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4月17日

查看其他日期

数据时代短缺的是人脑关注力

2018-0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孙 涤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一百四十八

行为经济学沿着两个方向的探索:经济分析可以不用理性假定为必要条件;人类行为做不到完全理性,以及个人认知时常达不到理性高度,对经济学乃至社会人文学科的理念、宗旨、特别在方法论的日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系列的讨论已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让我们回到经济分析的范式变化上来,为此做个小结。有人或许会有疑问,维特根斯坦是卓越的思想家,但他是否超前人类的认知过了头?难道说学界就没有质疑经济分析范式的强烈呼声吗?倒也不尽然。

1985年10月在芝加哥大学就有过一场大辩论,服膺理性主义和探索行为主义的双方都各有重量级学者参加。行为经济学团队由H. 西蒙和K. 阿罗领衔,主要成员还有R. 席勒、D. 卡尼曼、R. 塞勒等人,理性主义团队则由R. 卢卡斯、M. 米勒带队,助阵的包括E. 法玛等多名大牌。参与者中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就有七、八位,日后获得诺奖的还有六、七人。塞勒教授把这场双方正式拉开架势的辩论盛会叫成“听证会”,高手过招十分精彩,然而却鲜为人知。当年我在念博士完全不知道有这回事,多年来我还问过不少同仁,包括当时在芝大读经济博士学位的几个留学生,他们也都没听说过。

塞勒回顾这场辩论会时认为,最鞭辟入里的见解当属阿罗的发言。阿罗引经据典地论证,经济分析理论和模型实在没有必要以“经济人都是理性的”为其前提条件。这样的假设前提,既不是推导合理的结论之所必需,也不是充分条件,并不能推导出经济行为的合理预测,无论对市场变化趋势还是对个人消费选择。完全理性的人在现实生活相当罕见,经济学家的选择行为就往往不符合这个条件。但令人奇怪的,是经济学者硬要把很高的“科学性” 赋予常人。学者费了老大的劲求证出经济难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却要求常人轻而易举就能实践在各自的生活选择里。阿罗得出结论,我们不必是“经济人”,更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经济人而做出同样的“最优决策”。假如希望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对实践生活还能有所指引的话,认识到理性的限度是很重要的。

那两天的论战,阵营壁垒,各执一词,有交锋,但少交融,可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时机还远未成熟。作为行为经济学一方的主将,塞勒的评论总结用了个机巧的提法,或许是出于缓解争吵不可开交的考虑吧,他问听众有没有人不同意:1、理性模型是无用的?2、一切行为都是理性的?自然没有人会不同意。既然如此,塞勒便诙谐地说,我们又为什么浪费时间在这些基本的“伪问题”纠缠呢?

现在回过头来看,行为经济学沿着两个方向的探索:经济分析可以不用理性假定为必要条件;人类行为做不到完全理性,以及个人认知时常达不到理性高度,这对经济学乃至社会人文学科的理念、宗旨、特别在方法论的日后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塞勒在他人的合作资助下,举办了行为经济学夏令营,利用暑期强化培训来自全球的优秀研究生。夏令营共办了十期(1994—2014),成效丰硕,不但发表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而且有众多学生进入了研究前沿,执教于遍布全球的顶尖学院和政府机构,各领风骚。塞勒获得诺贝尔奖,和他的门徒成了气候不无关系。我想,日后行为主义的学者得奖会更频繁。这也间接地回答了一位名教授的疑问,他谈到了自己的顾虑,问塞勒要是你的理论站住了脚,我还怎么教学生?我们还记得,塞勒最初指导自己的博士生以行为经济学为论文题目时,就受到过同事们的警告,认为他将误人子弟,毕业后找不到饭碗。的确,在研究范式转变前,这是一个严重的顾虑,而理性的选择有时候会阻碍了求变、创新和突破。

再来看如何“贯通任督二脉”。2002年获得经济诺奖的两个学者就大异其趣。V.史密斯试图用实验方法来证明常人的行为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仅靠督脉足矣);而D.卡尼曼则揭示出常人的实际行为选择常常偏离理性的要求很远(任脉很强悍)。不过卡尼曼对人能否克服“动物精神”,回归到理性来约束自身行为,却抱着相当悲观的态度。这令我想起弗洛伊德曾说过的话,在日常琐事上你尽可依凭直觉和习惯(任脉),在重要的事上要退一步靠理性来盘算(督脉)。不过到了在做至关重要决定的时刻,你还是不得不听从内心的指引(二脉贯通)。我以为,对于在股市博弈的投资人来说,卡尼曼的这个洞察特别管用。

塞勒在《‘错误的’行为》前言中讲了两层意思:最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是生动的故事;生性懒散是他能有所成就的最大优点。我们不妨回想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跃入脑际的还不就是些寓言、格言、前人的掌故及其教训么?正是那些故事、小案例而非理论模型在“规范着”我们的决定。

也许有人会纳闷,“懒散”怎么会是优点?我想,读完《‘错误的’行为》后自然会明白塞勒的理由和古人的见解异曲同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那么,止和定指的又是什么?塞勒认为正因为自己秉性疏懒,所以能超脱喧嚣流俗,进而看透种种非理性的“失常行为”其实是人的常态。H. 西蒙对此也有深邃的洞察。他认为,在数据时代短缺的不是信息而是人脑的关注力。善用这个最紧俏的资源关注力之道,不让纷至沓来的噪音把自己裹卷而去,是空下心来,细读几本有真正价值的书。有了思考的支柱,才有可能跑赢市场。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