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1月4日

查看其他日期

期待金融调控
更高的艺术性

2018-01-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 勇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新年致辞中表示,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着力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要求金融调控有更高超的艺术性。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意味着顶层对从单一调控升级为双重调控的模式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由此,提高金融调控艺术性,还需倚重双支柱调控框架。

央行调控框架一向以货币政策为核心。长期以来,央行金融调控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外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数量型工具和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也在不断创新。近几年来,除了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央行接连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临时流动性便利(TLF)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去年9月30日央行决定,从今年起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去年12月底,央行又推出“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即(TLF)升级版。仔细比较,两者在操作期限和对象上相差无几,也都不需通过质押券操作,只是“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在宣布时点上更靠前,操作利率更低,可释放的流动性规模更大。可见,现今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越来越多,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大为增强,这为后续货币政策框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普遍体会到,维持金融系统稳定,仅靠货币政策还不够,很多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因宏观审慎监管缺失导致的。于是,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9年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我国央行也从那时开始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于2016年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并与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个方面。MPA实施两年来,央行积极做好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自律,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央行还根据形势变化和调控需要继续改进MPA。自去年一季度评估时起已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指标范围,并在今年一季度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占比指标,同时研究探索将绿色信贷纳入MPA评估体系。去年9月,央行宣布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和对境外金融机构境内存放执行正常准备金率的政策,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征收比例降为零,并取消对境外金融机构境内存放准备金的穿透式管理。这两项政策都是在前两年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资本流动呈现一定顺周期性背景下出台的,旨在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进行逆周期调节,以有效稳定市场预期。足见,MPA是我国在构建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上的重要探索和实践,弥补了以往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引入了逆周期调控因子,在确保稳健的货币政策更有效实施情况下能更好地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去年中央一系列部署来看,“强监管、防风险、抑泡沫、去杠杆”仍将是新的一年各项金融政策的主基调,而今年又将是金融风险出清尤为关键的一年。为此,监管层此前已公开表示不能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这就需要把握好调控节奏和力度。大家都看到了,经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这两根柱子都已牢固地树立起来,这使国人对新的一年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充满了信心。

当然,为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的艺术性,在双支柱调控框架方面还需加强和完善相关机制。一是继续丰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内涵,力争使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效能在本外币、境内外业务上实现全覆盖。二是加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这两根政策支柱的协调配合。成功而有效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必须能互相增强和彼此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策配合的默契程度。三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应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进而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顺利实施提供体制机制支撑。四是双支柱调控框架还需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社会政策以及开放政策统筹协同。由此,双支柱调控当能事半功倍,成效卓著。

展望未来,相信我国一定能形成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其他政策统一步调、统一方向密切配合的宏观调控新格局,进而不断提升央行主动调控的能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聚金资本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