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化为主 三方面构建投融资体系 周小川撰文阐述“一带一路”投融资
以市场化为主 三方面构建投融资体系
周小川撰文阐述“一带一路”投融资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陈羽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近日撰文指出,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需要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沿线国家以及国际资本等各方资源,通过用好开发性金融、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更多地使用本币等多种方式,确保投融资的可持续性,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落到实处。
《中国金融》昨日刊发周小川的署名文章《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合作体系》。文中,周小川详细阐述了对“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的认识和思考。
周小川表示,“一带一路”投融资应以市场化为主,坚持可持续和互利共赢原则。
他指出,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投融资合作强调减让式资金支持,包括利率、期限、宽限期等方面条件的减让,优惠贷款即是其中的一种。减让式资金支持的条件优于商业资金,不可避免地需要财政补贴和政府支持。但一国财力资源毕竟有限,而且财政资金的使用通常受国内法律等方面的约束,因此,多数国家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提供长期的、大规模的对外减让式资金支持。
“依靠减让式资金支持还可能引发一些风险和问题。”周小川指出,首先是道德风险,即可能导致被支持国家缺乏通过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等优势发展经济的动力,国与国之间在争取减让式资金支持方面也会出现竞争和攀比。其次是可能导致一些国家的依赖心理,缺乏平衡、互利共赢的合作意识。此外,还可能造成市场扭曲,限制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可能约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而且,长期来看,投融资合作不是单向的资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构建共同付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需要借助市场力量,最大程度地调动各种资源,确保可持续性。
基于这些考量,周小川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合作应以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互利共赢”为原则。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资金需求量巨大,单靠政府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必须动员市场的力量。同时,所需资金单个国家也难以负担,必须动员沿线国家的力量。另一方面,多数“一带一路”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如果投融资不可持续、出现中断,不仅会影响项目进展和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带来政治上的不利影响。再者,“一带一路”建设不是某个国家的“独角戏”,倡议之初就强调要共商、共建、共享。
根据现有的实践,周小川指出,以市场化、可持续性、互利共赢为特征的投融资体系至少应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是运用开发性金融,其二是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其三是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对于推进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周小川解释,主要指通过机构互设、金融服务对接、资本市场联通、金融基础设施联通、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形成互联互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化合作格局。
他提到,促进资本市场联通,可以撬动更多国际资金,逐渐减少“一带一路”建设对传统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帮助沿线国家形成层次合理、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和丰富的产品体系。在这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波兰、俄罗斯等沿线国家已在中国债券市场成功发行熊猫债。
周小川同时强调,积极发挥本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有利于动员当地储蓄和全球资金、有利于降低换汇成本、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
实则,通过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已有不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也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2008年以来,中国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其中包括2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还在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当地的人民币清算安排,指定了当地的人民币清算行,其中7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