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7月6日

查看其他日期

寄望新世纪
自贸协定新范式

2018-07-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章玉贵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6个参与国第5次部长级会议日前在东京发表联合声明,在批评贸易保守主义的同时,重申要在年内取得谈判成果的目标。参与国将寻找谈判的突破口,力争通过11月的首脑会议达成实质性妥协,在年底达成一揽子成果。

作为由东盟十国发起的自由贸易平台,RCEP在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等国加入谈判后,参与国围绕搭建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个核心目标,在消除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保障投资、开辟市场准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人员自由流动等18个领域展开了多轮谈判,一度接近完成谈判。但由于参加国结构较为复杂,对各自领域的敏感度差异较大,各自关注的优惠待遇清单与过渡性措施安排也各不相同,原本有望在去年底完成谈判的目标设计延至今年。如果RCEP今年能完成谈判,将形成覆盖东亚、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主要经济体的超级自贸地带,一个拥有35亿人口和25万亿美元GDP的统一市场,将成为全球贸易格局变迁的重量级参与主体与主要推动力量。

当今世界,在北美、欧洲和亚太等全球三大经济核心区域中,最具增长潜力的国家主要集中在RCEP覆盖的参与国中,且不说中国有在短期内经济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乃至20万亿美元的潜力,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亦有短期内经济规模达到5万亿美元和3万亿美元的潜力;而在多边与双边自由贸易体系建设方面,不仅有中国与东盟自贸区、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中新自贸区等机制化安排,备受瞩目的中日韩自贸协定在经过13轮谈判之后,也在三国关系回暖之后取得积极进展;三国领导人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问题上都有一定的战略共识,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也在积极推进南亚自贸区建设。因此,基于中长期发展目标,RCEP参与国不仅有强烈意愿而且有现实的基础性条件推动自贸区建设,以求从投资与贸易便利化乃至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取长补短,从共享中获得更高收益。

自从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系统提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以来,自由贸易不仅是先行工业化国家占据全球分工顶端地位的重要推手,也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之一。以李嘉图的观察,在充分自由贸易的制度下,各国自然会将其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到那些对它最为有利可图的行业。而通过共同的利益和相互交换,有可能把个人与社会,各个国家与整个文明世界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李嘉图在200年前提出的经典理论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并在1933年出版的《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的“要素禀赋论”,在承认各国间存在要素禀赋相对差异以及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要素禀赋的互补。如果限制自由贸易,将无法实现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最优化。事实上,无论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还是1995年正式开始运作的世界贸易组织,既是古典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世界的机制性表达,也是全球致力于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更大限度节约交易成本的主导性力量在达成共识基础上的一致行动。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巩固和发展多边贸易体系,不仅是各层级市场主体节约交易成本的最有效制度安排,也是作为全球经济三大支柱之一的世界贸易组织的“灵魂”,更由于其在国别与区域关系所扮演的核心变量角色而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基石。

尽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今天正被美国设法边缘化的世界贸易组织在处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争端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但至少提供了促进全球投资与贸易便利化和争端机制解决的最重要平台。况且人类迄今为止尚未设计出一种可以取代世界贸易组织的全新机制。换句话说,现有世界贸易体系依然不乏生命力,只是还需要不断完善。

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史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由贸易不仅是各国要素禀赋在日趋全球化的生产与交易中实现优势互补的唯一最优路径,而且是带动后发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进而促进全球经济有效增长的重要动力。因而,RCEP这个具有区域包容性与结构性互补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一旦成功,不仅意味着一个覆盖35亿人口的超级贸易圈喷薄而出,更将为21世纪自由贸易协定书写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范式。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