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版 基金周刊  查看版面PDF

莫对新基金期许过多

2018-01-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周宏 ○编辑 于勇

A股的权益类基金在2018年开年后出现爆发性募集状况。最新的成功案例是兴全合宜,首募预计突破300亿元,创下股票型基金过去十年的募集纪录。

新基金的频频发行,给了场内投资者不小的信心。不少研究机构、媒体和市场分析人士开始发声,认为大型基金的发行有利于蓝筹行情的演进。更有报道依据历史数据,开始预测新基金可能的重仓品种,挖掘投资机会。

这样的做法有多大意义?

首先,从历史上看,超大规模的新基金建仓和行情的演进是有一定关系的。但这个关系要看市场所处的行情阶段,并不是所有新基金的募集都会对股市行情有激励作用。

2006年末,嘉实基金募集的嘉实策略成长基金首发募集419亿元。此后,A股市场确实经历了持续的牛市。

但2004年3月,创纪录地第一次诞生百亿基金(还是两只)后,A股市场表现并不理想。当时的情况是,海富通收益增长和中信经典配置(现已改名为华夏经典混合),分别募集131亿元与121.5亿元,其管理规模和当时股市总市值的比例,远超后续的嘉实策略和如今的兴全合宜。但日后回溯,恰是在百亿基金建仓入市的阶段,A股市场走到了阶段性的高点,此后一路调整一年以上。

所以,大型基金建仓必然带来蓝筹股行情的说法并不可靠。尤其是,超大型基金建仓速度往往明显慢于中小基金。

其次,挖掘新基金的重仓股有意义吗?

个人认为,意义也不大。

说白了,任何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都会在建仓时考虑外界关注对持仓品种的影响。更何况,超大型基金由于关注度高,通常在运作时备受所在机构、销售渠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这决定了超大型基金的运作一定是非常审慎的。

即便基金经理依然看好原有的重仓品种,那么他(她)也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挑选合适的建仓时间,不太可能立刻就全盘复制往昔的投资组合。这时候,所谓的挖掘投资机会又从何而来呢?

按照简单的“对标”方式去购买原公司的基金重仓股,期待新基金来做“接盘侠”的想法,可能过于一厢情愿。

最后,新基金的业绩如何?

答案是没有太多固定的规律。历史上既有比较成功的广发优选,也有表现一般的其他基金,更有令人比较遗憾的首批百亿基金。

所以,总体上看,和其他新基金一样,大规模新基金的业绩表现和外在影响既有表现较突出的可能,也有表现平平的情况。投资者不必急于申购某个基金,或是对这些基金的运作给予过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