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6月12日

查看其他日期

外论点击

2017-06-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京都新闻》6月7日社论

保守党大选失利 脱欧谈判悬念增大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所在的保守党在备受关注的大选中并未取得议会过半数席位,这使原本就迟迟难有进展的脱欧谈判雪上加霜。

特雷莎·梅首相在与欧盟展开脱欧谈判前解散议会并提前举行大选,意图在于向民众强调她的强硬脱欧政策与方针。刚开始时执政党占据压倒性优势,但无奈选举结果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也许是福利制度改革使特雷莎·梅首相的强硬领导形象受损,但不容忽视的是,影响此次投票结果的还有另一个因素:选举期间发生的两次恐怖事件,这使特雷莎·梅首相过去担任内务部长时的治安政策成了争论焦点。此外,这样的选举结果,也会使英国谋求更改脱欧谈判方针的声音越来越高涨。

大选之前,特雷莎·梅首相支持率甚高,看似投票者广泛认同保守党的完全脱欧政策,但现在看来究竟是不是如此,要打上一个问号了。也有观点认为,去年在国民公投时希望留在欧盟的公民这次有可能转而支持工党。在强烈希望留在欧盟的苏格兰,还有煽动独立的言论。

原则上时限为两年的脱欧谈判,截止期限在2019年3月底。如果谈判停滞不前,且今后局势不甚明朗,不仅会影响欧洲,势必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希望英国各政党能灵活地、有建设性地解决这个难题。(庆奇昊 编译)

《金融时报》6月10日文章

海湾危机:卡塔尔面临一场压力测试

卡塔尔的邻居们开始孤立这个小国家并试图遏制它的野心,这威胁了这个地区的稳定性。

三十年前,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喜来登酒店还是一个俯瞰城市的重要地标,现在这座建筑周围已树立起许多摩天大楼,这见证了这个半岛国家的快速发展。自从现在的埃米尔的父亲哈迈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领导这个国家以来,这个国家就一直致力于现代化,并成了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

新的财富使卡塔尔成为艺术、教育、媒体的主要赞助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半岛电视台。卡塔尔还获得了2022年世界杯的主办权。卡塔尔3350亿美元的主权基金,有很多投入欧洲的公司资产和房地产,如伦敦碎片大厦、金丝雀码头、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和德国的大众。在这个进程中,这个海湾国家深深连入了全球金融网络。

卡塔尔开发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来摆脱沙特阿拉伯的阴影。他们认为如果你对国际经济有价值,你就能动员伙伴来帮助你。这种想法将在未来的几周被测试。

这周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三个阿拉伯国家对卡塔尔宣布封锁,因为他们认为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拉拢伊朗。卡塔尔外交大臣断然拒绝了关于恐怖主义的指控。卡塔尔依赖战略食物储备,也需要为进口商品的船只和出口天然气的船只开拓新航路。现在被三个邻国断交后,只能通过土耳其通往西方,通过伊朗通往东方。

海湾这场矛盾的根源可追踪到1995年早期,当时卡塔尔领导人将他父亲拉下统治地位。这个举动挑战了地区秩序,沙特和阿联酋辅佐了新国王,但失败了。三十年后,沙特阿拉伯新领导人希望让卡塔尔听话些。但现在难度更高了。现代化使卡塔尔逃离了控制,拥有了全球影响力。借助天然气,卡塔尔在全球能源市场举足轻重,通过半岛电视台,在地区有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对美国来说,卡塔尔不仅代表了全球液态天然气供应的三分之一,也与美国军事息息相关。卡塔尔人也许也在担心他们的领导人是否可以带领他们渡过危机。

(作者系Simeon Kerr,贺艳燕 编译)

《卫报》6月8日文章

英国经济表现跌到了欧盟底部

在今年前5个月,英国成了欧盟区经济表现最糟糕的国家,这为下届英国政府带来了挑战。

今年一季度,英国经济增长0.2%,落后于它的欧洲邻居。欧盟、欧元区国家一季度整体增长是0.6%,这主要得益于本地需求的增强。

欧盟的28个国家各自公布的数据也表明其增长超过英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是罗马尼亚,增长率达1.7%,其后是拉脱维亚和塞尔维亚,增长率分别是1.6%、1.5%。与英国同样增长缓慢的国家是法国和希腊,增长率是0.4%。

然而,从年增长率来看,英国超过了19个欧元区国家。去年下半年的强劲增长,否定了退欧后英国经济将大萧条的预测。今年一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仍比一年前增长快2%,欧盟这一数字是2.1%,欧元区是1.9%。

最近的商业调查表明,英国已在二季度开始找回了一些动力,但因为高通胀,大多数经济分析家认为今年的整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种情况在2018年会更趋恶化。

大部分原因来自英镑的剧烈贬值。这使英国进口商品更加昂贵,这种价格上涨传递给了消费者。同时,工资并没有同步上涨,所以民众实际生活水准下降,只能削减开支。

比较起来,19个欧元区国家的前景已明朗。政治不确定性已减少,失业率也已下降,商业调查显示,消费者出现了持续的购买力恢复,全球经济恢复也刺激了出口。英国经济前景虽然艰难,而全球经济增强的前景能为英国经济注入活力,会支持英国的出口商。

(作者系《卫报》经济记者凯蒂·艾伦,贺艳燕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