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 上证观察家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8月29日

查看其他日期

面对人工智能无须惶恐

2017-08-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任衡

每一次产业升级过后都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在导致部分人失业的同时也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岗位。选择符合时代潮流的专业和职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不会被时代淘汰,反而能享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

尽管在人脸识别等细分领域已经具备领先地位,但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建设还是远远落后于美国。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要建立集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产品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为一体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孵化中心,促进产融对接。

1997年深蓝(Deep Blue)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2016年,“阿尔法狗”(AlphaGo)战胜世界顶尖围棋棋手李世石,百度机器人小度在《最强大脑》战胜“人类最强大脑”的代表王峰,菜鸟网络全自动化仓储,谷歌无人驾驶,京东无人机配送……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认知,重建人机相互协作的关系。史无前例的自动驾驶正在重构我们头脑中的出行地图和人类生活图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在翻译、写作、绘画等人文和艺术领域进行大胆的尝试。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汹涌而来,它就在我们身边,几乎无处不在。

毁灭还是新生?

霍金曾在演讲中再三强调:“不要发展人工智能,这将导致人类的毁灭。”是霍金在危言耸听,还是人工智能真有这么可怕?其实,科技的进步一直都是以相互的毁灭作为驱动力。1945年人类在广岛引爆第一颗原子弹,到了第二年就研制出了第一台可以编程的电脑——ENIAC。这在当时可是划时代的惊人发明,居然有了一个可以自动编程的计算机。科学家对它的期望很高,期望有一天它可以比人脑还要聪明。

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提出“人工智能”这一名词。他们希望在这个领域研制出的电脑能和人类一样有创造力、想象力,可以和我们对话甚至改善我们的生活。但因为硬件和基础数据发展缓慢,人工智能一直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并且一度淡出我们的视线。然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的发展,人工智能又重新回归我们的生活。

电商平台总能把我们想要的排列在最前面;影像和语音辨识系统,让我们和电脑的互动变得更简单;无人驾驶汽车在很多公司都已经进入了测试阶段;硅谷的很多投资公司已经用人工智能取代了昂贵的分析师;甚至攸关性命的医疗诊断也让人工智能介入,为我们提供专业的建议。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硅谷有超过550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创业公司,从风险投资机构那里获得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谷歌、Facebook、亚马逊、微软这些公司在去年共完成了77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并购,而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完成了34个。

你还能领到下个月工资么?

根据一项研究标准,如果某项职业有66%以上的工作内容可由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完成,即被视作“可被取代的工作”。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近期表示,10年后将有90%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杞人忧天呢?其实,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机器与人类的“角逐”就没有停止过。但从过往的经验看,改变过后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出现。那么,这次的人工智能浪潮还会和以往一样么?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离职前曾表达了对科技进步造成工作岗位流失的担忧,同时他还引用了牛津大学的研究结果:在未来来10年内,美国有47%的工作职位会被高科技取代。麦肯锡在研究了800个工作类别、2000个工作职位之后,得出如下结论:现在的技术可以让45%的工作自动化;在60%的不同职业中,会有30%的工作被机器所取代。

当然,在这个悲观的氛围里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福布斯》杂志认为,10年之内会有90%的工作流失的说法实在是太夸张了,甚至牛津大学所预测的47%的职位会被取代也言过其实。他们预估,到2030年,美国劳动岗位最大可能流失40%。

前些天我和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他面带愁容地问我,他的学生再过几年也要进入职场,要怎样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专业才能保证他们有工作?学软件编程?我说不,现在人工智能设备已经在自己编写程序了,甚至比高级程序员写得还要好。那么,做记者写文章?美国的一家公司,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算法,瞬间就能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福布斯》杂志都是他们的客户。那学法律做律师总没问题了吧?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把所有的案例、法律条文矫正这些文书工作都做完了,现在的初级律师已经很难找到工作了。那学医呢?IBM的智能机器人对“华生”癌症的识别率已经远超人类,达芬奇手术刀更是仅用2分半钟就完成了以往2个小时的脑部手术,5年以后三分之一的手术将由机器人操刀。

那什么工作不会被取代呢?越是和人直接打交道的工作越不会被代替。比如基础教育系统里的老师和管理者,还有健康医疗里的医护人员。他们往往需要人在现场透过眼神交流和肢体互动来传递和感受人性的温暖,他们被取代的可能性很低。其实,每一次产业升级过后都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也无须惶恐,人工智能在导致部分人失业的同时也会创造很多新的就业岗位,选择符合时代潮流的专业和职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不会被时代淘汰,反而能享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

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

人工智能自1956年首次提出,迄今已有60年的历史。中国的人工智能起步于1987年,到现在只有30年时间。但得益于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早在2012年中国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利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都已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201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大概为135亿元。预计到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3.3亿元。

中国语音识别企业科大讯飞,影像识别公司海康威视等都已成为行业的领军品牌。在消费互联网领域,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从商品推荐到物流配送都已经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将其运营版图扩展至全球。百度在人脸识别领域的成绩获得世界认可,在人脸识别技术两个最为权威的国际评测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佳绩。腾讯则推出了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一分钟内就可以将重要资讯和解读呈现到用户眼前。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在这个良性循环里,中国目前已培养了大量人才、市场份额以及能够调动的数据。李开复此前也表示,人工智能将是中国引领全球发展的最好机会。

尽管在人脸识别等细分领域已经具备领先地位,但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建设还是远远落后于美国,人工智能在各个环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共赢机制。在高端人才的储备上,中国只有不到25%的人工智能从业者拥有超过10年的行业经验,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为50%。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目前仍以单打独斗为主,缺乏协同,产品间的互联互通和上下游的互动缺乏有效协调,无法形成发展合力。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要建立集技术研发、示范应用、产品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为一体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孵化中心,促进产融对接。而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就是为了提升人工智能的集群式创新能力。去年至今,政府频繁出台相关规划方案,要求培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打造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作者系工信部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