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2月8日

查看其他日期

说不尽的休谟——读莫斯纳《大卫·休谟传》

2018-02-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大卫·休谟传》
  (美)欧内斯特·C.莫斯纳 著
  周保巍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出版

⊙毛志辉

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对西方近代文明产生了深远而关键性的影响,其中知识领域的改变更覆盖了所有学科。作为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大卫·休谟是个巨大的存在,要理解启蒙运动,这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与同时代西方大多数文人一样,休谟有着多种身份,而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涉猎广泛,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后继的学者们围绕着休谟的作品、思想发展及生活经历做了大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使“休谟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跨地区的重要学术领域。欧内斯特·C.莫斯纳的《大卫·休谟传》,第一版于1954年推出时,即因其大量引用当时尚未发表的手稿和旧期刊中找到的原始材料,而被视作一锤定音的“权威之作”,1980年又推出“修订和扩充版”。莫斯纳力求展现外在历史事件与内部思想发展之间重要关联,探究休谟作为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文人的多重面向,完整而生动地呈现出他在学者、外交官和文人等身份之间的自如转换,以及他在当时英法世界的巨大影响力。

休谟生活于他的时代、存在于他的时代,但又脱离于他的时代、领先于他的时代。这从他的《人性论》出版后的际遇中即可见一斑。休谟毕生致力于对人性的研究,作为其首份知识成果,《人性论》却于1738年出版后“就成了死胎;它无声无息,甚至在狂热者中也不曾激起任何怨訾”。在《我的自传》中,休谟甚至悲观地断言“没有比我的《人性论》更为不幸的文学尝试了”。莫斯纳分析,这部曲高和寡的作品在出版后并非没人阅读,而是遭到了彻底的误读和严重曲解。更为糟糕的是,它没能激发足可担当此任的任何思想家的评论。直到十八世纪结束前,《人性论》的思想才开始向重要的思想家扩散;而到了二十世纪,这部著作最终被公认为休谟哲学的经典之作。

好在休谟是乐观的,他并没有因《人性论》的惨遭失败而放弃其学术生涯。他很快又推出了《道德和政治随笔》,并获得了成功。其中,在当世杰出的思想家中,海峡对岸的孟德斯鸠第一个认可了休谟的天才。尽管休谟在思想上孤独地站在了包括孟德斯鸠在内的众多古今思想家的对立面,但是他的论著却赢得了孟德斯鸠“您的写作方式展现了大师的手笔”的赞誉。就学识而言,休谟比他的同时代人领先了一个多世纪,在努力重构他那个时代基本思想的过程中,他一直受困于一连串的失败和一系列压制他的努力,这也使得任何对他的褒奖都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休谟哲学的核心思想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性论》之中。后来他把《人性论》改写为两本书,即《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尽管这两部作品在当时影响甚微,但另两部作品《哲学随笔》和《政治论衡》却广为人知。休谟以他的体系性思想撰写的六卷本《英国史》,很快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史著。此外,他的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文艺等方面的文章将他带到了学术界的聚光灯下,为他带来了经久不衰的盛名。

英国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对经济的考察与研究,存在一个政治哲学视野。因而,休谟和斯密乃至洛克、霍布斯等人对经济的认识是在政治社会的基本理论之下形成的。因此,探讨休谟们的政治哲学,必要涉及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典经济学之所以称之为政治经济学,而不是后来的狭义经济学,并不单纯是词语上的变化或局部内容的不同,而涉及对经济学的实质性认识的差异。

休谟作为经济学家的真正作用和地位,正是建立在他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上。他把经济事实置入社会和政治的所有重大利益的关联之中,开辟了将历史精神导入这些事实的研究路径。他提出了一种考察经济事务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种分析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政治哲学。在休谟的思想中,社会首先指的是“经济系统”或“经济秩序”。当经济获得了政府的保护与支持时,经济秩序与政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市民社会”或“政治社会”。休谟的经济哲学建立了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乃至分析货币、商业、贸易和国民财富的政治哲学基础,因此,休谟是他那个时代的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学研究深刻影响了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进而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发源地”。斯密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的思想受到了休谟思想的很大启发。

睿智安稳、喜好讽刺、保持怀疑、致力于思考人性的起源,这些个性成就了休谟广阔的视野。让人叹服的是,尽管涉足于众多学科领域,休谟却能在这些领域中游刃有余、臻于化境,并在他个人建立起的庞大的“人性科学”的体系中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他宛如一片高原,安静地矗立在那里,群峰并峙。

休谟的思想极富原创性,这既给他招来了无数的赞美之词,也激发了无数论战。休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管那些论战多么的激烈和尖酸刻薄,他都没有正面回应。诚如休谟在《我的自传》中所说的那样:“我曾下定决心,不答复任何人,而且我也打算将这种决心维持到底。我的脾气既不易发怒,所以我就容易摆脱一切文字之争。”而从历史角度看,那些论战在事实上大大巩固了休谟的声名。

文学史上有句老话,叫“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其实,在思想史上,休谟也是说不尽的。只是,这部《大卫·休谟传》所呈现的休谟,也有其偏颇之处。比如,休谟曾在一篇自拟的讣闻中描述自己是“一个性格温和、克己的人,拥有一种开放的、合群的和使人愉悦的幽默,忠于情感,但鲜少受制于怨恨,而且在诸激情中保持中庸。虽然我爱名誉,但我的主要激情也从不会使我变得脾气暴躁,不管发生多么令人扫兴的事”。他的同代人对他的描写和后来的传记作者们对他的研究,都与他的这幅自画像相当。或许是多少带有一些个人主观的偏好和模式化的倾向,莫斯纳成功地把休谟描述成了一个普通人,将他的喜怒哀乐都一一“勾勒”了出来,这多少与休谟的本真有着些许偏差。还有,休谟和卢梭的争论是一起体现启蒙时代斑斓图景的重大事件,而书中对两人恩怨始末的描述却不够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