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 研究·宏观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2月13日

查看其他日期

收入持续增长为促进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2017-1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全国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元)
  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元)

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和消费质量的好坏。只有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才有充足的能力进行消费,才能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消费能力作为消费质量的具体体现,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梁 达

近年来,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居民稳步增长,使得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优化更有可持续性。收入稳步增长也打开了消费的空间,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促使区域和城乡结构差异进一步缩小。随着中低收入阶层迈入小康社会,生活必需品消费比重下降,中高端消费和服务支出增多,消费需求从基本需求型为主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为主。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家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居民收入仍有增长潜力,消费支出结构将更趋合理,将出现明显梯度追赶型特征。从趋势上判断,未来居民收支结构仍具有较大的优化升级空间。

下一步,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快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速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大力增收减负,把握公平主线,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并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

1.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增速快于GDP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3%,年均实际增长7.4%,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更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2017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7.3%,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超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9个百分点。

2.转移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占比提高

2012年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着手,全力为居民增收注入新动力。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转移净收入4259元,比2012年增长56.2%,年均增长11.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16.5%提高到2016年的17.9%,提高1.4个百分点。人均财产净收入1889元,比2012年增长53.5%,年均增长11.3%,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12年的7.5%提高到2016年的7.9%,提高0.4个百分点。人均工资性收入13455元,比2012年增长43.5%,年均增长9.4%。人均经营净收入4218元,比2012年增长33.0%,年均增长7.4%。

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8%,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名义增长8.2%,实际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高于城镇居民0.4和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3下降为2.72,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近年来,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实现翻番目标又打下了一个好基础。201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20元,2016年为23821元,2011年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11301元,扣除物价水平,累计实际增长62.6%,为到2020年实现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又打下一个好基础。据此测算,在未来四年内,只要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在5.33%以上,到2020年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就可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消费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消费水平持续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比2012年增长33.1%,年均增长7.4%。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79元,比2012年增长26.2%,年均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30元,比2012年增长43.4%,年均增长9.4%。

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5151元,比2012年增长21.2%,年均增长4.9%。食品烟酒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3.0%下降至2016年的30.1%,下降2.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6762元,比2012年增长17.6%,年均增长4.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1.4%下降至2016年的29.3%,下降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3266元,比2012年增长23.3%,年均增长5.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7.5%下降至2016年的32.2%,下降5.3个百分点。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标志着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服务消费保持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338元,比2012年增长55.7%,年均增长11.7%,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4.3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7%,比2012年上升了2.0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915元,比2012年增长41.7%,年均增长9.1%,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2%,比2012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307元,比2012年增长60.6%,年均增长12.6%,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6%,比2012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3.消费质量不断优化

消费更趋营养型高品质。201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10.6公斤,比2012年增加1.4公斤,增长15.8%;人均牛羊肉消费4.3公斤,比2012年增加0.6公斤,增长15.3%;人均鲜奶消费16.5公斤,比2012年增加2.6公斤,增长18.6%。与2012年相比,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质量全面改善,肉、蛋、奶、水产品等较高质量的食品消费数量显著增加。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18.7公斤,比2012年增加4.3公斤,增长29.8%;人均蛋及制品消费8.5公斤,增加2.6公斤,增长44.6%;人均奶及制品消费6.6公斤,增加1.3公斤,增长25.4%;人均水产品消费7.5公斤,增加2.1公斤,增长39.7%。

4.消费不断升级换代

城乡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农村居民升级换代趋势更为明显。2016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7辆,比2012年增加11辆,增长164.1%,在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中增长速度最快;2016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48台,比2012年增加22台,增长87.6%;热水器拥有量为60台,比2012年增加19台,增长46.3%;电冰箱拥有量为90台,比2012年增加22台,增长33.0%;计算机拥有量为28台,比2012年增加6.6台,增长30.8%;洗衣机拥有量为84台,比2012年增加17台,增长25.0%;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41部,比2012年增加43部,增长21.7%。

5.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升级类商品销售加快增长

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商品向更多服务消费转变。通讯器材、汽车、居住相关商品、文化用品等品质升级类商品销售旺盛,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从市场销售的商品品类看,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至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耐用品类和非耐用品类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0.4%和9%,耐用品类增速高于非耐用品类1.4个百分点。具体的消费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商品类别:

一是伴随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消费高速增长。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93.6亿G,比2012年增长10.6倍,2013年至2016年年均增速为80.6%。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的加快,通讯类商品销售持续较快增长。2013年至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速为23.3%,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7个百分点,是各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

二是居民住房及其相关商品消费快速增长。2013年至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建筑装潢类、家具类和家电类商品销售年均增速分别为17.1%、15.9%和10.9%。

三是文化相关类商品增长较快。2013年至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年均增速为12.4%。

四是我国已进入大众消费新时代,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进入普通家庭,升级型和环保型汽车成为市场销售的亮点。2013年至2016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年均增速为8.4%。其中,升级型汽车SUV(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和环保型新能源汽车销售高速增长,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2016年SUV销量增长43.6%,远高于普通轿车增速;新能源汽车销售32万辆,增长84%,汽车销售24万辆,增长1.2倍。

1.居民收入份额偏低,收入难以支撑消费持续升级

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不高,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居民所得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偏小,导致消费率较低。支出预期较高,导致居民收入未能转化为即期消费而被储蓄起来,消费的拉动作用有所弱化。加之投资和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了许多产品和服务不能获得价值实现,投资效应弱化,收入受到一定影响,进而阻碍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升级的加快。

2.中低消费群体消费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对消费的引领作用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低于20%,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偏小、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对大多数中等收入消费者来说,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消费主流,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已基本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潜力仍需经过时间积蓄,表明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除了扩大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外,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收入水平。

3.消费环境差制约农村消费需求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城市相比,目前一些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不少乡村路况差,造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困难;有的地方缺电缺水,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普及;有的地方电视网络、通信网络不畅,影响农民看电视和打电话,农民的消费需求被落后的基础设施所牵制。二是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随着城市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强,假冒伪劣商品有向农村转移的迹象,消费安全依然制约着农村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仍难以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供给端低质化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居民反映消费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问题;二是网购消费权益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透支着消费意愿,阻碍着市场消费信心的培育和消费升级的进程。

5.消费品生产升级创新滞后,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不少处于生命周期衰退期、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消费品供给过剩。市场十分缺乏处于生命周期导入期或成长期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符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的新产品、新供给,产品升级创新不足,市场商品价位与消费者收入层次出现错位,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新需求的释放。特别是在部分消费品细分市场上,供给创新升级速度放慢直接导致消费需求增长放缓。

对于每个收入阶层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如果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消费均衡点,购买力在多种因素制约下就难以彻底释放。特别是随着社会高收入阶层不断成长,掌握巨大购买力的群体对国内低端商品需求已相对饱和,符合这一群体需求特点的高层次消费市场尚未建立,从而导致消费外流。

6.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低,制约居民潜在购买力的有效释放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还是相对滞后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一方面,金融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对外开放水平低,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占比低,影响力较小。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市场结构不合理,分割较多,缺乏联动,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对于国内消费需求来说,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在小康型迈向富裕型消费的进程中,先储蓄后消费的个人积累过程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强大的信用消费体系成为需求释放的有力支撑。

自1999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总额实现了快速增长,消费信贷品种从单纯的住房贷款扩充到现在的1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等。但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也不合理。我国消费信贷总额占当年GDP的比重太低,其中住房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总额中占比超过80%,其余品种之和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0%,非住房消费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低于2%。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居民潜在购买力的有效释放。

1.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激发消费升级动力

收入分配政策制定应更多地考虑基层劳动者利益,充分发挥税收的再分配调节机能。在提高居民总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要通过改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拓宽居民收入来源,增加经营性收入占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通过加大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提升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要继续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在做好一系列托底扶持政策的前提下,考虑如何缓解基层劳动者、普通白领等非托底阶层生活负担过重问题,从而激发消费升级动力。

2.推动产业技术化和高端化发展,催化消费升级新格局

要抓住先机,重塑产业分工格局,形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创新驱动发展态势,推进产业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与居民消费升级协调发展。应当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及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本轮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积极利用新兴科技催生新产业和新产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继续加强对绿色经济、文化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娱乐、体育、旅游、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模式对产业转型的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不可忽视传统产业对实现消费升级的基础作用,要把新兴技术充分融合到传统产业中,加快其技术改造,提升国产商品的性能和质量。

3.拓宽投资渠道,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

一是要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激发居民创业热情,拓宽群众财富增长渠道。在硬件上,要创造畅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条件,方便群众创业。在软件上,充分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更多人投入创业之中。积极创新金融管理体系,开发适宜普通群众的投资品种,为居民财富增长提供多元化途径。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地、林地、草原、“四荒地”、宅基地、农房、集体建设用地等确权登记颁证,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继续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农村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效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