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 基金·基金一周  查看版面PDF

浅谈因子指数化投资

2018-01-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申万菱信基金 龚丽丽

近年来,随着“Smart Beta”这一概念风靡海外市场,因子指数化投资愈发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讨论。

据FTSE Russell的《Smart Beta:2017年全球资产管理人调查报告》,基于194家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2万亿美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有46%的受调查机构采用了Smart Beta策略。截至2017年三季度,美国Smart Beta类ETF管理资产规模约7059亿美元,较5年前的资产规模增长了约200%。而从资产规模来看,约92%的Smart Beta ETF以因子投资为目标。

那么,何为因子指数化投资?从美国市场来看,78%的因子类ETF为单一因子(类)暴露。而对于多数采用多因子构建的指数而言,其投资逻辑和方法论均和“多因子量化选股” 策略有着显著差别。

所谓因子指数化投资,正如“Smart Beta”字面所展示,落脚点在“Beta”。也就是说,某些因子(类)除相对市场具有溢价外,还具有类似于传统定义的贝塔因子,如市值、行业,具有整体性投资收益特征。这类因子的投资逻辑并不在于寻找定价错误,而是对于股票价格有影响和驱动作用,是利用确定的因子暴露追求更优的预期收益。

在寻求这类因子时,充分严谨的市场研究是核心。此外,因子的有效性需要经过历史验证,并通过多市场有效性以验证其投资逻辑的正确。而对这类因子进行指数化投资是最佳选择,低成本优势尤为重要。

以最为市场熟知的价值因子为例,价值因子目前正广泛应用于金融投资领域,无论对于传统主动投资或是量化投资而言,价值因子均是最为核心的因子之一。价值因子和股票价格间具有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其有效性已得到市场验证,具有普适性和长期性。正因为此,价值因子具有极好的长期投资价值,在特别投资环境下,收益表现可持续强于其他因子。

2017年以来,A股市场“价值驱动”特征明显。以沪深300指数为例,简单根据PE、PB、PCF和股息率四个价值类因子进行选股构建的沪深300价值指数,考虑分红的情况,全年累计收益达36.2%,相对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超额收益高达11.95%,与多因子指数增强型产品相比仍具有优势。当前,价值因子的这一有效性依旧持续。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5日,沪深300价值指数年初以来的涨幅为7.43%,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超额收益为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