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2月27日

查看其他日期

“坐板凳的兑换商”

2018-0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丁骋骋

地理大发现之前,威尼斯、热那亚是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在这些城市,已从商人中分化出专门经营货币的银行家。他们坐在闹市中心的长板凳上等候顾客,人们就给这些人一个称呼——“坐长板凳的人”。

庙宇和神殿对古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不仅是古人信仰的寄托,也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甚至是历史上最早的信贷机构。在文献中最早有记载的古巴比伦,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法院、学校和档案馆,还是银行和商店。太阳神和正义之神的沙玛什神殿(阿卡德语Samas意即“太阳”)位于被称为巴比伦“永恒之城”的西帕尔(Sippar),已有三四千年历史,被认为是世上最早的银行。神殿会具有银行的功能,与巴比伦神殿的经济来源有关。当时神殿一项重要的固定收入是什一税(tithe)。起初,什一税可用谷物、牛羊等交纳,后来也使用金银币。因财力充足,神殿就用来出售或交换农产品,也用于放贷,先是实物,后来货币放贷也随之出现。

在古希腊,庙宇、神殿被当作储存钱财的场所,有专门的金库,既吸收存款,也贷款给政府和私人,包括工商业者和一般居民,利率一般低于民间借贷利率。古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庙,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以弗所的黛安娜神庙,古埃及的宙斯神庙,利率都低于当时市场同期利率。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每年最高利率不能超过33.3%,而在新巴比伦王朝时期(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539年),货币放贷每年最高利率不得超过20%。

在古希腊最发达的雅典等地,出现了一些类似后来私人银行家那样的信贷经营商,他们被称作“trapeziti”,这个词是从trapeza(桌子)衍生而来。当时希腊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不同国家的商人穿梭于地中海,由于各国铸币的重量、成色及价值差异很大,于是出现了一批有经验的货币兑换商。这些人在街头和市场中心摆个小柜台或钱桌子,不仅从事货币兑换业务,也代为保管客户的钱财,或充当中介、经纪等角色,甚至作为客户合作伙伴一起经营。随着业务发展,除了贷款外,他们还经营存款、代理支付、帮客户订立契约和代为保管契约、开信用证便于客户赴外地开展业务。

古罗马时期,意大利继承了古希腊的银行制度。政府放弃对银行业的垄断,在城市中兴起了许多私人银行,除了办理存款,并对某些存款支付利息,还从事买卖外币和检验钱币真伪及成色业务,甚至办理工商企业账户划拨和纳税事项。由于当时金银铸币远远赶不上商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信贷划拨制度,这可能是促使当时银行业得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世纪的意大利,银行家们被笼统叫作“坐板凳的兑换商”(banchieri)或“摊桌的兑换商”(tavolieri),因为他们坐在长凳子(banco)或桌子(tavola)后面做生意。这一术语显然是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在早期拉丁语著作中,大多数关于银行业和金融业的词汇来源于希腊语,而以后的欧洲人又传承或直接从古希腊人那里接受了这些知识。例如在希腊“掌柜的”(the man at the table)接受存款并将钱贷给商人的方法,虽然学自西亚,但经他们改进后流传至罗马,罗马又传给了现代欧洲。

地理大发现之前,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作为连结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是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在这些城市,已从商人中分化出专门经营货币的银行家。他们继承古老的传统,坐在闹市中心的长板凳(意大利文为banco)上等候顾客,人们就称这些人为“坐长板凳的人”(意大利文为banca)。

板凳的形象比喻在商界已被熟知并衍生出相关的词,最著名的就是银行生意搞砸了还不出款,顾客就拿起长板凳狠狠砸在地上,这种行为意大利语即“banco rotto”,衍变成意大利文破产的意思(“bancarotta”),这也是法语“破产”(banqueroute),英语“破产的”(bankrupt)—词的词源。

我国古代最早的信用机构是南北朝时期的质库,也由寺院经营。当时佛教盛行,上自帝王、下自平民,常对寺院有施舍,寺庙有足够财力从事抵押放款业务。寺庙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人们不敢盗窃寺庙的钱财,借了钱后也不敢赖账。

唐代,原来附属于寺院的质库发展成为独立的机构,抵押放款主要限于动产。宋代,随着商业发展,信用机构获得了更大发展。明清不仅有典当,也有钱庄、钱肆,以及票号、汇票庄等更多样化的传统金融机构,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第一家在中国出现的现代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在上海设立的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在当时它有不同名称,广州被称为银房,在福州被称为东藩汇兑,在香港则被称金宝。许多人以为银行这个词是日本人先用,然后传入中国。刘正琰、高名凯等1984年编的《汉语外来词词典》也这么认为。其实,最早把英文bank译为银行的,是1868年版《华英字典》的作者邝其照。此前,日本人将bank译作“金馆”,1870年财相伊藤博文拟议筹设新金融机构,看到邝其照在《华英字典》中把bank译为银行,觉得更为传神,就在1872年的《国立银行条例》中沿用。

今天,作为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银行已成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也许一点不亚于神庙对古人的意义。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