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日企:
抱着老皇历怎能有好日子
|
《日经商业》周刊记者前往日资企业最集中的中国、泰国、印尼、越南和巴西等12个国家调查证实,在各国的外资企业中,日资企业收入垫底。对那些当地优秀人才而言,无论对企业贡献多大,都无法突破玻璃天花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上升空间。
早在半个世纪前,日本企业就开始对外投资,在海外生产,如今共有约6.8万家日本企业在海外经营。但时至今日,日资企业几乎面临一个相同的困境:在当地招不到人才,即便招进来了也留不住。这是制约日资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什么会这样?《日经商业》周刊记者曾为此派出小组前往日资企业最集中的中国、泰国、印尼、越南和巴西等12个国家调查,结果是各国日资企业当地员工的答案几乎一致:待遇太差,对当地的人才而言,日资企业根本没有吸引力。
例如,一名曾在越南日资企业工作的优秀员工,2014年夏天跳槽去了美国企业。原先他的年薪约3万美元,尽管他才29岁,美资企业却开出了10万美元以上的高薪!为此,上述调查组得出了结论:在各国的外资企业中,日资企业收入垫底。对那些优秀的员工而言,无论与其他国家的外资企业还是与本国企业相比,日资企业的收入之低都是显而易见的。
难道日资企业对此就一无所知吗?显然不是!问题出在日资企业管理者身上。在他们看来,他们提供的薪水已比当地平均收入高出一截了,为什么还是不满足呢?虽然日资企业的平均薪资水准确实略高于当地平均收入,但这仅是对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而言。而对那些对企业不可或缺的各类专业人才而言,日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显然是远远无法令他们满意的。对那些优秀的人才而言,他们是用脚投票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日资企业的人才外流就成为困扰在各国的日资企业的一大通病。
如今的日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员工收入水平也处于水涨船高的态势。而日资企业却总是将国内的做法推而广之。日本因长期受困于通货紧缩,企业工资水平始终受到抑制。日本的企业员工也非常不满,但他们没有选择,因为日本国内的外资企业寥若晨星,他们只能忍受。但在国外也采用同样手法,处境就完全不同了。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其资源会供不应求,物价就会走高,企业就必须相应调整工资水准。与日资企业相比,其他国家的外资企业和本国企业,都会根据不同时期的通胀指数调整工资水准。唯有日资企业,工资往往是几年一贯制。一家日资企业2004年曾到我国江苏省投资,不到两年便黯然打道回府,根本原因就是其设定的工资水平远低于日本国内。6年后该企业汲取了教训,再度来上海投资。这次该企业的思路有了很大转变:今后不论前往哪个国家投资,对人才的工资标准均比照国内,约为人均年薪6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万元)。从那以后该企业已先后在5个国家投资,均获得了成功。而此前该企业简单地认为:中国物价水平仅为日本的一半,因此最高工资也就以日本国内的一半封顶。这就对那些日资企业非常需要的人才关上了大门。那些人才是会比较的,日资企业工资高不高,不是由你日资企业说了算的。
当然,除了工资水平,企业人事制度上也很有问题。对那些优秀人才而言,无论他们对企业贡献多大,都无法突破玻璃天花板,难以得到提拔重用。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上升空间,即便企业能做到待遇留人,也远远谈不上事业留人。
日语使用汉字,所以日语中也有“入乡随俗”的表述,但赴海外投资的日资企业,却很少有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往往生搬硬套国内的做法,以致屡屡碰壁。眼看难以为继,总公司不是让在当地的分支企业总结经验,找出症结所在,而是频繁换人。而新上任的总经理萧规曹随,换汤不换药,企业经营如何走出困境?如此撞了南墙仍不回头的日资企业不在少数。
很多日资企业经营者始终没弄明白:在日本国内很行得通的做法,为什么到了国外就不管用了?道理其实很简单,橘逾淮而枳,各国国情迥然相异,日本的做法怎能原封不动搬到国外?再说,日本企业在招聘和人事制度上的不少做法,本来就不是国际通行的,可许多日资企业负责人对此却一无所知,总自以为是地照抄照搬国内的做法,遂使得当地员工怨声载道。
例如日本企业在国内招聘时,往往对本届生高看一眼,往届生常受冷遇,因为企业总认为这些应聘者要么太挑剔,要么自身有问题,否则怎么会未能及时就业呢?在国外招聘时他们也同样如此。对正在抚育婴幼儿的女应聘者,日资企业也很冷淡。在人才培养方面,日资企业的努力也远远不够,例如很少为优秀员工提供进修机会,而日本企业在国内一向非常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进修。
日资企业还有一些做法令人诧异。如提拔了职务却没相应提高薪金;员工对本职岗位以外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却被兜头泼上一盆冷水:这与你无关,少管闲事!日资企业的当地管理人员即便再出色,最多也就做到副总经理,总经理永远是日本国内派来的。其实这些总经理对当地情况的了解非常有限,也从未想过融入当地。他们对企业的贡献远不如当地的优秀管理者。而后者只能始终屈居人下,他们的不满和愤懑可想而知。
(作者系知名日本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