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版 信息披露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0月24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上接70版)

2017-10-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70版)

11、浙江齐聚科技有限公司

(二)参股公司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主要参股公司情况如下:

公司重要的参股公司的具体情况如下:

1、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天津橙子映像传媒有限公司

3、大连天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4、天津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四、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

(一)发行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

公司控股股东为光线控股,实际控制人为王长田。截至2017年6月30日,光线控股持有发行人股份1,292,661,896股,占发行人股份总数的44.06%。王长田先生持有光线控股95%股权,为光线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因此认定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二)公司控股股东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控股股东光线控股除持有光线传媒44.06%股权外,其他对外投资情况如下表所示: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光线控股持有的发行人1,292,661,896股股份中有733,330,300股股份被质押,占公司总股本的25.00%。

光线控股最近一年主要财务数据如下:单位:元

光线控股的主营业务为股权投资,主要资产为持有的发行人44.06%的股份。

(三)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

王长田先生持有光线控股95%股权,为光线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因此认定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实际控制人简况如下:

王长田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5年4月26日出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学历。公司于2000年成立以来,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并任天津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光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浙江齐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任湖南魅丽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明星影业(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市英威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当虹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易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华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菁证券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Coveredge (Cayman) Inc.的董事,任北京先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明星(上海)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和上海光线电影制作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任新余琦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任淘米控股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

(四)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控制关系图

截至目前,公司与光线控股之间的股权控制关系如下:

五、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截至本募集说明书签署之日,公司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基本情况如下:

(二)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简历

截至本募集说明书签署之日,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简历如下:

1、董事会成员简历

王长田先生,本公司董事、总经理,简历参见本节“四、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三)实际控制人基本情况”的有关内容。

李晓萍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4年出生,毕业于宁夏大学物理系,本科学历。2000年加入公司,现任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并任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明星影业(上海)有限公司、天津橙子映像传媒有限公司、大连天神娱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多米在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神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任霍尔果斯光威影业有限公司、霍尔果斯光印影业有限公司和山南光启影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及总经理,任北京灵力影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及经理,任山南光线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德来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3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学历。2000年加入公司,现任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并任上海视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齐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任上海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的监事,任北京英事达形象包装顾问有限公司和北京光线音乐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及总经理。

邵晓锋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6年出生,本科学历。2005年加入阿里巴巴,历任阿里集团安全部负责人、淘宝网副总裁、中国事业部总经理、阿里巴巴集团首席风险官;现任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阿里巴巴集团秘书长,负责协调发展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同时任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董事长负责阿里巴巴影业整体战略及规划,任光线传媒董事。

侯俊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汉族,1981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加入公司前任方正集团IT事业部法务经理,2010年5月加入公司,曾任公司职工代表监事兼法务总监,现任董事会秘书、投资总经理、法务总监。并任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齐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赛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山南光线影业有限公司、杭州热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华菁证券有限公司的监事,任北京爱秀爱拍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

陈少峰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社会学所博士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光线传媒独立董事。

王雪春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5年出生,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学士和大连管理干部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士。任北京博华百校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北京人文大学董事,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监事并任光线传媒独立董事。

龚磊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67年出生,中国社科院企业管理研究生,清华大学EMBA,高级经济师。曾任中国轻骑集团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广告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轻骑报总编。现为经报证券日报投资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任光线传媒独立董事。

2、监事会成员简历

袁若苇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0年出生,1992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系。2000年加入公司,现任公司监事会主席兼审计部经理。

张航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8年出生,毕业于河北大学,获新闻系学士学位。2005年加入公司,现任公司非职工代表监事兼电视节目事业部经理。并任霍尔果斯青春光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霍尔果斯大象映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任霍尔果斯青春光线影业的监事,任霍尔果斯光威影业有限公司、霍尔果斯战火影业有限公司和山南光启影视有限公司的董事。

王鑫先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汉族,1980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大专学历。加入公司前任济南电视台编导、记者,2006年8月加入公司,历任导演、艺人关系经理、人力主管,现任公司职工代表监事兼人力资源总监。

3、高级管理人员简历

王长田先生,本公司董事、总经理,简历参见本节“(二)现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简历/1、董事会成员简历”的有关内容。

李晓萍女士,本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简历参见本节“(二)现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简历/1、董事会成员简历”的有关内容。

李德来先生,本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简历参见本节“(二)现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简历/1、董事会成员简历”的有关内容。

王牮女士,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1971年出生,毕业于大连经济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系,2000年加入公司,现任公司财务总监。

侯俊先生,本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简历参见本节“(二)现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简历/1、董事会成员简历”的有关内容。

(三)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兼职情况

现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兼职情况如下:

(四)持有发行人股权及债券情况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现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直接持有公司股权情况如下:

王长田未直接持有本公司股份,王长田持有光线控股95%股权,光线控股持有光线传媒44.06%股份。

王牮除直接持有本公司股份外,另通过持有光线控股5%股权间接持有本公司股份。

六、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一)公司主营业务基本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栏目制作与广告、电影、电视剧的投资及发行业务以及动漫游戏产品的制作及发行等,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包括电视栏目、影视剧、动漫、游戏等在内的综合型传媒娱乐内容集团,覆盖地面电视台、省级卫视、央视等电视渠道、移动电视等户外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渠道以及电影院线下渠道。

电影方面,公司投资发行了《爸爸去哪儿》、《同桌的你》、《分手大师》、《亲爱的》、《匆匆那年》、《四大名捕大结局》、《钟馗伏魔之雪妖魔灵》、《冲上云霄》、《左耳》、《横冲直撞好莱坞》、《港囧》、《寻龙诀》、《恶棍天使》、《果宝特攻之水果大逃亡》、《美人鱼》、《奔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大鱼海棠》、《火锅英雄》、《谁的青春不迷茫》、《我叫哀木涕之山口山战记》、《捉迷藏》、《大闹天竺》、《嫌疑人X的献身》等数十部电影,票房金额位居国内电影集团的领先地位。

电视剧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投资发行了《新闺蜜时代》、《古剑奇谭》、《月供》、《少年四大名捕》、《我的宝贝》、《少年神探狄仁杰》、《盗墓笔记》、《诛仙青云志》、《识汝不识丁》、《嘿,孩子》、《左耳》、《青云志2》、《嘿,孩子》等多部电视剧及网络剧。

动漫游戏方面,报告期内新增纳入合并范围的杭州热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移动网络游戏的研发及发行;合资成立了北京漫言星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注于漫画创作及漫画家经纪业务;并投资了吉林省凝羽动画有限公司、北京中传合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青空绘彩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拥有优质动漫IP的公司。

栏目制作及广告与演艺活动方面,2013-2014年,公司制作了包括《音乐风云榜》、《娱乐现场》、《最佳现场》等老牌节目,同时加强了与央视的节目合作,制作的《超级减肥王》、《中国正在听》、《少年中国强》、《梦想星搭档第二季》、《是真的吗》都在央视播出,以及《国剧盛典》、《音乐风云榜颁奖盛典》等大型演艺活动,同时《中国娱乐报道》、《音乐风云榜》等节目继续在地面电视台播出;新媒体内容方面,制作了新媒体CNTV播出的《超级世界杯》。2015年起,公司进行了业务调整,减少了电视节目制作,仅制作了《音乐风云榜》、《梦想星搭档》、《网络春晚》、《音乐风云榜颁奖盛典》、《国剧盛典》等节目。演艺活动方面,制作完成了舞台剧《左耳》和《果宝特攻》,并已开始公演。2016年,公司仍在制作的节目仅有一部《音乐风云榜》。

2016年,公司合并了浙江齐聚科技有限公司的收入,新增了视频直播收入,拓宽了公司业务模式。

(二)业务许可资格或资质的情况

发行人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电影、电视剧等业务,从事上述业务的许可资格及资质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公司营业收入构成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按业务类别构成情况如下:

单位:万元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电影业务。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6月,电影及衍生品业务实现收入分别为64,668.21万元、131,073.19万元、123,057.35万元和72,420.06万元,占比分别为53.09%、86.05%、71.29%和70.36%。

(四)公司所处行业基本情况

1、电影行业

(1)行业监管体系

①行业主管部门

A、中宣部

中宣部是中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方面的综合职能部门,对电影及电视行业的管理体现在宏观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负责指导全国理论研究、学习与宣传工作;负责引导社会舆论;负责从宏观上指导精神产品的生产;负责规划、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改进群众思想教育工作;负责提出并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法规,按照党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协调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B、国家广电总局

国家广电总局为电影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管理职能由国家广电总局下设的电影管理局负责,其主要职能为:拟定电影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管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工作;指导并平衡电影题材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组织审查各类影片,发放或吊销影片摄制、公映许可证;承办有关审批电影制片单位和跨地区发行、放映单位的建立与撤销的工作;负责电影技术管理;管理对外合作制片、输入输出影片等国际合作与交流事项;指导电影专项资金的收缴和管理。

国家广电总局在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即地方广播电视局负责所在地文化广播影视事业的行业管理,并履行国家广电总局赋予的行政审批权等。

②行业法规政策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为基础,涵盖行业资质管理、行业业务标准审查、行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目前对本公司电影业务的开展较为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下:

③行业监管政策

A、电影制作资格准入许可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国家对从事电影摄制业务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电影摄制业务。国家广电总局负责对电影制作资格准入履行行政许可审批。

B、电影摄制行政许可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和《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依法设立的电影公司从事具体的影片拍摄工作必须经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并获得《摄制电影许可证》许可。

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电影许可证分为《摄制电影许可证》(俗称“甲证”)和《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俗称“乙证”)。已经以乙证的形式投资拍摄了两部以上电影片的电影公司,可以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甲证。

对于持有甲证的电影公司,其拍摄每部影片之前需要向省级广电局进行备案审核,然后由省级广电局报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甲证需要接受国家广电总局的隔年检验。未持有甲证的电影公司,在每次拍摄影片之前都必须申请取得所拍摄影片的乙证,在取得乙证后即享有影片的一次性出品权。乙证实行一片一报制度,在影片公映后自动作废,以后拍摄新的影片须重新履行许可审批程序。

境内电影公司与境外电影公司在中国境内外合作摄制电影,必须取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证》也实行一片一报制度,在影片取得公映许可证后自动作废。

C、电影内容审查许可

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和《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管理规定》,影片拍摄完成后必须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查通过并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之后方可发行、放映、进口及出口,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具体负责许可审查。

国产影片(含中外合拍)经审查合格的,颁发《电影片公映许可证》。通过进口方式公映的电影,包括参展境内电影展、电影节的境外影片等,进口前应当报送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审查的程序与国产影片的审查程序基本相同。

电影企业出口其摄制的电影,包括到境外参加电影展、电影节等,出口前均须报送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机构的审查,审查的程序与国内发行、放映影片的审查程序基本相同。经审查通过后获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参展者持《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及出口批准文件到海关办理电影出口手续。

D、电影发行和放映的行政许可

电影摄制完成并通过内容审查后,就进入了发行和放映阶段。电影发行业务由电影发行公司和院线公司经营,电影放映业务由院线公司和电影放映公司(即影院)经营。从事电影发行及放映业务均需要取得国家广电总局的准入资格行政许可。

按照目前的监管政策,电影发行公司必须且只能与各院线公司就影片的放映业务达成合作,然后由各院线公司负责对其所属的影院就影片放映做出统一安排及管理,电影发行公司不能直接与影院就电影放映签署合作协议,院线公司是电影发行公司与影院之间的桥梁。

根据《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受电影出品单位委托代理发行过两部及以上影片的境内公司(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可以申请设立专营国产影片发行业务的电影发行公司,在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批通过后方可取得专营国产影片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国家广电总局对其颁发的《电影发行经营许可证》实行隔年检验制度。另外,国家允许香港和澳门的投资者在内地试点设立发行国产影片的独资公司。

在电影放映业务方面,在影院完成投资建设后,即可向电影行政部门申领《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并开始经营,《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

根据《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影院公司的设立,需首先履行省级商务行政部门的审批,通过后报国家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备案审批。经批准允许设立的,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并凭此办理公司注册登记手续。在影院完成建设、改造且验收合格后,可向省级广电局申领《电影放映经营许可证》,然后方可从事电影放映业务。除香港、澳门特区投资者可以独资形式新建、改建影院外,其他地区境外投资者在合资合作影院公司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9%。

我国的电影行业过去一直属于国家管制行业,近些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监管环境的日趋宽松,包括光线影业在内的民营电影企业正逐步发展壮大为国内电影行业的重要力量,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电影业的竞争格局,也推动着整个电影行业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影片的总体数量分布呈现平均话的市场格局,影片市场价值分布则呈现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2)电影行业上下游分析

①上游行业分析

电影行业所发生的采购主要是各类专业人员所提供的劳务,包括剧本创作服务、导演服务、演员演艺服务及摄影、美工及其他配套专业服务。

剧本创作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远未形成产业规模。目前剧本创作从业者以作家为主,不少导演也能提供剧本创作服务。由于我国电影市场资金较为缺乏,因此能够获得投资并被拍摄为影片的剧本很少,因此电影公司资金实力的增强和电影产量的增加将使更多的优秀剧本有机会展现在观众面前,对剧本创作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属于电影行业的稀缺资源,有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参与影片的摄制工作,往往能够显著提升电影的整体质量、市场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

电影业所需的摄影、美工及其他配套专业服务大多为以个人或团队形式组成的专业人员队伍所提供,其组织形式各异,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尚未形成产业规模。

目前的电影业是以制片人、知名导演和知名演员为核心运作的,剧本创作者和摄影、美工等配套专业服务提供者在电影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尚不足以对电影业务经营构成显著影响。同时,公司通过近年来的积累,与知名制片人和导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由之前的参与投资和发行,逐步开始介入电影的制作,实现电影的投资、制作、发行一体化。通过投资、制作带动发行,能够在获取代理发行费的同时,获取投资收益,增强了赢利能力和财务的稳健性。

②下游行业分析

电影业的下游行业即为影院业(含院线),影院作为电影业最为重要的发行渠道,是电影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影院业与电影制作业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质量的电影会为影院带来更多的观众和更高的票房收入,从而推动了高档次影院的改建和新建;影院业的发展会拓宽和改善影片发行渠道,更好的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从而增加电影的票房收入,促使影片投资制作方继续加大影片投入,出品高质量电影。

电影发行商是链接电影制作方和下游电影院线的桥梁,其宣传推广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票房的高低。少数大公司投资制作的电影一般自主发行,其他中小制作的电影一般由专业的发行商代理发行。发行商需要通过精细化、专业化的发行工作提升影片的商业价值。

(3)电影行业的发展现状

电影行业,随着银幕数量的增加和观众电影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国内电影票房将持续快速攀升。从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到2014年的《心花路放》,到2015年的《捉妖记》,到2016年的《美人鱼》,再到2017年的《战狼2》,国产片票房记录每年都被刷新,国内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市场潜力巨大。

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自2002年中国实行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我国电影票房连续十年实现大增长,从2003年的约9亿元增长到2015年440.69亿元的规模,增幅近50倍,远高于世界电影票房6%的年度增幅。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5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产值在全球仅次于年产111亿美元的北美地区。根据广电总局统计数据,2014-2016年全国票房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4.2%。2016年全国总票房达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较2015年增速放缓;2017年上半年票房272.07亿,同比增长9.6%。

近年来全国票房收入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广电总局统计、互联网

同时,大制作和中小制作的国产影片票房均快速上升,连年的高速发展显现出中国电影发展的生机活力与广阔前景。2014年、2015年及2016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分别为161.55亿元、271.36亿元和266.63亿元,分别占当年总票房收入的54.51%、61.58%和58.33%,保持着相对进口影片的份额优势,掌握市场主动权。

近几年中国城市主流影院平均观影人次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互联网

观影人次大幅增加。由于国产电影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影院数量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电影观众选择在影院观影。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近几年我国观影人次从2009年的2.04亿人次增长至2016年的13.72亿人,复合增长率为31.3%。可见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开始逐步增加,消费者的观影习惯正在稳步形成。

代表影片播出渠道的影城数量和银幕数量规模持续扩大。据艺恩数据,2012年至2016年,我国影城数量由3,680家增长到7,908家,复合增长率为21.07%;银幕数由13,118块增长到41,112块,复合增长率为33.05%,其中2016年新增银幕9,182块,平均每日新增约25块。中国成为银幕总数和数字银幕总数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国,数字化放映覆盖率高达99%,位居全球第一。

综上所述,国内电影市场依旧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并且近期如《战狼2》这样的爆款案例说明了市场对头部优质产品的集中关注和巨大需求,市场对业内优质公司的潜在需求预期可观。

(4)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①国产片的影片票房均快速增长,电影发行进入精细化运作阶段。

随着观众观影习惯的养成,对国产片的认可度提升,国产影片票房将进一步上升。2003年以来,大投入、大制作,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商业化运作水平较高的国产影片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些高质量国产影片的出现,大幅度提升了国产影片的整体水平,激发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观看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进口大片对国内电影市场的冲击。国产大片已成为国产电影的中流砥柱和主导力量。

中小成本制作的影片票房也取得不俗的成绩,通过发行商的精细化、有针对性的市场推广和广告宣传,中小成本电影的票房也持续上升。专业发行商的整合营销成为商业影片宣传推广中的亮点,宣传发行能力成为中小成本影片票房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生活水平提高和文化消费升级及新技术升级导致市场逐步扩大。

我国国民经济仍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稳步的增长,从而带来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日益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会释放出巨大的文化产品购买欲望和消费能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业获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的市场机会。专业电影频道的开播及增加,使电影版权收入能够有新的增长点;数字影院的出现和增多将促进电影放映环节的产业技术飞跃和市场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③IP改编成为趋势

互联网对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电影产品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对互联网提供的创意知识产权(IP)的改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事件、网络热点纷纷进入电影领域,IP所具有的文本基础、用户规模、粉丝情感,成为一种可预期价值,被电影投资制作方所认可。

从某种程度上说,2015年是中国IP电影元年。根据李京蔚《2015年总票房440亿》、《深圳晚报》,各类IP改变的电影达到了36部,总票房为85.87亿元,占2015年全年国产电影票房的19.5%。例如,网络文学改变的电影《寻龙诀》、《左耳》等;网剧衍生的《万万没想到》、《煎饼侠》;漫画衍生的《滚蛋吧!肿瘤君》;话剧衍生的《夏洛特烦恼》;综艺节目衍生的《奔跑吧兄弟》;网络游戏衍生的《洛克王国4:出发!巨人谷》;电视剧衍生的《咱们结婚吧》;歌曲衍生的《栀子花开2015》等。虽然IP改编的电影艺术品质和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但IP的市场价值却得到了证明。

IP积累了广泛的粉丝基础,同时,网络IP的大数据也加强了电影投资制片方的预判性信心。从某种程度上说,IP也是用户对文本的情感众筹,为电影奠定了坚实的观众基础。在缺乏美国式的《变形金刚》、《蜘蛛侠》等系列品牌的情况下,IP改编几乎是中国电影寻求品牌化、互文性的唯一的选择。

④盗版及国际市场构成国内电影行业的两大主要不利因素

盗版对于我国电影市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国家和影视企业一起在打击盗版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目前盗版现象依旧十分猖獗。这直接导致电影作品的音像市场逐步萎缩,音像版权收入占电影业务收入的比重很低。

由于我国电影产业商业化发展的起步远晚于国际发达国家,因此在资金实力、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市场规模等多方面均与国际知名电影公司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资金实力差距甚远。美国六大电影公司的电影业务年收入都是数十亿美元的规模,而我国电影业的龙头企业年电影业务收入还仅处于几亿人民币的水平而已。国外影业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人才优势,遵循“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模式,每年都能推出数十部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我国电影市场虽然近些年陆续出现了投资近亿元的电影,但受限于资金实力,这类大制作电影年产量低,暂时无法形成与进口大片相抗衡的数量规模。

2、电视节目行业

(1)电视节目行业监管体系

①行业主管部门

A、中宣部

中宣部是中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方面的综合职能部门,对电视行业的管理体现在宏观管理方面,主要包括:负责指导全国理论研究、学习与宣传工作;负责引导社会舆论;负责从宏观上指导精神产品的生产;负责规划、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改进群众思想教育工作;负责提出并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法规,按照党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协调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B、国家广电总局

国家广电总局为电视行业主管部门,具体管理职能由国家广电总局下设的传媒机构管理司负责,其主要职能为:参与制定广播电视事业、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拟订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及频率频道(含付费广播电视频道)、节目制作经营机构、信息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含IPTV、互联网视听节目、手机视听节目)、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业务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县级以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设立、调整、撤销及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的设立、调整、撤销等审批。负责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电视剧制作机构的建立和撤销等审批,发放和吊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等。

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的管理工作。

C、文化部

文化部负责对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进行行业监管,指导对从事演艺活动民办机构的监管工作。在举办演出活动的资质审批方面,文化部和各级文化局是主管部门。境内演出经纪机构需经当地省级文化局批准,台湾及海外艺人参与的演出需经文化部批准。

②行业法规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播电视行业的监管体制正在由单一计划经济的监管体制,逐步转向适应市场经济的监管体制。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为基础,涵盖行业资质管理、行业业务标准审查、行业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目前对本公司电视节目业务的开展较为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下:

③行业监管政策

A、电视节目制作资格准入许可

根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国家对从事电视制作经营业务实行许可制度。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或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应当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务。国家广电总局负责对电视节目制作资格准入履行行政许可审批。国家鼓励境内社会组织、企事业机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或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

B、内容审查和监管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管理的通知》,各省级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制作机构制作和发行节目内容的审查。各级播出机构对非本台制作的节目、栏目内容和来源进行审查把关。

(2)电视节目行业上下游分析

(1)上游行业分析

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的采购主要为专业的拍摄、制作设备和各类专业人员所提供的劳务,包括节目策划创作、编导工作、录播服务、美工及其他配套专业服务。

节目策划工作:优秀的节目策划人员和节目模式属于电视节目行业的稀缺资源,有优秀的节目策划人员和新颖的节目模式,往往能够显著提升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收视率。

录播人员、编导人员、美工及其他配套专业服务人员可以为各种节目类型提供服务,其专业化程度一般较高,可以实现节目制作的工业化运营和规模效应。

目前,节目制作开始逐步向数字化制作过渡,数字化采编设备能够提高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播放效果,扩大节目的应用范围,为电视节目带来更广泛的增值业务机会。

(2)下游行业关联性及其影响

电视节目业务的下游是电视台等播出渠道和广告客户。

① 电视台等播出渠道

电视台等播出渠道包括:电视频道和以付费数字电视、网络电视(IPTV)、网络视频、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目前,电视作为覆盖面最广的媒体,依然是广告营销的主要渠道,电视台目前也是节目最重要的发行渠道。在我国,电视台(或频道)受到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监管机构的严格管理,其设立需由国家广电总局审核批准。

电视节目与电视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会给电视台带来更高的收视率,而收视率是广告客户选择媒体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因此,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可以促进频道广告价值的提升,电视台可以通过广告时段的影响力提升获取更高的收入;同时,电视台收视率和影响力的提升会促使其购买更多、更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从而增加电视节目的市场需求。

数字付费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最近几年快速发展,为传媒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也为内容供应商提供了更多的播出渠道。新传播渠道的迅速扩张将使高质量的媒体内容变得更为稀缺。目前新媒体尚处于起步状态,其内容生产、市场推广、赢利模式等尚不完善,盗版等原因使得内容供应商在新媒体发展中分得的利益较低。

总体来看,随着电视等传统媒体竞争的加剧以及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内容播出渠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广电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如何向不断分化的消费群体提供充足的、多样化的节目内容。内容对于播出渠道越来越重要,同时,播出渠道对于内容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② 广告客户

由于我国目前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节目制作机构一般通过直接销售电视节目或用电视节目换取广告经营时段的方式实现收入,后者居主要地位。在此情况下,广大的电视广告主和电视广告代理商也就成为了节目制作机构的主要客户。节目制作商一般独立或者通过广告代理商向企业客户营销贴片广告、植入式广告和节目冠名权等。

(3)电视节目行业现状

①电视节目总体产量保持增长趋势,供需缺口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转型进程的推进,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电视剧、综艺节目为代表的视频内容制作行业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具备专业能力的制作机构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扩大制作总量,行业外具备实力的资本纷纷进入视频内容的制作环节,使得视频节目的制作能力和产量总体保持增长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2015年间,我国电视节目(扣除电视剧)的产量保持在240万小时以上,复合增长率为3.26%,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近年全国电视节目(扣除电视剧)制作总量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尽管电视节目(扣除电视剧)制作量保持上升趋势,但我国电视节目(扣除电视剧)的供给仍然无法满足电视台的播出需要。2015年,全国电视节目(扣除电视剧)制作总量339.96万小时,全年电视节目(扣除电视剧)播出时长1,017.48 万小时,播出量为制作量的2.99倍,电视节目(扣除电视剧)仍处於相对缺乏的状况。

②广电媒体广告收入持续增长,广电对优质视频内容的需求增大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2010年-2016年,全国电视广告总收入由797亿元增长到2,80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23.4%,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且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作为广电媒体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告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其对于优质内容的采购能力也不断提升。

近年全国电视广告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广电媒体播出内容主要分为新闻资讯节目、电视剧和综艺、专题等其他电视节目,且该三类视频节目的播出比例基本保持稳定。根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2013年,新闻资讯节目的播出时间占全国节目播出总时长的比例13.79%,电视剧播出时间占比为43.18%,其他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占比为43.03%,除新闻以外的电视节目播出比重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电视媒体运营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精品电视剧、品牌节目越来越成为主流广电媒体提升影响力、实现广告收入的主要载体。

2011年底,广电总局出台了《〈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全国各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时,每集电视剧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更使得电视广告向模式新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品牌电视节目集中,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和《快乐大本营》分别以每秒7.47万元、6.47万元和4.73万元的广告价格位列2014年卫视广告招标会单条广告价格排行榜前三名,《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广告招标总收益超过13亿元,爸爸去哪儿冠名费高达3.12亿元,分别创下新高。

2013年,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增速放缓的影响和新媒体快速增长的冲击,广电媒体广告总收入增速有所放缓,竞争环境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广电媒体对于优质视频内容的购买需求。

③电视收视格局已基本确立

2015年,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98.77%,是中国覆盖最广泛、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经过电视媒体的多年发展,电视频道目前主要包含中央级、省级上星、省级地面、市(县)级和其他频道等五级,总体来看,基本形成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地面频道三足鼎立的格局。

数据来源:《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④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对优质视频节目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视频网站、移动互联网视频APP为代表的视频播出平台的整体影响力不断增强,受众规模快速提升,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根据艾瑞咨询《2011至2012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及《2014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年度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视频用户规模从2007年的约1亿人增长至2013年的4.64亿人,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9.1%。中国在线视频行业的规模也从2010年的31.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35.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3.0%。

在视频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国内主要视频新媒体公司积极进行资本运作,2010年以来乐视网、优酷网、土豆网等纷纷实现上市融资,爱奇艺、PPS、PPTV等则相继被上市公司并购,资金实力的增强使得网络视频行业对于优质视频内容的购买力大幅提升。随着用户规模趋于饱和,主流视频新媒体通过快速获取优质的视频内容来提升竞争力,以提升用户粘度和用户体验。以国内上市公司乐视网为例,2011年—2013年视频节目的成本支出分别为79,781.03万元、115,137.31万元和127,598.17万元,视频内容的采购金额居于高位。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用户使用媒介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视频网站、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播放平台开拓了电视剧的增量需求。视频网站逐渐向精品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积极开展融合探索,与电视台、移动社交媒体等积极联动实现内容创新,在此背景下定制化的视频内容纷纷成为视频网站的选择,具备丰富视频制作经验和新媒体思维的视频机构出品的精品视频节目受到新媒体渠道追捧。

(4)电视节目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①随着制播分离的进一步深化,内容制作机构有巨大发展空间。

②制作和发行单个栏目的零售模式将逐步向专业化、多元化的制作和发行模式转变。

③节目发行、营销能力与制作能力并重,整合营销价值凸显。通过多媒介、多类型节目和广告形式实现较广覆盖面和较高到达率的整合营销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告客户的青睐。

④行业“马太效应”凸显,节目制作行业存在整合空间。

⑤地面电视台将逐步走向联合,实现地面频道的网络化运营。

⑥二三线城市的地面电视台将依然是企业的主要广告投放渠道。

⑦节目播出渠道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依托向付费数字电视、网络电视(IPTV)、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互联网等新媒体拓展。

⑧三网融合将使得播出渠道更加多样化,传媒内容资源的价值将得到提升。播出平台的逐步放开将给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公司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

3、电视剧行业

(1)电视剧行业监管体系

电视剧行业和电影行业同属影视剧行业,其行业监管体系相同,详见电影行业的监管体系。

电视剧行业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如下表所示:

电视剧行业涉及的主要相关政策如下表所示:

(2)电视剧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前景

①市场总体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08-2015年度,电视剧新增供给量保持平稳,新增供给量均维持400-500部、14,500-16,000集的水平。2012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的涌入,电视剧行业整体呈现过热行情,电视剧的制作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当年新增电视剧506部,17,703集,电视剧集数创出历年的新高。

2015年我国共有395部,16,540集电视剧取得发行许可证,与之相对应,有限的电视、视频网站等主流播出渠道无法将电视剧全部消化,部分电视剧取得发行许可后会由于各种原因在较长的时间都无法实现销售。

近年来,各电视台电视剧总体播出时间呈现持续上涨趋势,播出比重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十一五”时期广播电视发展状况和2013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各电视台2012年影视剧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735.95万小时,比2005年的559.90万小时增加176.05万小时,增幅31.44%。同时,影视剧类电视节目播出比重近年均稳定在40%以上,说明电视剧播出在各大电视台的播出结构中的占据重要地位。电视台播出容量饱和,但对电视剧需求仍然稳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告量的增大、电视频道增多、电视剧新媒体播出平台增加等诸多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各媒体渠道对电视剧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仍将继续延续下去。

②精品剧供不应求

在电视剧行业发行渠道日益丰富、产业链越来越倾向于“内容为王”的发展背景下,剧本通常是决定整部电视剧成败的关键因素。一部精品电视剧的出品,需要同时具备优质剧本、优秀导演制片人的主创团队、知名演员多种因素。但优质剧本的诞生,往往需要编剧长时间的精心创作及持续的经验积累,不同于普通商品一样呈现规模式扩张。优秀剧本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其产出的有限性,同时优秀导演、演员等核心主创人员均为行业稀缺资源,供给相对有限,共同制约了精品剧难以同总体产量一样快速增长。

虽然电视剧行业总体产量供给过剩,但高质量的精品电视剧仍然非常稀缺,受到各播出平台的强烈争夺。目前电视剧在央视、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排名中占据了重要地位,CSM媒介研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电视剧占电视节目收视比重为30%,占据了电视台最大的收视比重,也是直接贡献广告收入、拉动收视率和提升频道品牌的重要手段。

在一剧两星政策下,各电视台将更加依赖具备优质内容提供能力的制作公司,行业龙头的优质精品电视剧议价空间将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行业领先者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提高,益于相对成熟的成本控制能力,毛利率有望逐渐恢复,并将进一步拉大与中小公司之间的差距。

③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且分布不均

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和电视频道的增多,电视台之间的竞争逐步加剧,并且,随着新媒体渠道的快速发展,电视台面临收视资源分流的竞争压力,因此,电视台尤其是实力雄厚的省级卫视为争夺收视资源,不断增加对受广大观众喜欢的电视剧的采购;同时,电视台广告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为电视台采购经费的增加提供了基本保障。受上述因素推动,2008-2013年度国产电视剧交易规模呈逐年增加态势,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统计,2015年,国产电视剧交易额首次突破150亿元。。

新媒体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为电视剧市场的需求增长带来了重要的增量空间。目前我国新媒体市场主要由网络视频市场、IP电视市场及手机等移动电视市场组成,其中网络视频市场是近年来电视剧交易最频繁、需求最大的新媒体市场,并预计将保持持续增长。

④网络视频网站的发展为优质电视剧带来可观的增量需求

新媒体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为电视剧市场的需求增长带来了重要的增量空间。目前我国新媒体市场主要由网络视频市场、IP电视市场及手机等移动电视市场组成,其中网络视频市场是近年来电视剧交易最频繁、需求最大的新媒体市场,并预计将保持持续增长。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5.0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73.2%。与2014年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增长7,093万人,增长率为6.5%。

目前,随着视频网站纷纷上市融资,购买力增强,网站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正版稀缺内容能够为视频网络带来流量、点击率和用户,是各个视频网站争夺的重要资源。因此,视频网站所创造的电视剧增量需求主要为优质电视剧的需求。

(3)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来自电视台的电视播映权收入和来自网络视频服务企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收入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出了多项政策,为电视剧行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和宽松的环境。预计未来,电视剧行业的市场空间将保持一个增长的局面。

①电视台广告收入增长奠定了电视剧市场长期发展的基础

由于我国电视台具备收视人口基数大,广告辐射范围广的特点,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中消费占比的持续提升,电视台广告收入有望保持增长,这将增强电视台对电视剧播映权的购买能力,为电视剧行业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

②电视台对优质电视剧需求不断攀升,将推动电视剧市场持续扩容

目前,我国电视剧交易额占电视台电视剧广告收入的比例较低,电视台仍有财务能力承担更高的电视剧采购价格。通过增加优质电视剧采购支出,主要卫视可以谋求更大的收视市场份额,有效增加广告收入。虽然我国电视剧销售单价近年来快速上升,但与美国、韩国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各个电视台之间,以及电视台与新媒体之间对于优质电视剧的争夺加剧,未来优质电视剧的价格有望提高。

③网络剧异军突起,成为电视剧行业新的发展方向

网络剧可简单分为两类:网络自制剧和台网联播剧。狭义的网络剧只指自制剧,通常由在线视频网站独家定制,仅在其自身互联网平台上播放,内容端和渠道端都受互联网影响,如《废柴兄弟》、《万万没想到》和《极品模王》等;广义的网络剧还包括台网联播剧,通常由传统影视剧制作机构出品,并改编自网络文学IP,在电视台和互联网平台两端联动播放,渠道端受互联网营销程度较网络自制剧较小,如《琅琊榜》、《花千骨》。网剧市场目前呈群雄逐鹿的态势,视频网站、独立制作公司、传统影视剧公司、传统广电均有布局。

近年来,网络自制剧产量爆发性增长,台网联播大剧占据电视屏收视前列。根据骨朵传媒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网共计上线网络自制剧166部,达2014年全年的81%;在电视台端,台网联播大剧的收视率成为2015年上半年收视率低迷的市场中的亮点。2015年上半年仅15部电视剧收视破1,同比减少40%。但是,2015年电视剧收率排行前20中40%是网络剧,2014年这一数据为30%。2010-2013年,根据网络文学IP改编的网络剧在台网两端都取得亮眼成绩,以段子剧为代表的网络自制剧开始暂露头角。

⑤新技术、高科技的运用推动影视业的发展

⑥海外市场拓展是电视剧行业未来一大机遇

⑦产业整合升级,“文化+科技+资本”模式将成为传媒行业新的业态

2015年行业整合升级趋势持续,市场集中度继续提升。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和互联网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行业必将诞生新型传媒巨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所依赖的技术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革,从云、管、端的角度,即内容生产和存储的云化、传输渠道的互联网化、终端的职能化和多屏化。大数据、可穿戴设备、跨屏、4G等技术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在该等技术变革的驱动下,IPTV、OTTTV、微信自媒体等新的传媒渠道不断出现,将成为传媒资本追逐的热点,“文化+科技+资本”模式将成为行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业态。

4、游戏行业

(1)游戏行业监管体系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是我国游戏行业合法主管协会,隶属于工信部,业务上接受工信部、文化部等业务有关的主管部门领导,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配合、协助政府的游戏产业主管部门对我国从事游戏产品(包含各种类型的游戏机硬件产品和各种类型的游戏软件产品)开发、生产、运营、服务、传播、管理、培训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协调和管理,是全国性的行业组织。

中国出版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是目前中国游戏领域规模最大的自律组织,每年游戏产业年会的主要组织者,其倡导的游戏健康忠告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

目前中国网络游戏相关管理体制较为完善,网络游戏正在上述监督管理体制下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我国网络游戏行业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规定。上述法律法规及规章,对经营网络游戏的企业从资质获取、经营管理,到游戏发行前的前置审批、游戏内容和宣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规范。《中国游戏行业自律公约》则从行业经营行为规范、行业竞争行为规范、知识产权行为规范等方面,明确了相关的自律措施。

主要法律法规及自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2)游戏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前景

2000年7月,我国引入了第一款网络游戏《万王之王》,自此拉开了网络游戏行业产业化时代的序幕。相比国外的网络游戏行业,我国虽起步较晚,但成长态势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历经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网络游戏行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行业,已成为与影视等并驾齐驱的重要的文化娱乐产业之一。

根据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PC)、国际数据公司(IDC)和中新游戏(伽马新媒CNG)发布的《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5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405.6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了22.8%。

数据来源:GPC, IDC and CNG

近几年,由于中国游戏产业的迅速崛起,我国游戏用户数也表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自2008年至2015年底,中国游戏市场用户数剧增7.0倍。2015年,我国游戏市场用户数高达5.34亿人,环比增加了3.3%。

数据来源:GPC, IDC and CNG

随着网络游戏内容的丰富、游戏体验的升级、充值付费渠道的畅通以及用户娱乐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网络游戏付费用户数量的基数正逐年上升。2012年,中国网络游戏付费用户数量达到8,959.4万人。

数据来源:GPC, IDC and CNG

3G、4G(第三代、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的普及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如WIFI)的大范围使用,打破了网络带宽的瓶颈,为移动网游实现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为移动游戏用户的增长提供了良好基础;智能终端操作方式的改变为移动网游用户规模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智能终端移动网游优秀产品的相继推出直接引发了我国移动网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2015年,我国移动游戏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总销售收入为514.6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了87.2%。

数据来源:GPC, IDC and CNG

2016年1-6月,游戏销售收入787.5亿元,同比增长30%,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21.7%。手游占比逐渐增大,页游逐渐没落,端游逐渐电竞化的三大趋势未来有望延续。

手游用户2016年已达4.05亿人,接近端游和页游用户规模的总和。近年来,智能手机终端覆盖率不断增加至接近饱和,内容端消费开始超越硬件消费成为主流,端游页游的生产商开始涉足手游领域。由于手游的碎片时间属性,其市场可见的未来不会被其他类型游戏如主机游戏,VR/AR游戏所取代,未来手游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且市场集中度逐渐升高。

(五)公司的竞争优势

公司业务以内容为核心、以影视为驱动,在横向的内容领域覆盖及纵向的产业链延伸方面同时布局,目前业务已覆盖电影、电视剧、动漫、音乐、文学、艺人经纪、戏剧、游戏、衍生品、实景娱乐等领域,是国内覆盖内容领域最全面、产业链纵向延伸最完整的综合内容集团之一。公司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在:

1、各类型节目的协同效应优势

公司的节目包括电视栏目、电视剧、电影和演艺活动,各类节目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在统一平台下运作,形成了显著的协同效应。

公司历史以来的节目主要集中在娱乐领域,节目的品牌影响力强、收视率高,能够提升艺人的知名度,使得公司成为国内对娱乐明星和娱乐机构影响力较大的民营电视机构,这使得公司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电视栏目制作、电视剧制作、电影制作以及演艺活动所需的各种人力资源和作品资源。

广泛的发行渠道也为电影、电视剧的发行和演艺活动的营销提供了渠道优势。和电视栏目的销售对象一样,电视剧的销售也主要针对电视台。公司利用十余年来在电视栏目发行中与各级电视台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适度参与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开拓大型演艺活动市场,并将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收视率和影响力的特殊电视节目,不断丰富电视节目的类型。

另一方面,演艺活动一般与公司的起家的电视栏目相结合,实现品牌化运营。由于演艺活动具有影响力大、收视率高等特点,也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电视栏目的影响力和广告价值。

2、品牌优势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的标志e标成为传媒娱乐界知名的品牌标志,建立了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娱乐信息传播平台,成为合作伙伴和观众可信赖的娱乐品牌。

3、电影发行业务精细化运作的优势

公司独具特色的电影发行网络实现了影片发行的本地化营销和精细化运作。电影发行网络以总部、大区、城市为“条”,以宣传、发行、营销为“块”,“条块”紧密结合。

电影发行业务模式的投资风险较低,盈利稳定。公司的电影业务以发行为主,发行一般是先扣除代垫的宣发费用和一定比例的发行佣金之后,与制片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不同比例对票房分账收入进行分成(也有少量不参与分成),影片发行的盈利模式稳定,投资风险较低。同时,通过积极参与投资、制作环节,不仅能保证取得影片的发行权,而且在收取代理发行费的同时,还能获得包括票房分成、非影院渠道的版权销售、影片广告等在内的投资收益。代理发行和投资发行两种模式相结合,使得公司的影片发行数量和票房快速上升,跻身民营电影发行商的前列。

4、传媒内容与媒介资源良性互动的优势

节目发行网络为影片宣传发行提供媒介资源支持,同时,电影能够快速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也是重要的娱乐内容资源,娱乐内容与传媒渠道形成良性互动。

公司的电影业务以光线传媒为依托,发挥电视栏目广泛播出渠道的优势,为影片宣传、发行提供了覆盖电视频道、广播电台、互联网、户外媒体等多种媒介资源的支持,实现了电影资源与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合作,借助传媒资源的整合和整合营销拓展了电影的市场空间。同时,公司在广告客户资源、整合营销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进一步提高了影片的广告衍生收入,丰富了电影收入的类型,实现了电影发行的专业化、精细化运作。

电影作为最具吸引力的艺术类作品之一,具有广泛的品牌影响力,能够提升公司对各种娱乐资源的吸引力。同时,电影本身作为娱乐内容,也为公司的节目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因此,包括节目、演艺活动、影视剧内容在内的多种内容资源与公司广泛的媒介资源实现整合,极大的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了独特的传媒娱乐集团的运营架构。这一架构也符合美国主流电影公司一般均是在大传媒集团旗下的组织架构,能够充分实现娱乐内容与传媒资源的整合,平衡大制作影片产生的短期现金流压力与公司业务稳定发展的关系,实现公司长期稳健的发展。

5、宣发优势

在进入电影行业初期,公司所形成的丰富发行网络和整合营销资源,使得公司参投的影片在宣传发行环节更有优势。公司的电影发行网络以总部、大区、城市为“条”,以宣传、发行、营销为“块”,“条块”紧密结合,包括6个大区、5个小区、覆盖50个主要城市。这使得公司参投的影片能实现本地化、精细化的营销运作。

6、独到的项目判断力和强大的执行力

通过多年在核心业务上的积累,公司已经形成了有独到判断力和执行力的团队。公司成立了专业的影片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对新片的投资发行进行集体决策。公司涉足电影业务的十年来,共发行91部电影,其中34部票房过亿,91部电影总票房近200亿,单片平均票房约2.2亿元,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五)公司面临的主要竞争状况

1、电影行业

在电影的制作及发行方面,实力较强的国内竞争对手包括中国电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公司竞争对手的主要情况如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卫星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是以影视产业为依托,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的大型电影集团,中影集团制作发行的代表作品有《建国大业》等。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和电影院线、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上海影视乐园、上海美术设计公司、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等单位组成,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现代电影集团之一。出品的部分电影和电视剧有《邓小平1928》、《生死抉择》、《红河谷》、《紧急迫降》、《美丽上海》、《城南旧事》、《一江春水向东流》、《2046》等。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民营娱乐集团,由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1998年投资著名导演冯小刚的影片《没完没了》、姜文导演的影片《鬼子来了》正式进入电影行业,尤其是每年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而声名鹊起,随后全面投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知名的综合性娱乐集团。

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2003年由中国保利集团与民营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保利博纳在电影发行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的代表作品有《见龙卸甲》、《大笑江湖》等影片。

2、电视节目行业

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行业过去一直属于国家管制行业,近些年随着“制播分离”的深入推进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光线传媒在内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企业正逐步发展壮大为国内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重要力量。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电视节目制作市场的竞争格局,也推动着整个电视节目制作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A、行政许可制度禁止境外资本投资电视节目制作,对境内民营资本经营电视节目制作业务已基本放开。

B、电视台依然是电视节目制作的主要机构,电视台外购节目比例逐步提高,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是民营电视制作机构的主要产品。

C、精品节目缺乏,资源向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倾斜;各地方频道和中小民营节目制作机构制作规模较小,难以发挥规模优势。

随着“制播分离”政策的推进,民营节目制作机构快速增长。目前,以光线传媒为代表的少数民营制作机构能够实现日播节目的常态化制作,实现节目制作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具有较强的节目独立发行、广告营销和运营能力,提升了节目的价值,实现了节目运营的规模效益。

电视节目制作行业主要由国内独立节目制作商、各电视台内部节目制作部和电视台下属的节目制作公司构成,行业内企业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电视台内部节目制作机构和电视台旗下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例如,中央电视台旗下的节目制作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目前,除电视剧外,电视台的大部分节目是由内部制作部门或旗下节目制作公司提供。

第二类,民营节目制作机构。民营节目制作机构数量和节目产量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10,232家。民营节目制作市场高度分散,总体而言,单个民营机构的制作量远小于电视台。

目前,知名的民营节目制作机构如下表:

民营节目制作机构主要以生活时尚类、娱乐类节目为主,节目制作量较小,大部分是单个孤立的电视栏目,缺乏整体策划的连续性,尚未形成规模化和品牌效应。由于光线传媒在节目制作数量方面遥遥领先于同类竞争对手,同时拥有广泛合作的播出网络,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民营节目制作和发行运营商的领军企业。

3、电视剧行业

电视剧行业属于传统意义的行政监管行业,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电视剧制作业务的准入许可逐步放开,对境内资本从事电视剧制作业务已基本放开。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办法》,明确鼓励民营机构从事电视剧制作。以民营资本为代表的各类境内资本逐步进入电视剧制作行业,电视剧制作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市场机制的引入,有效刺激了我国电视剧制作市场的发展,电视剧的年产量稳定增长,2015年我国电视剧产量已经16,540集。在此过程中,民营电视剧公司快速成为行业的主要力量,一大批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快速崛起,其中的表现突出的有华谊兄弟、新丽传媒、华策影视、慈文传媒、新文化等。

资料来源:国家广电总局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资料显示,2007至2015年,国内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数量从2,442家增长至8,563家,持有甲证机构数量亦从117家增长至133家。按照机构平均产量计算,2015年国内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机构的平均产量仅为0.05部,1.93集,并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电视剧制作机构总体上呈现“小而散”的竞争格局。

尽管制作机构数量众多,但企业间实力差距较大。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2013年发行许可通告资料统计,2013年取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计441部15,770集,全年取得发行许可证的制作机构仅为273家,占制作机构总量的比例不足5.00%,绝大多数制作机构一年或多年内无法投资制作完成1 部电视剧。

实力雄厚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如华谊兄弟、新丽传媒、华策影视、慈文影视、新文化等已具备年产百集以上电视剧的制作能力,并且所出品的作品绝大多数为在卫视黄金时段播出的高品质精品剧,作品销售渠道通畅,单集售价高,企业盈利能力强。

相比之下,部分电视剧制作机构所拍摄的电视剧并不能100%投放市场,我国有约20%已取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无法在制作完成后3年内发行,能够发行的电视剧部分只能在地面电视台或者非黄金时段播放,销售渠道不畅,单集售价低,盈利状况不佳甚至亏损。

整体而言,随着市场竞争者的加入,整个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行业中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仍然是少数,与此同时,行业内优质的制作公司通过IPO、并购等方式对接资本市场进行整合、扩展,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从体制划分来看,我国电视剧制作机构可概括性地归为国有制作机构和民营制作机构两大类,如下表所示:

电视剧国有制作机构队伍起步较早,实力相对强大。民营制作机构起步较晚,但由于民营机构市场适应性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中国电视剧制作的主力军,也出现了一批实力较强、品牌形象较好的电视剧制作公司,如华谊兄弟、华策影视、慈文传媒、海润影视等。据《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统计,目前我国电视剧总产量中约80%的作品是由民营影视公司参与或独立制作。

就产量规模而言,行业内上市公司及部分产量规模较大的民营制作机构2015年度通过投资、制作取得发行许可证的情况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公布信息及上市公司年报整理而成

除上市民营制作机构外,国有电视剧制作机构中的湖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获取发行许可证情况如下:湖南广播电视台、湖南电视节目中心、湖南经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广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10部370集,中央电视台及相关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共8部243集。

4、游戏行业

2016年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相对2015年增长62.4%,大幅超过预期。推动游戏行业规模突破1,400亿。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继续上升,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1、从硬件上看,光纤网络和移动4G网络的全面普及为网络游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2、从需求上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重;3、从企业经营来看,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为行业带来更多渠道。

2016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约913亿。增长迅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网易为代表的传统端游企业大规模进军手游市场,推出了如《梦幻西游》这类端游IP的移动端产品,深受玩家欢迎。之二,长通勤时间和快生活节奏使得玩家对游戏移动化的需求加深。

随着竞争者的加入,移动游戏市场中的竞争愈发激烈。原先具有优秀IP和广泛用户群的传统端游企业经过转型成为了移动游戏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力量。国外游戏开发公司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给国内游戏开发商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据来源:《互联网周刊》编辑选择排行榜

七、公司治理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和证监会、深交所有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规范运作,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结合行业特征,公司建立健全、修订完善了相关制度,积极推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持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障高效运作。报告期内,公司治理情况如下:

(一)关于股东与股东大会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分别召开4次、5次、5次及1次股东大会。公司股东大会的召集、召开等相关程序完全符合《公司章程》及《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的相关规定,公司能够确保所有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对关联交易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关联股东在表决时采取回避原则,保证关联交易符合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原则。依照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的要求,公司采取现场投票表决和网络投票表决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同时修改了《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相关内容,提高了股东参会积极性,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董事与董事会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1-6月,公司分别召开15次、11次、13次和8次董事会会议。公司全体董事能够依据《董事会议事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要求认真履行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义务,认真出席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积极参加相关培训,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三)关于监事与监事会

公司监事会的人数和人员构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要求。除监事会日常工作外,全体监事列席公司的董事会,及时全面掌握公司的经营情况,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公司监事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能够本着为股东负责的态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公司财务情况、关联交易情况和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等进行监督。(下转7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