是专业代工模式,即由专业的集成电路封装企业独立对外经营,接受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或制造企业的订单,为其提供专业的封装服务,按封装量收取封装加工费。

海太半导体的经营模式与行业普通企业的经营模式略有不同:海太半导体通过与韩国海力士签订相关合作协议,由韩国海力士以向海太半导体支付“全部成本+固定收益”的模式购买海太半导体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后道工序服务。近年来,随着海太半导体的产能释放及韩国海力士订单的增长,发行人半导体后工序业务发展迅速。

②项目合作情况

韩国海力士为世界领先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主要生产DRAM和NAND Flash(非易失闪存)等半导体存储器,营业收入规模位于全球半导体企业第九位。主导产品市场份额方面,全球DRAM市场主要由韩国三星、韩国海力士、日本东芝和台资企业主导,其中韩国海力士的市场份额约25%,仅次于韩国三星,处于行业第二位;韩国海力士NAND Flash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10%,处于全球第四位。此外,韩国海力士为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中国市场占有率,于2005年在江苏无锡设立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并投资50亿美元建设半导体存储器生产项目,主要产品为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前道工序,海太半导体业务为后道工序,双方不存在竞争关系。

根据海太半导体与韩国海力士签订的相关协议,韩国海力士同意海太半导体在为向韩国海力士提供后道工序服务所必须的范围内非独占地许可使用其所拥有的后道工序服务技术。通过韩国海力士的技术许可,海太半导体采用12英寸纳米技术晶圆进行集成电路封装,其工艺在国内率先达到20纳米级,相较于其他公司,海太半导体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目前在集成电路后道工序方面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4月底,海太半导体与韩国海力士正式签署《第二期后道工序服务合同》,明确了海太在未来5年继续以“全部成本+约定收益”的模式向韩国海力士提供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并在合同中明确及细化了第三方客户开发及激励措施等方面的约定。合同签署后,海太半导体后道工序业务将继续依赖于韩国海力士。海太半导体将根据二期合作的约定在巩固和发展与韩国海力士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第三方客户,优化产品结构及客户结构,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商。

③产能及技术升级情况

基于半导体技术更新周期短以及明显的规模效应,发行人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以维持领先的技术水平,进行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2011年以来,海太半导体分别进行了封装测试、模组等项目投资,累计新增投资1.55亿美元。截至2016年6月末,海太半导体已形成12英寸晶圆封装产能达到1.80亿颗/月,模组473万条/月的生产能力,产能规模位居国内前十。

从技术先进性来看,海太半导体纳米级封测技术由30纳米级升级至20纳米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技术之列。此外,2011年内,海太半导体进行后道工序服务的延伸,投资0.5亿美元建设模组业务并于年内建成达产,设计产能为215万条/月,截至2016年6月末已达到473万条/月。模组项目的建成有效拓宽了海太半导体的半导体业务经营范围。

经过三年的本土化运作,海太半导体在设备、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方面能够做到公司自主运营,涉及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需要公司技术部门与韩国海力士技术部门沟通,支援人员参与运营。

④盈利模式

根据海太半导体与韩国海力士相关协议,从2010年开始,在海太半导体业务成立起5年内,无论海太半导体订单如何,由韩国海力士支付海太半导体提供后道工序服务所需的全部成本和约定收益,每年约定收益为投入总资本(4.00亿美元)的10%,即0.40亿美元作为海太半导体息税前利润,海太半导体仅需自行负责融资成本及所得税费用。近年来由于海太半导体对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较大,其获得的相关收益同步增长。此外,双方还约定,当海太半导体自身资金不足以支持产能扩张时,韩国海力士将以追加投资或再融资方式补充营运现金流,上述约定固定收益的盈利模式为海太半导体盈利提供了基本保障。此外,当韩国海力士订单量占海太半导体产能60%-70%及以下时,海太半导体可与韩国海力士协商代工其他IDM厂商的订单,虽然目前韩国海力士的需求稳定,海太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产品全部销售给韩国海力士及其关联方,尚无代工其他IDM厂商订单的情况,但上述约定保障了海太半导体在韩国海力士需求下滑的情况下自行拓展销售渠道的权利,有利于海太半导体未来业务健康发展。

2015年4月底,海太半导体与韩国海力士签订《第二期后道工序服务合同》,约定自2015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海太半导体继续以“全部成本+固定收益(总投资额的10%)”的盈利模式为韩国海力士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的后道工序服务。同时,《第二期后道工序服务合同》也约定了海太半导体有权开发非memory领域新客户;对于memory领域客户的开发,需得到韩国海力士的事先同意。

⑤生产销售情况

目前,发行人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业务主要收入来自于海太半导体为韩国海力士提供的后道工序服务,下游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服务器、路由器等数码产品。海太半导体主要根据韩国海力士的订单规模进行生产,目前探针及封装测试产能已达到272,333万颗/年,预计随着订单量的增加及持续的技术升级,发行人产能及产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在采购方面,海太半导体的主要采购对象为韩国海力士及其关联方,采购对象集中度较高,其余原材料采购上,部分采购自韩国海力士在全球范围内招标确定的供应商,部分由海太半导体自行通过招标确定采购对象;在设备采购方面,主要由海太半导体自行通过招标确定采购对象。在采购价格方面,对于海太半导体自主采购的部分,一般通过招标的方式最终决定采购价格。并定期与供应商进行议价,调整采购价格;此外,部分原材料(主要为金线)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海太半导体采用订单方式签订采购合同,通常锁定1年价格,根据实际情况在年终议价。

海太半导体原材料(辅料)的采购在结算方面为:签订合同时先支付部分订金,按约定期限按比例支付货款;支付方式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海太半导体与各供应商长期合作,供货较为稳定。

发行人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业务原材料(辅料)前五大供应商情况

单位:万元、%

在生产方面,海太半导体按照《第二期后工序服务合同》的约定主要采取订单式生产,产量视韩国海力士订单规模而定。在销售方面,海太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产品全部销往韩国海力士及其关联方,产量即销量。

根据海太半导体与韩国海力士相关约定,海太半导体每年获得投入总资本的10%作为固定收益,收款方式为到货物交付后45天内电汇支付。由于下游需求稳定,发行人销售回款及交易结算情况正常。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业务产销情况表

单位:万颗、万条

从成本构成来看,公司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业务主要成本由原材料(辅料)采购、人工成本和设备折旧构成,其中,原材料采购在总成本中占比最高。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分别为38.24%、38.19%、41.50%和44.77%;设备折旧方面,由于海太半导体初始投资主要设备折旧年限为5年,再投资设备折旧年限为6年,折旧总体规模较大,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设备折旧额在总成本中占比为19.79%、18.73%、11.99%和11.05%;人工成本占比较低,基本保持在10%以下。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半导体后道工序服务业务主要成本构成

单位:万元、%

(2)传感设备业务

①整体经营情况

发行人传感设备业务的主要经营主体为子公司芯奥微。芯奥微主要从事物联网传感器的开发,是国内唯一拥有MEMS传感芯片、配套集成电路芯片(ASIC)以及封装线知识产权的公司,其生产的MEMS硅基麦克风都能达到国际大厂楼氏、ADI等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在MEMS传感芯片的设计、成品的封装等方面有多个授权专利。

芯奥微传感设备业务主导产品为数字麦克风、模拟麦克风和数字麦克风模组,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芯奥微传感设备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7,286万元、7,335万元、7,597万元和1,636万元。但由于项目处于投产初期,相应原材料及人工成本较高,业务毛利率较低。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传感设备业务经营业绩表

单位:万元、%

②原材料采购

芯奥微生产所需原材料主要为MEMS、IC、PCB板和金属壳。2013-2015年,传感设备业务主要原材料成本占营业成本比重分别为78.43%、65.66%和58.14%,总体来看,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对芯奥微传感设备业务盈利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传感设备业务原材料成本构成情况

单位:万元、%

③生产情况

技术方面,芯奥微是国内唯一拥有MEMS传感芯片、配套集成电路芯片(ASIC)以及封装线知识产权的公司,其生产的MEMS硅基麦克风都能达到国际大厂楼氏、ADI等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在MEMS传感芯片的设计、成品的封装等方面有多个授权专利。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传感设备业务主要产品产销情况表

单位:万件、%

从生产能力看,截至2016年6月末,芯奥微已形成年产数字麦克风4,800万件、模拟麦克风2,400万件的生产能力。

④销售情况

芯奥微一般根据下游客户订单来组织生产,销量的90%以上外销香港,通过代理商Eliter International Co., Ltd销售给华为、三星等终端客户,产品主要应用于数码产品领域等。在下游市场开拓方面,芯奥微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及优良的市场营销团队,与国际知名电子企业、国内电子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芯奥微与代理商的账期一般为3个月,交易结算系以电汇方式汇入国内;由于下游终端为知名IT厂商,销售回款正常。

3、工程技术服务板块

(1)整体经营情况

发行人工程技术服务业务运营主体为子公司十一科技,系发行人于2015年收购并纳入合并范围。

十一科技由1964年成立的第四机械工业部十一设计院整体改制成立,为国内率先整体改制的大型设计院,是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工程设计院之一,属于国内领先的电子高科技、新能源与生物工程设计院。十一科技主营业务为工程总承包及工程设计咨询,以及依托其在光伏电站设计和总包业务方面的经验,拓展的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

十一科技自设立以来一直从事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主要经营方式为承接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咨询、设计、监理、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业务,具体服务包括: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案等咨询服务;为建设项目提供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业主的总体项目提供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项目设计、施工、采购、安装调试、人员培训和试车等项目全过程,协助客户最终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目前十一科技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主要服务行业为电子高科技、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制造业、民用建筑等领域。

十一科技具有住建部颁发的《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证书》,可承接国内工程设计全部21个行业的所有工程设计业务,并从事资质证书许可范围内相应的建设工程总承包业务以及项目管理业务。此外,十一科技还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和《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等相关资质。

光伏电站业务方面,依托在光伏领域工程设计及工程总承包的经验优势,十一科技于2014年开始拓展光伏电站的项目投资运营业务,光伏电站业务主要涉及投资、设计、总包(EPC)和运营等环节,十一科技在光伏电站设计和总包(EPC)领域拥有一定品牌、技术优势,其中,光伏电站设计业务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居于领先地位,基于在光伏电站设计和总包(EPC)业务方面较为丰富的项目经验,十一科技在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领域涉及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及审批、项目选址及资源获取、设备选型及采购、建筑安装质量控制、并网调试、故障排查等方面均具有执行经验,从而具备了拓展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的能力。目前,十一科技已投资建成并运营五家光伏电站,合计装机容量为115MW,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但相比国内主要光伏电站运营企业,十一科技光伏电站投资运营业务规模仍然较小。

十一科技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如下:

(2)主要行业板块

发行人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六大行业板块的工程设计和以设计带动的工程总承包业务上,六大行业板块分别为电子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高端制造业、民用建筑和综合业务,十一科技在电子高科技和新能源领域具备行业领先优势。

①电子高科技板块:十一科技在集成电路领域和光纤领域处于市场龙头地位,国内投产的全部12英寸及绝大多数的8英寸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由十一科技进行设计;十一科技在等离子领域和液晶显示领域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设计完成了中电熊猫TFT-LCD六代线和南京液晶谷等具有行业最先进水平的项目。

②新能源领域:在多晶硅、单晶硅、铸锭、切片、电池、电池片组件、光伏发电这一完整的产业链中,十一科技形成了国内领先优势。十一科技承担了国内该行业重要企业的大部分项目,成为太阳能光伏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工程设计院。

③生物工程板块:十一科技在国内人用及兽用生物制品生产行业、血液制品、高端药物制剂、生物安全实验室行业等工程设计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十一科技自设立以来设计的生物医药项目已达200多项。

④高端制造业:该板块业务主要包含航空航天装备业、精密轴承、轨道交通设备、智能制造装备、风能设备制造业等国家政策鼓励的高端制造业务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总承包业务。十一科技在其中的精密轴承、航空航天和轨道等建设工程中取得了较多的业务突破。

⑤民用建筑板块:该板块业务主要包含城市公共建筑、科研办公、物流设计、景观规划、园林设计、古建筑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和总承包业务。十一科技在民用建筑行业的设计收入逐年增加。

⑥综合业务板块:十一科技借助于综合资质的优势,可以进行跨领域的设计,已在轻工领域的轮胎行业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在冶金建材和传统化工领域,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发行人提供的服务具体包括: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为建筑工程项目提供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案等咨询服务;为建设项目提供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业主的总体项目提供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项目设计、施工、采购、安装调试、人员培训和试车等项目全过程,协助客户最终实现项目建设目标。

发行人主要产品的外在形式包括:工程咨询报告(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方案设计文件、项目管理咨询等)、工艺技术转让、工程设计文件、图纸、成套提供的设备/材料、整个工厂/装置/建构筑物、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3)业务模式

①项目承揽模式

十一科技的工程技术服务客户主要来源于四类:①十一科技在工程领域服务数十年,与长期服务的客户建立了良好互信合作基础,在既有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客户将后续项目直接委托或意向委托给十一科技;②十一科技依托遍布全国各地分支机构及市场推广人员,广泛搜集项目相关信息,通过主动推荐推广,获取项目机会;③十一科技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通过客户相互之间的推荐,或客户自主了解、联系,获得项目机会;④通过政府、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公开招标方式,经过投标、方案比选获得项目机会。

②工程设计业务模式

十一科技的工程设计业务的流程主要分为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十一科技通过在设计输入、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输出和设计确认等环节上的把控,保证设计质量。设计输入阶段,由总设计师负责协调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输入资料的验证评审及记录;设计评审阶段,由设计评审会议或小组讨论方式,对项目初步设计、施工图阶段重点方案、重大调整进行评审,对设计结果是否满足质量要求作过程检查,指导形成优化方案;设计验证阶段,对设计文件、图纸按规定逐级校审,以消除差错,确认设计输出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设计输出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输出为设计说明和图纸,施工图设计输出为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书(含施工安装说明)、设备材料表和计算书等文件组成;设计确认阶段,将成品发放给客户,由客户或主管部门对设计进行确认,并对反馈意见进行相应修改及更正。

③工程咨询业务模式

在顾客对十一科技进行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工程咨询服务委托后,由相关业务部门负责接洽,签订服务合同,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产品要求的确定和评审,咨询项目的组织、技术接口及输入输出控制类似工程设计的设计作业控制。

④工程总承包业务模式

十一科技目前从事的总承包业务是以项目前期工程咨询和工程设计为带动的、以项目管理为工作核心的工程总承包业务。具体种类主要为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交钥匙总承包及设计——施工总承包(D-B)。

工程总承包相较工程设计主要增加了采购和施工环节,并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进行组织和管理。在采购环节,主要采取(a)根据客户指定直接委托供应商/分包商,(b)自行采购,(c)直接委托或招标确定分包商。十一科技通过多年的承包和分包经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商和分包商评价和管理体系,并由项目经理和采购经理具体负责工程项目的采购并对分包商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管理和验证。在施工环节,十一科技一般将其分包给其他施工分包商实施。十一科技通过建立施工分包方名录,并由项目经理组织投标并经公司批准和业主同意确定施工分包方,项目经理和施工经理负责对项目施工进度、施工费用、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确保项目正常施工、试车和竣工验收。

⑤采购模式

十一科技针对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总包的供方/分包方的评价、选择和采购产品进行控制。由合同执行单位、总设计师/项目经理、主管领导分别对签订合同、验证及批准进行负责,同时通过建立合格供方/分包方名单,对供方/分包方的选择、评价实施动态管理。

十一科技确定供方/分包方一般根据所需外包工作项目性质、工程规模、复杂程度等,直接委托或招标选择合格供方/分包方;总承包项目按照《设备、材料采购控制程序》、《施工项目分包控制程序》的规定,并遵照《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通过邀请招标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设备、材料采购/施工、安装项目分包的合格供方/分包方。

⑥结算模式

十一科技设计合同及设计费用的结算一般进度为:签署设计合同支付20%,初步设计支付至50%,施工图完成后支付至90%-95%,5%-10%尾款在工地服务、项目验收合格后付清。同时,结算节点及金额比例可能根据与客户协商情况有所调整。

总承包合同一般进度约定为:发包人签署合同的一定时间内,支付合同一定比例的工程预付款;承包人按照工程量报告,监理工程师核验工程量后,由发包人向承包人支付工程进度款;在竣工验收后,支付部分尾款;留少量尾款作为质量保修金,在质量保修期届满时支付。

(4)业务概况

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收入构成主要来自于总包业务,占比分别达71.39%和72.92%,具体构成明细如下:

发行人报告期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收入构成情况

单位:万元、%

注: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系2015年新增业务板块,故无2013、2014年数据

毛利方面,十一科技2013-2015年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2.55%、14.86%金额16.78%,呈逐年递增趋势,主要系其工程设计和咨询业务近三年增速较快,该板块业务毛利率均保持在40%,盈利能力极强。十一科技2013-2015年度主营业务利润情况如下:

十一科技近三年收入、利润情况

单位:万元、%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十一科技设计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业务中采购原材料主要为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设备及原料采购和工程分包采购,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小;光伏电站的主要功能性材料为电池组件、逆变器、支架等,同时相关工程建设需要一定量的水泥、钢材、电缆等,相关材料的市场供应充足。

由于业务规模较大、分布广泛,公司原材料采购对象及下游客户集中度均较低。

十一科技2015年度前五大分包商

单位:万元、%

十一科技2015年度前五大设备供应商

单位:万元、%

十一科技2015年度前五大客户

单位:万元、%

4、纺织业务板块

(1)纺织化纤业务

①总体经营情况

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的经营主体主要为公司上市子公司太极实业(证券代码:600667)和子公司华亚织造,主要产品为涤纶帘子布、帆布、涤纶工业丝和坯布。其中,涤纶工业丝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要原料,可以加工成为轮胎帘子布、输送带帆布、土工织物、灯箱广告布、吊装带、三角带硬线绳、过滤材料、防护服、篷盖布、屋顶材料、充气材料、阳光面料及绳索等产业用纺织品,其最终应用领域广泛覆盖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环保、建筑、防护、汽车制造等诸多方面;帘子布是轮胎外胎的骨架材料,涤纶帘子布主要应用于子午轮胎;帆布主要应用于输送带,并最终广泛应用于矿业、护坝、冶金等行业。

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分别实现收入7.34亿元、6.23亿元、7.40亿元和3.73亿元,在纺织板块中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6.33%、51.07%、69.48%和71.03%,收入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但受到纺织机械业务市场竞争加剧、收入下降的影响,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在化纤板块中的占比在2015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毛利率方面,由于人工、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以及行业产能的变化,报告期内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毛利率波动较大。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纺织化纤业务收入利润情况

单位:万元、%

1989年,太极实业建成中国第一套0.12万吨/年聚酯工业丝生产线,开创了中国高强力聚酯工业丝从无到有的历史,1993年,太极实业成功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0.68万吨/年聚酯工业丝和0.70万吨/年浸胶聚酯帘帆布项目的建设,中国第一条应用国产聚酯帘子布生产的半钢子午线轮胎采用了太极实业生产的高强力聚酯工业丝加工,2004年,太极实业分别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宽幅帆布浸胶机和高模量低收缩生产线等世界一流生产设备,目前太极实业是中国最大的聚酯工业丝和聚酯浸胶帘帆布生产企业之一,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TS16949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2007年,太极实业新一代高模量超低收缩聚酯工业丝及其浸胶帘子布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08年获无锡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产品研发方面,太极实业通过构建以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高工)相辅、若干工程师组成的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对各类产品进行深层次研究;同时,太极实业还通过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江南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合作,以组建应用研究中心等方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研究,并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产品产业化。截至2016年6月末,太极实业拥有一步法生产高模量超低收缩聚酯工业丝的冷却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0710021902.3。

②原材料采购

发行人纺织化纤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主要为聚酯切片、锦纶工业丝和纱。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上述主要原材料占纺织化纤业务成本的比重合计分别为48.44%、51.38%、26.92%和15.38%。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纺织化纤业务生产成本构成表

单位:万元、%

报告期内,公司纺织化纤产品主要原材料价格均出现回落,主要价格变动情况如下: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纺织化纤业务主要原材料价格情况表

单位:万元/吨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太极实业建立了畅通的采购渠道,主要原材料均从国内大型知名企业直接采购,并由供货商负责送货,该种采购模式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保障了原材料的品质、价格和及时供应。通过制定《合格供应方管理程序》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选定供应商,公司能够确保采购的原材料品质可靠、符合行业标准。另外,在原材料的采购数量上,太极实业坚持以销定产,以产定需,尽量减少原材料库存。在结算方式方面,聚酯切片采用预付货款结算,锦纶工业丝采用带款提货或货到验收合格付款,其他供应商给予一到四个月的账期。目前国内聚酯切片和锦纶工业丝等原材料的生产厂家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供应充足,不存在原材料供应风险。

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前五大供应商采购规模占成本比重分别为43.04%、35.05%、33.17%和67.14%,采购对象较为分散,且近三年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主要系国内国内聚酯切片和锦纶工业丝等原材料的生产厂家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所致。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情况如下: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纺织化纤业务前五大供应商情况

单位:万元、%

③生产情况

技术方面,发行人拥有国内先进的生产线,包括从德国、日本等国引进阿尔玛CC3型直捻机、毕佳乐高速II喷气织机、泽尔帘子布浸胶机等先进设备,且通过技术改造、工艺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原有设备的生产能力。目前HMLS工业丝及EE帆布已成为细分市场主流产品,高模量低收缩帘子布、耐高温EP浸胶帆布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发行人通过引进人才,技术创新,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不断开发新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发行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先后开发出了高强力高模低收缩工业丝,高性能EE帆布和阻燃帆布,其中高性能EE帆布和阻燃帆布已形成批量生产并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纺织化纤业务主要产品产销情况表

单位:吨、万米、%

从生产能力看,截至2015年末,发行人已形成年产帘子布2万吨、帆布1万吨、工业长丝3.2万吨和坯布1,320万米的生产能力,产能规模处于国内前列;各类产品中,帘子布、帆布、坯布产销情况较好,产销率较高,由于发行人生产工业丝部分作为原料自用,部分对外销售,产销率处于较低水平。

在确定产量方面,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库存”的模式来组织涤纶工业长丝、帘子布、浸胶帆布的生产。公司于每年年底统计当年度销售的情况、预测下一年市场需求趋势,从而制定下一年度、月度的销售规划。公司相关部门根据销售规划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每月的销售计划和生产计划将根据实际开工天数作适当调整。

④销售情况

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下游客户主要包括织带、轮胎、输送带等生产企业。针对2011年汽车轮胎市场出现萎缩,大量库存品积压的现状,发行人加快了对高端客户的开发,先后通过了金宇轮胎、华南轮胎、佳远、土耳其Sel公司、玲珑轮胎等公司的质量体系审核。2011年10月,发行人通过米其林轮胎生产环境审核。此外,发行人浸胶帘子布和浸胶帆布产品正式进入南京锦湖轮胎有限公司供应体系,进入批量供货阶段。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帘子布和帆布两项产品销售收入在该业务板块中占比分别为70.18%、76.74%、62.22%和67.39%,为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中核心产品。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纺织化纤产品业务销售收入按产品分布情况

单位:万元、%

在销售模式方面,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即“厂对厂”模式。在货款的结算方面,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类别的客户给予不同期限的信用期。若客户有延迟付款的情况,公司将视情况停止供货并催收前期货款。另外,为继续享受出口贸易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进出口贸易资源,2013年9月,太极实业成立子公司无锡太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相关贸易业务。

从销售区域来看,发行人纺织化纤产品仍以销售至国内客户为主,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向国内客户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74.35%、72.65%、66.22%和61.12%。从区域分布来看,发行人纺织化纤产品国内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发行人国内销售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要结算方式,按信用账期1个月进行结算。

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发行人纺织化纤产品向国外客户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5.65%、27.35%、33.78%和38.88%,在报告期内有所增长。产品主要销往欧洲、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地区,主要客户包括锦湖、CGS、DS、米勒、大陆、DUNLOP等知名企业,国外销售以信用证为主要结算方式。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纺织化纤业务销售区域分布情况

单位:万元、%

发行人纺织化纤业务涉及的下游企业较多,销售网络广泛,客户较为分散,2013-2015年及2016年1-6月,对前五大销售商销售额的占比分别为33.60%、36.46%、22.60%和31.73%,对重点客户的依赖程度逐年降低,主要系公司近年来大力拓展海外客户所致,公司纺织化纤业务不存在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情形。

发行人最近三年及一期纺织化纤业务销售前五大客户情况

单位:万元、%

(2)纺织机械业务

(下转3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