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8月18日

查看其他日期

该为即将到来的长寿岁月预备些什么

2018-08-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马 维
  《百岁人生》
  (英)琳达·格拉顿 安德鲁·斯科特 著
  吴奕俊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出版

——读《百岁人生》

⊙马 维

对于当代人来说,长寿可能是我们能享受到的最好的生命礼物。在过去200年间,人类预期寿命一直在稳步上升,平均每10年增加2岁以上。这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世纪以前,他活到105岁以上的概率不到1%,但是如果你现在只有20岁,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岁以上;如果你40岁,你有50%的概率活到95岁,而对于60岁的人来说,有一半的概率能活到90岁以上。

听起来很棒,不是吗?可问题随之而来。过去,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与税收,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这句话其实意味着,人们在潜意识里,是把长寿视作并不那么好的事情来接受的,因为这往往需要面对虚弱、疾病、医疗成本暴增以及某些像阿尔茨海默症那样令人感到非常棘手的难题。

然而,长寿更应该是天赐的礼物,而非诅咒。因为长寿的人生,自然而然地要比短暂的充满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该如何用好这时间的馈赠呢?这大概才是应对长寿问题的关键。在英国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合著的《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与工作》中提示我们,随着长寿人生时代的到来,许许多多的人都必须改变他们的人生计划,甚至在每一个人生模块上,都需要摆脱过往观念和做法的束缚,以应对一个前所未有地变化多端的世界。

人生三阶段论解体了

20世纪的职业人士,一般都会很自然地认同人生三阶段的观念:受教育期,就业期,退休期。不过,这是按人均寿命70至80岁左右的情况来设定的。想象一下,如果预期寿命延长,但退休年龄不变,那情形会怎么样?顺着以往的轨迹,我们的社会恐怕无法负担巨额养老金。而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无外乎或延长工作年限或削减养老金。而这两个选择,我们大概都避之唯恐不及。

事实上,按照测算,假设一个人活到100岁,将大约10%的收入存起来,并希望退休后拿到工作时最终薪水的一半,他们的退休年龄,居然到80多岁。这的确是够让人沮丧的。那么,就没有办法了么?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的回答是,办法是有的,前提是,必须自觉告别三阶段人生的观念和做法。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需要重新设计。

在人类寿命较短、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的时代,只需用到他在20多岁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或许就足以应付整个职业生涯,而不需任何重大的教育再投入。可今天,你没法指望着靠重温那些半个多世纪前从学校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上工作到70甚至80岁了——你必须留出足够时间来重新学习和掌握新技能。而这将带来人生三阶段论的解体。

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将经历更多的过渡时期。过去把18至30岁的人称作是标准意义上的“年轻人”,但现在,随着预期寿命的增长,人的青春期,恐怕要从14岁一直跨越到35岁。这也就是说,可以用于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的时期越来越长了,不仅是职业准备期拉长,进入婚姻的年龄也呈现逐年递增之势,而且“晚婚”已成全球性现象——事实上,如果考虑到他们与自己的父辈甚至是祖辈预期寿命的差异,所谓的“晚婚”其实并不算晚。

在职业生涯中,人们也将面对各种变化。你一辈子可能会在完全不同的两三个领域里工作,而不是像现在的大多数人那样,基本只在某个行业甚至细分领域里贡献自己的专业才能。随着多阶段人生的展开,你可能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多面手:22岁时是IT从业者;40岁左右回到学校念书,毕业后成为律师;到了60岁左右又投身商海,做起了贸易,直至80岁退休,开始享受长达数十年的退休时光。从前,大约只有少数精力特别充沛、才能特别突出的人,才会拥有如此大跨度的职业变化,而在此后的岁月里,这样看似剧烈的职业生涯转换,很可能成为众多普通职场人士的“标配”——这还暂且未曾考虑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量今天闻所未闻的职业都将应运而生。

想象一下,这离你并不遥远的一幕,是不是让今天的你颇感意外呢?而《百岁人生》的作者想要告诉大家的就是,得学会慢慢适应这种漫长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改变。

人生不再“单向度”

听起来有点让人心里发虚,然而,这样一种充满变化的人生,在向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远比过去丰富的人生选择。

在前现代世界,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固定嵌入在某种既定的社会结构中,他所面对的世界,是在他出生之前就被决定的,只有很少的幸运儿能拥有自由选择人生方向的权利。而在现代社会,个体选择权看似大了很多,但受制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大多数人其实也只能做个“单向度的人”,难以挣脱枯燥乏味的单一职业生涯。而在多阶段人生中,人们至少有望给自己多一点时间,用来学习如何从一种职业过渡到另一种职业。人们也可能会因为获取了新知识、探索了新思维模式,而能灵活变通,不仅令职业生涯不断出彩,而且由于收获了观看世界的不同眼光,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网,而窥见了世界另一面的风采,让人生变得更有趣,生命显得更丰盈。

更有意思的是,当人生的步调不再受限于“三阶段”之后,有关年龄的推测也会消失。现在,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你就知道他大约22岁。今后,年龄不再与生命阶段自然挂钩,50多岁重新进大学学习新专业或技能将不再是个例。当你告诉别人你是高级经理人时,人们也很难单凭职位猜出你究竟是40多岁,还是已年逾花甲。

而在另一方面,长寿人生中比过去多出的大量时间,也并不都花费在工作上。人们对待闲暇和工作的态度也会有所改变。闲暇时间会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更大。就像今天我们在共享经济、零工经济中已经看到的那样,我们使用闲暇时间的方式,可能会从注重消费和娱乐转为更注重投入和再创造。

打开另一扇窗

在今天很多有关未来世界的讨论中,常会遭遇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财务。究竟怎样,才能为这个每个人都日趋长寿的老龄化社会解决养老问题呢?在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看来,财务问题固然很重要,但并非接解决了它就万事大吉了。关键在于,要让长寿的人们拥有更多幸福时光,除了应对可能的财务危机,人类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就个体而言,人们需要灵活应对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人工智能的时代会创造出更多在今天无法想象的职业和岗位。为此,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帮助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实现长寿所需要的教育,以及职业过渡所需要的灵活多变。毕竟,这个世界已无法容忍“只有少数特权人士才能享有美好的长寿人生”的设想。

对个体而言,还有个必须面对的私人问题:你觉得,100岁时候的你,将会如何评价现在的你?也就是说,你能确定自己现在所做的决定,是经得起未来的你的审视吗?在新近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中,有关技术进步将导致大规模失业的预言,或许是流传最广的。联想到未来这漫长的一生,都可能饱受失业之苦,或许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寒而栗。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技术进步会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由此带来更多的消费,所以,技术进步并不会造成总体的失业人数上涨。例如,虽然机器确实抢走了工厂工人的不少工作岗位,但由于技术进步,不少新的工作岗位也同时在被制造出来。在工业机器大量取代人力劳作的时代,百货公司这种商业模式兴起了,销售岗位需要的人手增加了。而在工业部门内部,则诞生了更多制造、维护和操作机器的工作岗位。这样的就业机会,正是来自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岗位替换。因此,对机器人取代人类雇员的前景,没有必要过分担忧。在这里关上的一道门,往往预示着在别处打开的一扇窗。

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反驳,理由是以后的互补性工作岗位相对较少。例如脸书在2014年以190亿美元的惊人价格收购WhatsApp,后者当时仅有55名员工,此次收购价格,几乎等同于拥有14万名员工的索尼公司的市值。的确,从技术角度看,创新速度急剧加快,甚至连对教育的投资也不再足以确保未来一代人能职业安稳、收入可观。所以,说到底,乐观归乐观,我们至今仍无法预知,将来还会有多少种今天还不可知的产品或行业将被创造出来?而《百岁人生》的预想和描述,至少能帮助我们去理解那已到来的甚或是可能的未来——那将关乎我们每个个体和人类社会的前途。两位作者及时提醒我们,现在该为即将到来的长寿人生做些什么。