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8月15日

查看其他日期

火爆ETF的
心腹之患

2017-08-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朱伟一

ETF由做市商提供流动性,本身就显示了固有的风险:正是因为流动性不充分,或本来就没有流动性,所以需要券商做市。而借助做市商创造的流动性,有其天然的脆弱性。

资产管理公司先锋、Vanguard创始人约翰·博格尔断言,ETF(交易型开放式基金)已彻底击败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永远不可能再超过ETF的规模。

看数据,ETF近年来似有大河奔流之势。2016年,从对冲基金中撤出700亿美元资金,有3500亿美元退出了积极管理的股权基金,有4900亿美元流入ETF。今年初,ETF所管理的资产金额首次超过了对冲基金所管理的资产:ETF管理3.55万亿美元资产,对冲基金管理3万亿美元资产。6月底,ETF已有4.7万亿美元资产,对冲基金资产为3.1万亿美元。眼下,ETF整体规模在资本市场所占的比例没有过半,显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4年前,ETF在美国问世,但至今还没有专门的规则,美国证交会(SEC)借助共同基金的规则对其加以监管。看来,美国人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只是不愿意公开承认。ETF在我国也存在多年了,也没有具体法律来规定。但世人已形成了共识,ETF是一种公募基金,集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特点于一身。在ETF出现之前,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可随时退出基金,但封闭式基金投资者必须将钱留在基金内。有了ETF,投资者可自由进出,因为ETF份额与指数的有关股票价格总在变化,做市商不断买入卖出,寻找套利机会。投资者要卖出其所持的ETF份额时,券商作为做市商会随时买入。

对投资者来说,ETF的好处,首先是便宜。2016年,美国规模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即黑岩)下调其部分ETF收费,费率由0.07%降至0.04%。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即便是再好的产品,创始之初也须廉价、免费,甚至倒贴。

其次,ETF具有对冲基金的某种功能,可套期保值、对冲,并发挥杠杆效应。确实,数据显示,ETF与对冲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智能Beta ETF就可做空。很多ETF已不再简单地追踪市场指数,而是在交易软件指令中加入其他因素,ETF的权重也并非是标的资产本身的价值。这些因素包括股价是否便宜,股票波动性如何,以及股票市值大小。此类ETF称作“智能Beta ETF”(Smart Beta)。从功能和结构上看,ETF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中的对冲基金的结合,与我国的分级基金有异曲同工之处:分级基金也是集公募和对冲基金于一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分级基金的出现,分流了本来会流入ETF的资金,某种意义上放缓了ETF在我国的前进步伐。

第三,ETF流动性强于对冲基金。投资对冲基金,资金通常至少要被锁定两年,而投资ETF,资金可随进随出。

当然,ETF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导向。日本央行就曾为ETF的发展推波助澜。ETF是日本央行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的重要手段。到今年4月,日本ETF所管理的资产总额达2110亿美元,其中半数由日本央行购入。

如果说日本央行是在为ETF栽柳,那英国监管当局则在为对冲基金插刺,使投资者逐渐远离了对冲基金。按英国金融行为局(FCA)的说法,积极管理的资产回报高于基准,但收费之后,回报低于基准回报60个基准点。尽管如此,资产管理公司仍然收取高额管理费。2009年至2015年,资产管理公司的平均利润为36%。

ETF当然也有软肋。首先是有人担心,ETF大行其道,有可能损害公司治理。证券公司为ETF做市,是靠套利赚钱,ETF也没有传统上的基金经理在打理资产,而不少普通投资者本来就不怎么关心其所投资的公司,这样一来,就会无人关心和过问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了。

事实上,ETF或被动投资与公司治理好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ETF全面兴起之前,各种主动管理的基金也并没有成功地对公司治理产生多少积极影响。比如,美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居高不下,各类积极管理的基金对此或漠不关心,或奈何不得。

可以说,公司治理只是ETF的肘腋之患,流动性才是心腹之患。但流动性与银行贷款有相同之处:晴天送伞,雨天收伞。ETF火爆发展期间,流动性只是偶然出现闪失。ETF由做市商提供流动性,本身就显示了ETF的固有风险:正是因为流动性不充分,或本来就没有流动性,所以需要券商做市。而借助做市商创造的流动性,有其天然的脆弱性。2015年8月24日,美国股市开盘后数分钟内,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下跌,随后又反弹。美国五分之一的ETF不得不暂停交易。2016年8月24日,在美国挂牌的ETF中,有五分之一被迫停止交易。几周后,证交会前副主席Luis Aguilar在华盛顿的一次公开讲演中发问:“我们应当考虑限制ETF的增长吗?”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