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资金面:总量宽松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记者 金嘉捷 ○编辑 黄蕾
年末收官之际,资金面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一边是隔夜资金供给相对充沛,短期资金不再是“香饽饽”;另一边是中长期资金步步收紧,跨年流动性始终是“春雨贵如油”。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最新显示,隔夜Shibor已回落至2.6%左右的阶段性低位,而1个月Shibor涨超4.9%,一路越过了年中的利率高点,攀上了2015年4月以来的最高峰。
天风证券固收研究报告认为,这一“割裂”的表现背后,是由于资金面总量宽松,而跨年资金受制于时点因素而利率高企,折射出债市机构负债端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割裂”的资金面:走势两极分化
进入12月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明显收紧。最近4个交易日,央行接连暂停逆回购,累计净回笼2900亿元。回顾12月至今,央行已经从公开市场抽回4590亿元流动性。相比11月份大额投放5080亿元资金的“填谷”操作,12月央行操作思路以“削峰”为主。
即便如此,市场流动性总量仍基本充裕,12月整体短期资金价格平稳。昨日央行公告称,临近年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对冲央行逆回购到期等因素后,仍将继续推高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
央行的连续“抽水”使得隔夜Shibor略有承压,昨日收报2.666%,但全月基本在2.5%至2.8%之间徘徊,价格中枢显著低于前三个季度末时点的位置,短期资金不再是过去的“香饽饽”。
相较于隔夜资金的宽松,中长期资金价格却节节攀高,跨年流动性始终是“春雨贵如油”。1个月Shibor已经连续21个交易日上涨,升至4.93%的高位,创下自2015年4月以来的新高。其他中长期的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期Shibor也集体突破两年半来高位。
除了不同期限资金价格的两极分化,不同机构和市场的“割裂”格局也十分明显。临近年末,非银机构融入资金的利率大幅飙升,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之间报价差异明显。昨日,上交所质押式国债回购GC001、GC007盘间利率分别最高冲至17.005%和14.69%,非银机构跨年资金拆借压力较大。
结构性短缺:同业存单价格飙升
“割裂”格局的背后,折射出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负债端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在资金跨年续作、年末考核等多重压力下,银行同业存单的发行价格飙升。彭博数据显示,目前AAA级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估值分别报5.35%、5.20%和5.15%,均为2015年以来的历史高位。
天风证券固收研究团队在报告中指出,今年以来,每次跨季时同业存单利率均会大幅上行,而本季度同业存单的上行高点已经超出了二季度,更是反映出目前银行间机构结构分化的问题并没有好转。
从银行体系内部来看,农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临近年末同业存单发行量明显攀升。不同于大行具有存款规模的优势,近年来中小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存单来获取资金,主动管理负债。最新数据显示,本周同业存单净融资额由负转正,目前已达879亿元,为近期高位。
招商证券债券研究报告指出,过去货币基金是持有存单“金主”,此外中小银行之间也以存单为流动性余缺的“调节枢纽”。不过,由于政策限制与考核范围的拓宽,原有模式正在失效。在流动性新规、MPA考核纳入同业存单、机构同业去杠杆等影响下,以往模式无法填充资金缺口,中小银行只能以抬升溢价的方式吸引投资者持有存单,进而获取流动性。
此外,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也较为明显。代表银行间市场利率的R007和DR007加权平均利率利差已经走阔至88个基点,处于高位。交易所资金拆借成本更是直线飙升,主要源于银行年末资金额度压力下融出资金有限,非银机构年末头寸难平。
展望:多因素“滋润”跨年和春节资金面
展望明年,元旦后春节前的流动性仍面临集中取现、财政缴税等常规因素的压力。此外,2018年起同业存单将正式纳入MPA考核。虽然银行已提前筹备,降低同业存单的负债端占比,但未来到期规模不低,仍可能对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中小银行。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当前的资金结构性紧张不必过于忧虑。从目前来看,跨年和春节期间的资金面将得到财政支出和定向降准的多重“滋润”,流动性总量无忧。短期资金继续保持充裕,中长期资金在度过阶段性紧张后也将逐步企稳。
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明确表示,预计12月份财政因素将净供给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明年初普惠金融降准措施落地将释放长期流动性3000亿元左右。对于2018年春节前主要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的流动性需求,央行也已作了安排。总的来看,银行体系跨年、跨春节流动性供应是有保障的。
业内人士预期,针对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资金,将有效缓解银行间流动性结构性紧张。与此同时,由于明年春节的时间晚于往年,各机构也有充足时间提前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