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版 数据·图表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月12日

查看其他日期

从“四个关键环节”深化供给侧改革

2017-0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2版)一方面,众所周知,一切生产或者说供给,都是在一定的外部与内部的制度体系下进行的。所谓外部制度,就是指经济学所讲的生产厂商总是存在于其所处社会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制度之中,并服从这些制度的规范。比如,财政税收制度、科技研发制度等就对生产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利润乃至市场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谓内部制度,就是指生产厂商的经营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同样规范着生产行为及其产出。比如说一家公司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层次,一般地会相应决定这家公司企业的生产供给特别是其产品服务的质量、品牌等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层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制度深刻影响着生产或者说供给的能力与水平、质量与效益,人们逐步从过去的经济分析范式中没有考虑制度因素的认识层面提高到把制度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而且是重要变量之一加以研究。可以说,制度经济学的诞生本身就是对制度之于整个经济包括生产供给具有极端重要性影响的最佳注解。

因此说,深化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落地与纵深推进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改革那些极大影响着生产供给效能的内外部制度条件,特别是事关根本性、全局性的市场机制、行政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的建立健全,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个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在四个主要方面为提高供给质量构建起有利于让一切活力创造力竞相迸发与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的制度土壤与制度生态。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机制。说到底,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这三大机制具体发挥作用的。所以,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就必须深入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必须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促进供求之间动态平衡。可以说,这些成为以深化改革从而根本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为关键的发力点与落脚点所在。

二是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财税金融、国有企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企业积极性与社会创造力;积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进政策协同配套,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既使中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又把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吸引力提上去,从而让实体经济能够把更多的心思精力用在关注提高生产供给的能力水平上。与此同时,努力推动供需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为最大程度地激发提升供给体系的能力与水平、质量与效益的可能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优良制度条件。

三是进一步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自身综合素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成为企业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切实担当起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体重任的内生之源。因而,建立完善合理的组织结构,在生产、营销、研发、质量控制、品牌打造等方面形成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是企业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的重要制度保障。

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那么,保护创新、激励创新就是促进发展的第一要务。因为,只有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才能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加大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至今,极为关键的就是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无论是在正向的保护激励方面,还是在反向的惩治处罚方面,都要从程度上、范围上、力度上大力强化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从而切实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我国的权威性、严密性与公信力,为创新真正成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驱动力奠定良好制度基础。

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中国特色先进制造文化,从精神内核上提高中国供给的软实力与生命力

精神作为供给侧的第四个构成要件与影响因子,是因为所有一切的产品或服务,其背后最为深层次的影响因素都是人及其主观能动精神。任何一项产品或服务,不论原料要素资源怎么投入,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方法生产供给,也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制度体系中生产供给,最终无一不是“人”所直接或间接作用其上的产出。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是决定产品或服务质量与效益的最内在、最本质、最核心的决定力量。那么,又是人的具体什么方面实际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能力与水平呢?我们知道,人是作为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而存在的,兼具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人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既耗费自己的体力也耗费自己的脑力。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日益复杂,作为生产供给最内核的影响因子,人的脑力水平与精神素质就成为决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人的思想精神层面的认知力、分析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至关重要、决定胜负。由此可见,个人职业素质、制造供给文化、社会道德文明等精神因子是决定供给质量与效益的最内在、最本质、最核心的决定力量,因为正是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生产者精神成就着百年的质量与品牌。一言以蔽之,是人的工匠精神这一具体方面成为作用于生产供给能力与水平时的关键因素。因而,只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与汇聚力量、引领改革与追求卓越,培育壮大中国特色先进制造文化、质量效益文化与高端品牌文化,为中国供给安装上画龙点睛之笔的“华夏精神之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可见,改革对生产供给具有深层性、决定性作用的人的精神有关方面及领域,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养程度,从而增强中国制造文化自觉,坚定中国制造文化自信,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个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具体而言,要从四个关键方面一齐发力与务求落地。

其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是确保供给侧运行总体沿着健康向上方向前进的基础性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推崇激励敬业精神,成为行业也好、企业也罢的提高自身供给能力与水平的活的灵魂。结合历史与现实来看,职业道德教育既要聚焦于职业操守、职场规则等有关方面的直接教育,又要拓宽思路加强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的间接教育。只有深刻转变陈腐但极其顽固的旧观念,对一切职业的敬畏乃至热爱才会在我们这片大地上形成文化意义上的敬业土壤,提高供给质量才会具有广泛而坚实的优秀职业道德的强力支撑。

其二,培育弘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完美主义,这些正是工匠精神最本质、最形象的写照。只有对产品高质量的最执着、对产品瑕疵的零容忍、对产品不安全的全杜绝,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的生产供给能力与水平才会日臻完美。工匠精神既要讲培育,又要讲传承,因为只有在手把手教、言传身教的垂范下,工匠精神才会长流不息、发扬光大。为此,必须积极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从而不断增强中国产品竞争力。

其三,大力提倡主人翁态度。提法虽老套,但内核常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必须大兴的精神道德、文明素养的提升工程中,工匠精神解决生产供给的技艺精湛问题,主人翁态度就是解决生产供给的态度端正问题的。态度决定一切,再好的国之大匠也离不开主人翁态度的规范与引领。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倡主人翁态度关键是把握好热爱与效益、精神成就与物质满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主人翁态度就是要坚持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其四,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一棵树改善不了气候,只有一片森林才能改善气候。同样的,一个人文明素质的提高无法改变社会风气,只有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普遍提高才能改变整体风气。反过来说,如果只有局部性的、少数人的精神道德、文明素质的提高,上述决定供给侧能力与水平、质量与效益的最深层次、最为内核的宝贵精神就有可能被压抑、萎缩乃至凋落。因而,从总体上提高国民的各项文明素质指标,无论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还是工匠精神、主人翁态度,才能真正有一个能够且必然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长成参天大树的全域性的优良土壤与空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拥有一个最根本、最内在、最久远的精神文化内核意义上的支撑基石与成功源泉。

(作者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