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新闻·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8月8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上市公司“任性”信披
如何看穿?

2017-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雪青 ○编辑 剑鸣

真话不说,说话不真,在信息披露监管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各种“奇葩”信披违规行为陆续曝光:有的公司股份代持瞒而不报,引发“内幕交易+股东内讧”的乱局;还有的公司甚至明目张胆编造利好消息,让投资者“高位站岗”。如此“任性”信披,投资者若要躲避雷区,着实需要一番功夫。

违规代持埋雷

在证券市场,总有那么一些人,花钱买股票,却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公司的股东,这样就有了代持股份。代持原因虽然五花八门,但都出于一个目的:不想公开实际出资人的身份。然而纸包不住火,做代持安排时说好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最终还是会被捅出来,结果往往两败俱伤。

例如,甲上市公司曾披露一则公告,说A公司打算受让B股东持有该上市公司的部分股票,占总股本比例超过了5%,三个月后完成股权过户手续。实际上,在这三个月期间,A公司又和C公司签订了《股权代持协议书》,双方约定,C公司实际出资购买甲公司股票并享有相关投资权益,这部分股票交给A公司代持,代持期间所产生的收益在扣除相关成本和税费后,C公司享有95%,A公司享有5%,C公司作为代持股份的实际出资人,享有实际的股东权益并有权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A公司必须遵从C公司的意志行使股东权利。

代持关系至此正式形成,之后一度风平浪静,代持关系无人知晓。可是,代持约一年后,该上市公司开始密集曝出各种利好消息,股价扶摇直上,C公司择机进行减持,三个多月就收割了3亿多元投资收益。这时A公司慌了,这么精准的减持,多半是有内幕交易的嫌疑,万一东窗事发自己成了背锅侠就亏大了,于是A公司急忙撇清自己的责任,进行揭发举报,股份代持关系这才浮出水面。

C公司本想以股份代持掩盖内幕交易,然而未曾想到却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A公司虽举报有功,也难逃处罚。另外,随着调查的深入,执法人员发现,甲上市公司董事长和C公司早有关联,是知晓代持事项的。由于A公司、C公司和甲公司未能披露代持协议及相关内容,证监会对三家公司和相关当事人进行了行政处罚。

“想在资本市场上捞一把还要找别人打掩护,哪有这等好事。”有市场人士认为,“投资者如想参与资本市场活动,就要遵守资本游戏的规矩,该披露的就披露,玩火总会伤身。”

虚假利好“背后一枪”

更有甚者,罔顾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基本义务,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披露不存在的利好消息,引投资者上当。

2013年,A公司股票连续三天大幅上涨,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超过12%,于是进行停牌核查。停牌后,公司披露确有筹划重大事项,但由于该项目处于论证咨询阶段,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且预计难以保密,公司股票要继续停牌。一周后,公司股票申请复牌,复牌同时,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与非公开发行相关的若干议案,其中一项议案是同意A公司与另两方签署增资扩股框架协议。非公开发行可行性报告显示,公司与某两方签订了增资框架协议,协议主体、签订时间、增资金额等都说得有模有样。

此消息一出,股价应声而涨,投资者觉得公司要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体现战略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认可,果断买入。

谁知,这份增资框架协议随后被证监会查出,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A公司与某两方根本没签过增资扩股框架协议,这份利好协议是上市公司凭空捏造的。消息证明是假的了,可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却是真的,无奈高位套牢。A公司因为披露虚假信息,被证监会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

有分析人士认为,面对上市公司披露的利好消息,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理性分析,结合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模式、业务开展、行业竞争等因素,仔细琢磨一下公司到底是不是在做实事,业绩是否有支撑,投资价值是否真实存在。经过理性分析,方能去伪存真,在价值投资的道路上愈走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