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 基金周刊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2月4日

查看其他日期

十九年的启示

2017-12-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宏 ○编辑 于勇

■主编观点

⊙记者 周宏 ○编辑 于勇

公募基金自1998年诞生起,至今已经19年。其间出现过大批的冠军基金经理、行业大佬与投资大腕。有媒体日前搜集整理了19年冠军基金经理的经历和如今状态,读来颇有启发。

启发一,投资是可以长期从事的事业。

总体来看,大部分冠军基金经理目前仍在从事投资管理工作。其中大部分人实现了财富自由不说,有些依然在行业内保持着盛名和号召力。这不能不说是投资行业特点铸就的一大“福利”。

世间真正可以长期从事,且年纪越大越有优势的工作并不多,投资算是少数的一个工作。巴菲特、索罗斯、芒格、格罗斯等,个个都是白发苍苍、眼袋低垂,但依然还在指点市场江山、激扬投资文字。这并不只是个人能力使然,更是投资行业的属性使然。

启发二,防风险是事业延续的第一要务。

对于投资行业的从业者而言,防范风险是第一要务。在这份名单中,有几位如今已经难以了解其状态,这其中不乏才智过人的投资翘楚,曾叱咤一时的投资枭雄。

总结了一下,导致一些人才“消失”的最重要原因有两个:因为违背了法规遭到了处罚,因为身体状况而被迫远离市场。这充分说明,合规和身体对于投资人的重要性,也再度重申了防范风险在投资领域中的无上的地位。

巴菲特说,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永远记住要保住本金。在投资事业中,合法和健康就是一个投资经理的“本金”。

启发三,冠军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体。

还在投资一线的冠军基金经理,大致的状态分三种。少数依然是市场里最顶尖的投资经理,个人管理规模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依然在行业里有着较高的影响力和大批的客户。大部分则是行业的中坚力量,或在公募基金公司担任管理岗位,或掌舵着一家有一定影响力的私募基金,或转而从事和投资岗位较为接近的重要岗位。

还有少数则比较平淡,甚至有些业绩回撤得厉害,各方面的争议比较大。

这也不奇怪。基金经理本身的能力各有所长。同时,个人的投资魄力和市场机遇也必不可少。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不论潮起潮落,都能以众望所归的长期业绩站立行业潮头。大部分冠军基金经理的业绩,在市场的偶然性消失后,长期还是要回归群体的中枢位置。

总结起来,长期奋斗、注重风控应是所有投资人士的成功前提。至于能否成为冠军,还是要看得淡一点,抱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悠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