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6月5日

查看其他日期

投资天才的人生过山车

2018-06-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丁骋骋

无论贝尔福特还是米尔肯,正是利用了常人熟视无睹的信息找到了市场的秘密,触发了一段疯狂人生。无人能否认他们投资家天才,然而人性的贪婪一旦被激发出来,穿上“魔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终于走上了不归路。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是2013年热门影片,一部综合贪婪、泡沫、人性的警世剧。今日再看,依然很有醒脑功效。

电影根据一本同名传记改编,传主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t)是位著名的股票经纪人,他最有名的故事就是靠兜售便士股(penny stock)致富。1987年贝尔福特25岁时成为华尔街金童,发财后堕入性与毒品的纸醉金迷人生。他凭借出色口才和销售技巧,游走法律灰色地带,最后以诈骗案入狱。

便士是英国的辅币,1英镑=100便士。便士股是指价格便宜的一类股票,又称低价股、水饺股或鸡蛋股。美国一般将股价低于1美元视为便士股,低于0.1美元则称为cents stock(毫股)。这类上市公司通常规模不大,有的甚至没有实质业务,靠炒作消息推动股价,投机性很强,股价波动也很大。便士股炒作者的惯用手法通常是“套养杀”三部曲:用内线小道消息让股价飙升(套)、接着联手把股价再推高(养)、最后在高价时放手脱出(杀)。

与便士股比较接近的是垃圾股(junk stock)或垃圾债(junk bond),是指信用等级在Ba级或以下的公司(按穆迪公司分类),或者Bb级或以下公司(按标准普尔分类)发行的一类特殊证券。这类证券风险高,但实际收益率也很高,因此也称为高收益证券(high-yield debt)。也就是说,垃圾股未必是低价股,只是风险高、违约高,未必容易炒作。这类证券起源于美国,初期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工具。因为中小企业一般信用等级较低,在利用债券融资时,不得不以较高收益,来补偿其潜在的风险,以此吸引投资者。

垃圾债也有位风头人物,那就是米尔肯(Michael Milken)。这位以全优成绩毕业于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天才投资家,在1970年进入德雷克斯(Drexel)投资公司当分析师。当时投资界眼光聚在绩优蓝筹股,忽视收益暂欠佳但有潜力的公司。米尔肯研究这些长期处于次级别的股票历史,发现风险没想象的高,但潜在报酬并不低。二战后美国证监会的监管措施已能保护投资者不会因企业破产或欠债而受损。米尔肯看准这点,在垃圾债中走出致富之路。

上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导致经济滞涨,许多原本高收益的债券,信用等级都被降低,投资公司因而急于抛售。米尔肯深入了解这些公司的偿债能力,发现它们的经营状况并没那么差,主要问题在缺乏流动性。他采取逆向操作的经营策略,四处宣扬中低信用等级(垃圾股)的潜在优势,逐渐吸引追随者。到1977年,他已成为这个领域的天王人物。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垃圾债数量逐渐减少,米尔肯的新招数是放债给正在发展但信用级别还不够好的公司。这条新投资思路称为“高效益债券承销”。让米尔肯一跃成名的是美国微波通讯公司(MCI),这家1963年以3000美元起家的小公司,后来向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发起挑战。米尔肯替MCI筹得20亿美元,打破了AT&T的长途电话垄断市场,这让米尔肯获得丰厚回报。接下来的十年,米尔肯通过这种手法,筹集了930亿资金,整体营业额涨到2000亿美元。

食髓知味后,米尔肯胃口愈来愈大,从操作垃圾债转向企业收购与兼并。米尔肯除了让垃圾股从乌鸦变凤凰以外,还从垃圾债转战企业并购,引发了一股企业买卖热潮。他通常用垃圾债形式发放较大比例贷款兼并企业,这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杠杆收购”。由于在业界的威信,米尔肯具有无人能比的融资能力,甚至一个电话就能筹措到上亿资金。只要他同意收购,为客户发封信,声明“有高度信心”为收购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就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能逃脱被收购的命运。这就导致了很多人的嫉恨,于是不断有人控告米尔肯违法经营。最终米尔肯在1990年被判十年监禁。

垃圾债券并非都是垃圾,它包含很多信息,更能及时和充分反映市场变化,这一点正如生物学中的垃圾 DNA(Junk DNA)。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家认为这些DNA不具备制造蛋白质的指令,是没有功能的非编码DNA(Non-Coding DNA),称之为垃圾DNA。随着科学进展,科学家渐渐发现很多非编码DNA,可以转录成非编码RNA。2004年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在酵母基因组的垃圾DNA中,发现了一种SRG1新基因。这种新基因无编码蛋白质的功能,但当它开启时,能通过阻止邻近基因的转录,调控临近基因的表现。之后有数百篇研究论文指出垃圾DNA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或抑制邻近基因的调控功能。人类的许多疾病,恰恰与基因的调控息息相关。

垃圾不一定毫无价值,垃圾债未必真垃圾,有许多宝藏就隐藏其间,无论贝尔福特还是米尔肯,正是利用了常人熟视无睹的信息找到了市场的秘密,触发了一段疯狂人生。无人能否认他们投资家天才,然而人性的贪婪一旦被激发出来,穿上“魔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终于走上了不归路。

(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