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12月29日

查看其他日期

同业存单
岂是世外桃源

2017-12-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蔡恩泽

2017年终岁尾,中国银行间同业存单利率似在加速赶顶,凸显负债端的压力。数据显示,2017年最后一周,商业银行发行的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普遍飙升,AAA级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估值分别报5.35%、5.20%和5.15%,均为2015年以来的历史高位。AA级上述期限存单收益率也均位于历史最高水平。3个月品种询价也创了历史新高。

我国同业存单市场自2015年起踏上高速扩张之路,2017年超过20万亿元的发行规模也创下历史新高,目前同业存单市场存量规模逾8万亿,已成固定收益市场第四大债券品种。可是,多年以来包括同业存单在内的表外理财一直未被纳入监管序列,以至于野蛮疯长,有冲击金融秩序之虞。有鉴于此,央行《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出信号,拟于2018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将资产规模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发行的一年以内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

同业存单是指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本质上,这是一种同业负债的工具,但在定义之初,将其列为应付债券而没有划入同业负债范畴。按监管要求,同业负债不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而具有同业负债性质的同业存单就规避了该项监管要求,得以快速膨胀。至2016年6月,同业存单发行人范围已扩大至1556家。

监管层当初鼓励市场主体发行同业存单,是为了拓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同业存单实行招标竞价模式,理论上说,可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且使用更加灵活,可补充银行的流动性。与同业存款相比,同业存单更有便捷的优势,它摆脱了同业存款业务需走开户面签的程序、交易对手受物理位置的限制,以统一的电子交易平台跨越时空,完成交易。这就使银行有可能对流动性负债的管理从依赖重资产华丽转身为倚重轻资产,融资的成本更低、时效更高。

不过,表外存单长期游离于MPA监管考核体系在银行间体外循环,同业存单在急速膨胀中也滋生出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同业存单”资金被用来购买了“同业理财”,在不经意间,同业存单成了银行表外理财的大军。同业存单发行量飙升背后的秘密,已然大白于天下,它成了银行的套利工具。作为存款的一种,同业存单需要缴存款准备金,但如变成同业理财,这笔存款准备金就可不缴而转化为银行的“小金库”。因此,银行更愿意发行同业存单,接着去购买同业理财,再以自营及委托投资等方式投往债市。

银行之间相互购买和发行同业理财,相互“挠痒”,在做大资产负债表的同时,推高了债市杠杆率。同业理财及其委外的规模大幅增加,客观上为债券市场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况且,眼下表外理财名为“表外”,其实表内、表外之间并没有风险“围挡”,一旦债市出现调整、委外资金收益率不达标,要想化解表外的刚性兑付风险,还得要靠“表内化”来解决,容易引发银行集中赎回资金,形成债市的踩踏现象,未真正隔离风险。事实上,表外理财越来越脱离其原本的属性,其底层资产的主要投向包括债券、类信贷等资产,与表内广义信贷属性无甚差别,如增长过快,势必积累宏观风险,与“去杠杆”的政策环境相悖。

针对同业理财的这种乱象,从2017年起,银行表外理财被正式纳入MPA广义信贷监测范围,更近距离地放到了监管“眼皮下”。如今又将同业存单直接收入MPA考核体系里,提出同业存单监管的定量化要求。监管趋紧将进一步规范表外业务,在限制表外业务疯长的同时,将缓解银行调整表外理财业务可能造成的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从而大大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包括同业存单在内的表外理财业务纳入MPA后,信息将更透明,还能促成监管层和银行的良性互动。

欲使同业存单健康成长,关键是要让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因为同业存单泛滥,主要是冲着表外理财来的。我国银行理财业务与真正的“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质相去甚远。对银行来说,理财产品也主要是作为存款的替代品存在,存在隐性担保、刚性兑付等问题。事实上,中国理财市场已全面进入大资管时代,加之互联网金融平台强势来袭,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势必回归资管本质,净值型产品将是发行重点,银行理财资金可加大对权益类投资。

因此,要让理财回归资管,对理财角色重新定位,适当拉长理财期限,与实体融资长期化需求相匹配,规避大小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遏制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和无序竞争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新风险隐患。今后大小银行之间可对角色再分工,大银行专注于资管与投行业务,小银行则转变为大银行理财产品的代销网点,各吃各“碗里的”,大小相安无事。

总之,将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体系,对银行具有短期阵痛,但能强化大小银行加强自身防控风险的能力。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