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3月11日

查看其他日期

科学对人性奥秘的探究永无止境——读史蒂芬·平克《白板》

2017-03-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白板》
  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
  (美)史蒂芬·平克 著
  袁冬华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出版

⊙林 颐

史蒂芬·平克的《白板》在2002年英文初版之时,就拿下了当年普利策奖和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直到现在,还是很受欢迎。这次,《白板》作为“语言与人性”系列的最终完结篇引进我国。平克的四部大作全面呈现其思想体系,侧重点有所不同,《语言本能》和《思想本质》从语言学和词源角度剖析社会文化的演变;《心智探奇》探讨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瞻望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的未来前景;《白板》是哲学思辨色彩最浓重的,重点分析“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

哲学史上的三种“白板说”

所谓“白板”的说法,要追溯到哲学家约翰·洛克。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说:“让我们假设,人类的心灵如同通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张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存在任何思想。那么,人的心灵是如何形成的呢?人类大脑中所具有的复杂且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拥有的推理知识和能力又从何而来呢?对于该问题,我的回答是来源于‘经验’。”洛克这番话的目的在于反对天赋神论、君权神授等观念,谋求不同族群人类的政治平等地位。人类的心灵既然是“没有任何印迹的白纸”,不管国王、贵族、教会还是平民,大家在政治地位上就应当是平等的。

与“白板说”相伴随的,还有另外两种学说。第一种是卢梭的“高贵的野蛮人”。他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天性无私、崇尚和平、无忧无虑的,而贪婪、焦虑及暴力等负面事物都是文明的产物。卢梭的目的是将大脑的空白状态与美德联系在一起,强调不良行为是学习与社会化的产物。另一种是笛卡儿的“机器中的幽灵”。他强调心灵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经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的进一步发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人的躯体存在于空间之中,并服从于支配者空间内存在的其他一切事物的机械法则……但心灵却不存在于空间之中,它们的活动也不受机械法则的支配。”既然大脑是白板一块,那就很适合作为幽灵栖居的场所,如果机器做出了一些可耻的行为,我们可以责备幽灵,因为那些不义的行为是由它决定执行的,所以也就无须深究机器设计上的缺陷了。

以上三种理论建基在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上,伴随着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人类权利意识的兴起,在启蒙运动及其后的思想解放浪潮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关儿童教养的“白板说”争议

这些哲学家的说法深入人心,不过,根据认知心理学和基因进化、遗传学等,结合当代重大的科学研究发现,平克认为,就科学角度而言,人类的心智是生而不平等的。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犯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进化的眼光。当他们陷入思考时,参照的往往是行为的当前表现而不是起源。比如:“儿童的心灵是一张白纸,教育可以让他们成为美丽的图画。”

平克说:“心智,天生就有揣摩他人意图和模仿他人行为的能力。”

“孩子天生会说话”。所有的婴儿都是带着语言能力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3、4岁就能自如运用语言。声音环境、母亲式语型、父母的回应与自我实践,是儿童学会语言的三大要素。人的语言能力与大脑发育直接相关。婴儿大脑的代谢能力,在4岁左右达到峰值。所以6岁之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儿童掌握语言的时间表实在太精确、太短促,说语言习得只靠后天教育和记忆是不足以解释的。语言学习的机制是先天性的,心智能力受缚于机体的条件,每个人的“机器设计”方案都不同,后天的学习是这种机制运作的结果。

当然,有关“天性与教养”的争论仍然没有过时。通过对双生子、兄弟姐妹及养子女的研究,平克阐述了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人类所有的行为特征都是可遗传的;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方面,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变异不能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

基因的密码信息得到了延续,即使在那些一出生就被分开的案例中,他们也常具有相似的行为倾向,比如都偏好某种颜色或嗜好甜食而讨厌酸辣,这些共同点定义了他们作为拥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庭中的成员角色。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之小让人惊讶。这和流行的教育学观点很不同。特定的家庭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智力和个性发展没有系统性影响。如果说有影响,关键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一种人际关系。平克据此认为,父母应把孩子视为人际关系中的同伴,而不是有待涂抹的白纸或有待塑造的一团胶泥。那为什么不管如何努力就是比不上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呢?平克提醒:“我们将孩子视为了一块白板,正是这一点让我们忘记了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他们是人。”天才是有可能存在的,而对天才的任意挥霍也有可能导致“伤仲永”的结果,承认了这一点,我们才更能肯定努力的意义。

平克在他另一本著述《心智探奇》中对此有进一步的研究和阐发。在基因的设计下,相关的大脑回路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承担其所需扮演的角色。大脑有其工作原理,这种工作原理烙刻在基因之中,不同的个体在接收相同的环境投射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馈效应。

有很多方法能抑制人类的攻击天性

温斯顿·丘吉尔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和平的,即使有,也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早在人类历史开始之前,杀戮就持续不断地普遍存在着。”那么,暴力是人类的天性吗?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在《论攻击性》中的结论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有攻击行为这种普遍本能。这种驱力必须得到释放,哪怕通过竞技体育运动。

很多人可能读过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部引发我国读者热议的著作,就是从《白板》第十七章“暴力”扩写而成的。包括卢梭在内的知识分子推崇“高贵的野蛮人”,但历史真相却清楚显示,“野蛮人并不高贵”,血腥与暴力烙印在人类的基因之中。人类有很强的先天攻击性,我们习惯未雨绸缪,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会抢先扼杀外来威胁。这种判断很多时候都是错误的、非理性的,产生了如同一次大战这样的惨烈局面。人类的大脑仿佛被预先设置了程序,喜欢划分敌友,这就好像鸟类能学会捍卫地盘的鸣叫,或者按照地球磁场的指引来确定飞行的方向。因此,平克认为,只有充分透视人性中的暴力因子,我们才能驾驭和指挥“善良天使”。为了给和平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就要促使政治和文化两者密不可分地融合在一起。平克推断,导致暴力下降的一种原因可能是,“一些世界性的力量扩展了人们的道德圈”,另一种可能是,“由利维坦的治理所带来的长期效应”。不过,我国学者钱永祥认为平克忽略了“真正宏观的制度性暴力”,平克眼中的历史趋势与道德同步,只触及了历史的表层现象。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见仁见智,恰好也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基因只是一种先天准备,我们有很多方法能使人类的攻击天性变为一种有结构的、可预测的模式,从而将其抑制,恃强凌弱的本能行为是受到谴责的。

打破对两性差异的刻板偏见

进化心理学家和跨文化的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性别差异。

有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男女除了生理结构不同,其他方面都是一样的,女性的性别角色是社会文化赋予的结果。怎么看这个观点?“布兰达”的遭遇是个典型的观察样本。8个月大的男婴在一次糟糕的包皮环切手术中失去了阴茎,父母接受医生的建议动手术将其“改造”成女孩,布兰达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承受着性别错位的折磨,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是男孩而被当成女孩抚养,最终在真相揭晓后通过手术变回了男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两性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根源于生物学,强行通过后天的手段去消除反而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痛苦。

通过对当代社会两性状况的分析,平克认为,在女性的发展道路上确实存在制度性壁垒,不过男女平权政策显示的弊端很多时候还是要由女性承担。人类属于哺乳类动物,生育和照料孩子的责任主要由女性负担,她们还过多承担着抚养孩子的义务,我们应该考虑这一事实内涵的伦理意义。正是男性和女性的大脑赋予了两性价值和选择的不同方向。两性在先天心智上的确存在很大区别,因此选择的自由固然重要,而确保女性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要占据50%的比例则毫无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权利的赋予应该无壁垒,尽管两性存在生理差异,但个体的多样化可能性终究会有一些超拔的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刻板的偏见。至于性别与择偶偏好之类的探讨,也不应桎梏于荷尔蒙的作用,类似于“出轨可能是基因和激素作用”的看法即使在生物学角度说得通,但在人类总体价值观上仍然是无法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