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 基金周刊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2月26日

查看其他日期

风控是基金业的生命线

2016-12-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周宏

过去一周,基金行业的关键词是——风险控制。

“风雨如晦”的债券市场,此起彼伏的机构“降杠杆”之声,偶尔飞过的“萝卜章”黑天鹅,让固定收益类基金面临重大考验。

所幸的是,过去多年累积的基金业的法规体系和风险化解机制发挥了作用。迄今为止,没有一家公募基金爆发个体风险。这表明,监管层以往制定的偏债基金的相关规则是有作用的,基金公司内部的管理总体是有效的,基金行业的人才团队和历史积累是比较充足的。

但事件还未完全过去,债市波动还在“暗流涌动”,风控的弦还不能轻易放松,各方对于偏债基金流动性的关注、对于组合杠杆水平的控制也不能轻易放松。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事件,应该成为新一轮偏债基金风控体系反思的起点。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的风控体系还有没有值得完善的细节,风控理念有没有需要提高的地方,这值得思考。

从我们观察,至少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基金风控不应满足于法规要求,更要前瞻于法规要求。

货币基金的各项规定不可谓不严,对偏离度的监控不可谓不密。但是这样的规定和监控,在一个“萝卜章”出现后,部分货币基金迅速面临规模考验。原因何在?

除却风控指标的设计是否合理这个技术性问题外,部分基金管理人把规则当成博弈对象,整体组合抗风险能力差,是为主因。

法规的制定是为整个行业的流动性考虑的。某些机构如果始终把规则当成博弈对象,让自己的组合徘徊在法规的控制线周围,那就无法避免,资本市场出现超预期波动后,自己组合突破法规要求的后果。从而也就无法避免,个别机构把整个行业的流动性局面拖下水的潜在风险。

也就是说,基金的投资应做好应对“黑天鹅”的准备,尤其是货币基金。

其次,风险控制不仅应深入组合,更要贯穿于销售和服务中。

这一次货币基金遭遇重大考验,一个重要的导火索是大型机构的巨量赎回。这恰恰表明了个别货币基金,专注于发展规模,忽略构建合理投资者结构的事实。

一个货币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比例是否应该做限制?单个机构持有货币基金的上限是否应有所限制?机构比例过高的货币基金是否应明确流动性救助的机制和条款?

如果基金管理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是放任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不断攀升,那么整个行业一旦遭遇突发大额赎回的时候,流动性困难的概率就会上升。

其三,公募基金的服务对象究竟是机构,还是散户,这值得反思。

在应对巨额赎回方面,货币基金不是没有“利器”,比如收取惩罚性赎回费这一招。但这轮考验中,没有基金公司公告使用过这个利器。这是为什么?

是不是管理人心目中,还是认为赎回基金的机构是更有价值的、是更值得照顾的投资群体?那么长期持有同一个货币基金的散户持有人的利益谁来维护?这样的安排和定位公平么?

风控的目标是维护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公平对待所有投资者也应是风控理念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