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新闻·公司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5月23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一次帮扶13个县
碧桂园把“精准扶贫”当主业抓

2018-05-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在精准扶贫启动仪式上讲话

⊙记者 张良 ○编辑 李魁领

“碧桂园希望借助党和政府完善的管理体系,发挥企业效能,通过科学地培育种养殖产业、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岗位等,参与全国13县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是我们的本分,也是我们使命、责任、良心的体现。”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如是说。

5月20日,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会在广东顺德碧桂园总部召开。碧桂园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等全国13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确保在2020年,力争在2019年之前,助力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一次性帮扶全国13县,这在全国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尚属首例。

上下齐心 把扶贫当主业抓

在当日的碧桂园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会上,碧桂园还专门成立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莫斌担任组长。

莫斌表示:“为响应践行党和国家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战略,碧桂园决定把扶贫作为主业来抓。确保在2020年,力争在2019年之前,实现我们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目标,这是我们对社会的承诺。”

今年起,碧桂园将精准扶贫提升到主业的高度,计划采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目前,通过集团内部竞岗和外部招聘的首批扶贫人员,已经实现全脱产驻村扶贫。接下来,碧桂园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集团党委统一指挥,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为主要措施,结合现代农业,探索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道路。

碧桂园将与帮扶县的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机制,开展党群活动,将党的声音、党的政策第一时间传递给群众。各个支部参与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农特产品的推广与对接销售渠道,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各个支部还将聚焦当地在校学生,帮其对接国华纪念中学、职业学院的招生资源,助贫困学生圆上学梦;聚焦特困家庭,在村委联动下开展各节点慰问关怀活动;聚焦因病致贫家庭、留守儿童、独居老人等,为其拓展和引入医疗资源,送义诊下乡,关注村民健康。此外,各支部还将在扶贫村打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基地、乡村党校,与媒体合作做助力乡村振兴的党建研究院。

此前,在广东英德,碧桂园集团党委已发动下属43个党组织与英德78个省定贫困村党组织党建“结对”共建,召开村企党建“结对共建”动员会,每个支部根据实际调研与对应的每个村签订一一对应的专属协议书、统一张挂党建结对共建牌匾、形成“一村一品”共建计划并逐步落地实施,从人和思想入手,以党建扶贫助力精准脱贫,探索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碧桂园模式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道路。

城乡融合 开创“造血式”扶贫

“造血式”产业扶贫就是碧桂园践行精准扶贫的主要特色。2010年,杨国强选定英德市树山村作为碧桂园“绿色产业扶贫”的第一个点,发展以苗木种植绿色产业为龙头,加住房改造、饮水、道路、电网、通信的“一带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

碧桂园采用“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先进扶贫理念, 因地制宜,将碧桂园和树山的优势结合起来,按“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在树山发展绿色产业。如今,树山村的产业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市场机制,产出超230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1200多万元,农户户均增收达7万元。

树山村扶贫项目的成功推进,使得碧桂园整村扶贫、产业扶贫的系统思路得到了很好的检验。这一模式也被移植到其他的贫困区域:广东韶关营盘村的番薯合作社、广东潮州黄正村的茶叶园,以及广西田阳县央律村桂花、红继木基地等等,覆盖粤桂川三个省区。

2007年,碧桂园首次走出广东省外,参加帮扶四川马边、甘洛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项目,杨国强亲自参与制定两县扶贫开发实施规划,系统帮扶两县高山移民、教育、交通、医疗、劳务培训及输出等问题。碧桂园坚持“造血”扶贫原则,出资3000万元在两县各兴建一所职业高中;帮助两县修建通村公路300公里;兴建5所乡镇卫生院;出资8400万元,帮助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及不宜人居地区的6000户贫困人口搬迁,并助其修建通水、通电、通路的新住房,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帮助马边发展有机养鸡产业,帮助甘洛发展核桃种植产业。2007年至2011年,碧桂园捐资总额2.1亿元。

此次碧桂园宣布选择13县结对帮扶,开启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大门,同样以产业扶贫与人才培训为主要措施,突出苗木绿色产业扶贫的特色,做到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

2017年碧桂园有超过1034万平方米的社区被绿化,基于这一需求以及树山村的成功经验,碧桂园计划在13个帮扶县挑选地理环境适合的地方,进行苗木绿色产业“造血”扶贫。

除苗木绿色产业之外,碧桂园还盯上了种养殖业。碧桂园于今年5月8日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打算借助农业公司在13个扶贫县现有规划和发展基础上,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充分发挥帮扶县资源禀赋,助力定点帮扶县创建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等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在条件适合的帮扶县,碧桂园还将开展设施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综合体。经评估合格的产品,碧桂园将通过新零售品牌“凤凰优选”和自有农业品牌“碧乡”两大平台打通农产品销售产业链,通过凤凰优选旗下门店向300万业主直供农副产品,增加产品品牌价值,并带动当地农产品稳定销售和贫困户就近就业,促进城乡有机融合。

据了解,今年3月碧桂园携手华侨城集团在惠州惠阳区委区政府指导下落地的两个乡村振兴项目之一秋长小镇项目,在碧桂园人的努力下仅2个月时间就开放展示区。占地17000平方米的秋长茶园展示区重点展现千年客家文化和民俗风情,挖掘、激活农村现有资源价值,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与共生,有望成为城市人休闲好去处,被各方誉为城乡融合典范。

牵住“扶志+扶智”这个牛鼻子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少时家贫,就是在国家免除7块钱学费和发放2块钱助学金的帮助下完成高中学业,最终打下事业起步基础的。

碧桂园成立26年来,碧桂园及杨国强家族相继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和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三所分别面向高中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的纯慈善全免费学校,设立总额5亿元的各类奖助学金,帮助11万名寒门学子改变人生。

同时针对扶贫送技能下乡,过去6年,碧桂园已面向全社会进行SSGF 铝模、物业、电工、电商等多种技能培训,共有21857名农村劳动力参加,超过9000人实现了推荐就业,平均收入提高了20%,其中多数村民月收入超万元。

“农村需要什么,村民想学什么,碧桂园就培训什么。”总结过往成功经验,碧桂园将联动筑梦高科建筑有限公司(下称“筑梦公司”)以及下属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两所慈善学校,在每个扶贫县建设1个就业培训基地,分别按照满足集团、市场、农村三重发展需要的思路设定培训科目,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增加居民收入,从而脱贫致富。

在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向贫困县倾斜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碧桂园还联合优先战略合作伙伴博实乐教育集团探索师资帮扶,在13县进行乡村教师培训和乡村课堂改革,设立教育扶贫基金。

有聪明大脑,还得有强健体魄。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必须啃的“硬骨头”,也是扶志的有效途径。

今年3月,碧桂园已率先捐资1亿元用于支持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计委联合发起的“光明扶贫行动·白内障复明项目”。本次接受帮扶的13县将享受免费治疗。与此同时,碧桂园计划通过设立健康扶贫基金对13县加强补充医疗保险,全域推广“厕所革命”,开展基层医护人员培训等多措并举,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